美章網 資料文庫 中國文化信仰建構范文

中國文化信仰建構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文化信仰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文化信仰建構

摘要:

詹姆斯•凱瑞作為美國傳播學文化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的傳播的儀式觀是文化取向傳播理論研究中非常關鍵的理論之一,開辟了傳播學研究的新視角。本文將以傳播的儀式觀為切入點,以中國的傳統民俗現象為例,對其中各類表征符號進行研究,分析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儀式化特征和信仰建構過程,探討儀式傳播和文化信仰建構之間的關系和意義。在此基礎上,思考如何將儀式觀的方法運用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使傳播學服務于中國社會。

關鍵詞:

儀式觀;文化信仰;建構

文化是指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意識形態。其中,文化信仰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支配不同個體之間,個體的信仰之間,集團之間相互行為的共同意識和思想。一般而言,文化信仰在文化被整合、保持和交流的社會化的過程中變得同一化并被所有個體共享。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在人類文明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中國文化對韓國、日本等一些周邊國家的文化形成、發展也產生了強大的影響,這種文化的相近性造就了亞洲國家在文化信仰上的相似性。如今,隨著全球化的日漸深入,為了保證在國際傳播中保持民族獨立性不被同化,構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信仰成為關鍵。而在構建過程中,如何有效、快速地構建全民族共同認可的文化體系,成為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傳播的儀式觀概述

(一)“儀式”概念儀式的定義非常寬泛,不同學科、不同角度的理解各不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利奇,站在廣義的角度定義“儀式”,將儀式本身看作一種“信息”,信息的重復和傳遞形成“儀式”。特納相對而言縮小了儀式的范圍,認為儀式是隨著社會變遷的,且具有典禮的形式。而戈爾茨則認為,人類和象征是緊密相連的,人類依賴象征,且這種象征決定其生存能力。通過儀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組象征形式融合起來,變成同一世界,而它們構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意識。通常被看作是一種標準化的、象征性的,由文化傳統規定的一整套行為規范。

(二)傳播的儀式觀概念詹姆斯•凱瑞在《作為文化的傳播》一書中,將傳播分為傳遞觀和儀式觀兩類。傳播的傳遞觀是我們普遍使用的概念,是指信息在地理位置上得到運輸,為了達到控制的目的,將訊息從一端傳輸到另一端。而所謂傳播的儀式觀,并非是指訊息的傳遞,而是指在時間上對一個社會的維系,將參與者納入到“場”這樣一個環境中,共享意義、信仰。這里的傳播與“分享”、“參與”、“聯合”、“擁有信仰”這類詞相關。由此可見,傳播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并維系一個更加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儀式觀較傳播達到的效果,更關注傳播的過程。在參加儀式的過程中,人們更趨向于自我身份和信仰的確認,而不主要關注學到什么,享受到什么。

二、節日傳播的儀式化特征分析

春節作為一項最具傳統特色、包含民族精神價值的傳播儀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本身具有跨越時間,共享民族信仰的作用。考察其慶典儀式,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深入其中,探求文化建構的過程。

(一)統一的文化內容承載共同的文化信仰春節對于中華同胞而言,是一個民族共同擁有的文化記憶,這種記憶承載著共同的文化信仰。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春節的起源最初與神話故事聯系在一起。今天,雖然我們不再以除夕的儀式抵御野獸侵害,但敬畏怪力,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沒有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神話故事經過先民們的不斷修改,在保留原有敬畏的基礎上,成為合家團聚這一儀式的神秘外殼,并逐漸成為人們虔誠信仰的一種。包括春節期間民間逐漸約定俗成的祭祖、貼春聯、堆社火、發紅包、看春節聯歡晚會等慶祝項目,這些活動以各種儀式化的形式傳承下來,都成為民眾寄托個人信仰的載體。現在雖然有些形式已經改頭換面,但其作為儀式應當具有的內涵沒有變,反而逐漸成為維系情感、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方式,成為鞏固當代人文化信仰的一種保證。

