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非言語行為的社會認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非言語行為(nonverbalbehavior)是指個體使用言語意義以外的其他方式溝通信息的行為,包括面部表情、視覺行為、身勢與動作、輔助語言和類語言等。社會認知(socialcognition)是對社會性對象主要是指對人的認識,包括對人的社會心理與行為的感知、記憶、判斷和推理的過程。非言語行為的社會認知,是指通過對認知對象的非言語行為的判斷以達到對認知對象的認識和了解的過程。中國文化中非言語行為的社會認知思想十分豐富、源遠流長,并以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中國人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國語言特有的形式表現出來。本文將中國文化中非言語行為的社會認知思想概括為:視瞻、言語、容止、顏色、聲音、好尚等六個方面,茲逐一加以分析和評述。
l視瞻
所謂視瞻,是指通過觀察人的眼睛以獲取有關對方心理活動信息的過程,用現代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就是非言語溝通中的“視覺行為”。現代人講“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其實,中國占人對這一觀點早就有所論及。孔子的弟子曾子日:“目者,心之浮也。”…意思是說:眼睛是心靈的反映。盂子也有相應的論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小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隙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眨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州引觀察眼睛而了解人心,眼睛流露出的真情無法欺騙他人,內心的正惡便會一目了然,再輔佐于其言辭,人還有什么能夠隱瞞的呢。視瞻包括一些具體的內容:視遠、視下、傾視、雌視、偷視、邪視、視非禮等。這些都是指人的視覺行為的不同表現,視遠是指一個人的視線朝遠處看。當一個人的視線一直朝遠處看的時候,反映了其某種異常的心理諸如心不在焉、心事鶯重等,尤其是當他的視覺行為與其他的行為不協調時更足如此。所謂:視遠者心有異志,即是。視下是指一個人的視線一直朝下處看,反映了其人或缺乏自信,或心有隱情,或悲傷憂慮等心理。具體是何種心態要視當時的情境和其他相關行為而定。傾視指的是人的視線越過對象的面部朝向遠方。傾視是人際交往中一種不正常的視覺行為,表現了當事人的一種傲慢、清高、鄙視、自以為是等心理。《禮記•曲禮》云:“凡視,上于面則敖”¨1,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雌視是指像女人的視覺行為一樣看人,《呂氏春秋》稱之為“煙視,婦人之視態也”【4J。雌視反映了一個人的虛偽和做作心理。《觀人學》云:“丈夫而婦人視者,其性虛偽。”【5’偷視是指偷看,邪視為斜眼看,視非禮是指看人沒有禮貌。這些都是不合規矩的視覺行為,反映了一個人的無禮、粗野等心理。’上述主要講的是眼睛視線的角度和方向。除此之外還有視覺的內容即不同的眼神,眼神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人格特點和內心狀況。《觀人學》云:“視瞻非常,目精爛然者,必為豪杰;視瞻凝重,目精了然者,必為賢良;視瞻閃忍,目精灼然者,必為小人;視瞻蒿亂,目精瞠然者,必為庸夫。要亦不易之理也。”口。《檀幾叢書》中有更為細致的論述并依據眼神對人作了分類:“視瞻尊嚴,氣靜神凝,望之儼然可畏,即之藹然可親者,在上位之君子也;視瞻平正,神氣沖和,殷然如有慮,抑然如不勝,挺然污淖之中,淡然世俗之外者,在下位之君子也;眼光閃爍,氣宇深沉,太和之澤少舒,肅殺之機時露者,在上位之小人也;瞻視不常,神氣散亂,遠之無可觀型,近之無可衿式者,在下位之小人也。”L6o目光折射了一個人的內心,或目光尊嚴,神態凝重,望之敬畏,近之可親;或目光平和中正,神氣和藹,出污泥而不染,淡薄名利超然世俗之外;或眼中光芒閃爍,氣宇深沉,泰然平和,又不時露出肅殺威嚴之氣;或目光搖曳不定,神情散亂,外無形象,內無氣質,等等。目光不同,人之心理與行為迥異。現代社會心理學對視覺行為(visualbehavior)的研究,包括視線、視覺時間、視覺位置、瞳孔變化、文化對視覺行為的影響等內容。可以看出,中國文化中有關視瞻的論述與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有相同之處,但更多的是差異。中國文化中有關視瞻的論述涵蓋了現代西方社會心理學有關視覺的大部分內容,但比其更加廣泛和全面,還涉及到了視覺行為對人格的反映、依據視覺行為對人的分類等內容。由此可見,中國古人能夠對人的視覺行為作如此深入、詳備的分析與闡述,表明中國古代文化中非言語行為的社會認知思想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
2言語
這是指根據人說話時的表情及行為表現來判斷人的心理活動。古人所說的“言語”與今日之“言語”意義不同,意思是指言語的方式,也即是社會心理學中非言語行為的輔助語言和類語言。中國古人早就對“言語”有所論述。《易•系辭下》云:“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說話者的表情、辭序、閃爍、內容的多寡、游移等不同的表現,均反映了當事人的心理活動。《孟子•公孫丑上》云:“設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2j波辭、淫辭、邪辭、遁辭,分別是指偏頗的言辭、過分荒唐的言辭,偏離正道的言辭和躲閃的言辭,根據這蝗“言語”行為的表現就可以判斷出對方的心理意圖。占人還對“言語”行為進行了分門別類,《鬼谷子》將壽語分為:佞言、諛青、平言、戚占、靜青;《大戴禮記》將言語分為:惡言、忿言、流言、煩占;《韓濤外傳》將言語分為:隱語、諱語、移語、茍語。當然,這些分類有些并非是純粹非言語的內容,而是言語與非言語的混雜分類。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虎鈐經》曾言:“言語也者,神之發也;舉動也者,神之用也;行事也者,神之本也。”【8’即言行是人的內在思想、精神的外顯和體現。它提出了通過人的言行表現來觀察其內在心理狀態的十六種情況:“人有言肆而目駭視者,心懷異圖也;言枝蔓而不徑者,心有隱也;矜大人善惟恐不至者,黨人也;言錯綜而無歸者,心躁競