(二)參與的過程即確認鞏固的過程所有共享這一文化信仰的同胞都要加入到春節這一節日儀式中來,所有人都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儀式對參與者而言更是確認信仰的過程。春節就是一場盛大的文化狂歡,所有共享這一文化的人都要加入這個團體中,遵守這一狂歡儀式的規則,例如春節期間的一些風俗習慣。在這種強制性的遵守過程中,節日演變成固定的儀式,以神秘感和權威性規范參與者的思想行為,整合他們的意識形態,為個體提供“我們”的歸屬感,達到確認和鞏固個人信仰的目的,從而從思想和行動上鞏固參與者的關系。如今,大眾傳媒的興起以呈現人們的日常生活代替實際行動,正如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大眾傳媒成為營造節日儀式氣氛的重要手段,也逐漸代替了實際的節日儀式。但不容質疑的是,形式的變化并沒有改變儀式的權威性。大眾傳媒的使用,使得文化信仰的同一性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大眾傳媒的這種突出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時空觀念的同一對“我們”意識的強化時間、空間對于儀式而言起著重要的象征意義。借助大眾傳播媒介的春晚,主持人開場就會有“北京時間”的報幕,包括在整個過程中都會不斷重復北京時間,給觀眾一種“天涯共此時”的時空同一感。這種歸屬感比小范圍內的傳播更具有意識上的安全感。同時,這一概念的反復使用,對于所有觀看春晚的個體,包括海內外同胞,打破了地域上的限制,營造了“四海一家”的家庭感。這種同一的時空要素正是儀式得以存在的必要條件,而且可以喚起觀眾作為華夏民族大家庭中一員的歸屬感和一體感。電視機前的觀眾置身于大眾傳媒營造的這一文化盛宴中,接受到什么內容不再是主要,而是在這場盛宴中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得到何種程度的強化,意識形態受到了什么樣的影響。大眾傳媒使同一的文化進入到觀眾思想深處,原先的信仰得到強化和整合,通過不斷重復,不斷糾正,小到地域群體,大到全國各族人民,所有人都能不斷認同并歸屬到“我們”中,這也正是文化信仰對民族精神、民族力量影響的核心所在。2.語言的統一化強調信仰的一體化在語言的使用上,則主要以普通話為主。普通話作為貫穿春晚儀式的一種表達方式,其本身代表一種主流的中心話語權。這種語言構成也反映了文化同一的觀念。讓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們強制接受統一,更能塑造信仰的一體化,同時進一步確立和鞏固觀眾對國家觀念的認同。春晚導演在節目編排過程中,使用大量的“合家團圓”、“我們”、“統一”、“同心協力”、“國泰民安”之類的詞匯,用這些詞語在拉近觀眾心靈距離的基礎上,將集體意識隱含在具體的節目用詞當中,在我們觀看節目、參與儀式的過程中,懷著崇敬的心接受同一文化儀式帶來的心靈洗禮,這不正是一種信仰的維系,社會秩序的穩定嗎?這個時候,這種活動不再是簡單的傳受過程,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儀式,觀眾通過對媒介傳達的信息的分享,形成媒介化的人生觀、價值觀。所有觀看春晚的觀眾成為文化狂歡中的一員,在中華民族這個共同身份下,在文化上締結成一個共同體,從而構建信仰上的統一性。

三、思考與建議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資源廣博,蘊含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內涵。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國民信仰的支柱,國民信仰的堅定和統一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因素。如何運用儀式觀的角度做好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構建文化傳播儀式,營造國民信仰氛圍這一角度出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是為了構建統一的社會理想,這種理想必須基于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記憶,利用人民對共享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加深對社會理想的認知。最重要的是,在構建統一的核心價值觀時,要善于利用人民對五千年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認同和信仰,借助儀式傳播的標致性和強制性,將主流文化信仰注入到傳統文化傳播中,從而塑造共同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四、結論

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民族國家、民族文化受到工業文明和文化復制的標準化生產的沖擊,其獨特的文化身份面臨威脅,信仰面臨瓦解,因而,如何通過弘揚中華文明的博大底蘊,建構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成為我們所有人應該思考的問題。不論是民俗傳播、國學傳播還是日常生活傳播,這種傳播過程本身具有的儀式化意義就是借助各種儀式符號,強化人們對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政府可以借鑒傳播的儀式觀思想,在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廣泛而有目的地進行文化傳播活動,以此加強和鞏固民眾對自身文化的歸屬感,構建共同的文化信仰,增強國家軟實力。

參考文獻:

[1]郭建斌.如何理解“媒介事件”和“傳播的儀式觀”——兼評《媒介事件》和《作為文化的傳播》[J].國際新聞界,2014(4).

[2]王韜.傳播儀式觀視域下災難事件電視直播研究[D].湘潭大學,2014.

[3]陳立勇.儀式觀視閾下的世界杯傳播[D].遼寧大學,2011.

[4]肖榮春.儀式傳播研究:概念、現狀與問題[J].今傳媒,2014(9).

[5]李藝軒.從“傳遞”到“認同”——從傳播儀式觀看國家領導人新年賀詞的演變[J].青年記者,2015(14).

[6]郭講用.儀式傳播:信仰共享與文化轉換——中韓端午節儀式傳播比較[J].當代傳播,2011(4).

[7]陳寅.央視春晚“傳播儀式觀”形成動力研究[D].西南大學,2012.

[8]蕭放.春節習俗與歲時通過儀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9]高丙中.民間的儀式與國家的在場[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10]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研究評述[J].民族研究,2002(2).

[11]邵靜.媒介儀式:媒介事件的界定與儀式化表述——以我國的春節聯歡晚會為范本[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4).

[12]邵培仁,范紅霞.傳播儀式與中國文化認同的重塑[J].當代傳播,2010(3).

[13]詹姆斯•凱瑞著.丁未譯.作為文化的傳播[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作者:王雨苗 單位:西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777奇米影视网| 91秦先生在线| 欧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大全中国 | 男女一边桶一边摸一边脱视频免费|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又粗又长又爽做受|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青青在线国产视频| 大ji巴c死你h|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男人添女人p免费视频动态图| 国产a级午夜毛片|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天天躁日日躁aaaaxxxx| 一级特黄性色生活片录像| 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免费视频88av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香蕉啪视频在线观看视频久| 扒开粉嫩的小缝喷出水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69xxxx日本| 好男人在线社区www| 久久这里精品国产99丫E6| 欧美性69式xxxx护士| 十八岁的天空完整版在线观看 | 农民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avtt天堂网手机资源| 妞干网手机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日韩一级| 亚洲日韩第一页| 波多野结衣不卡|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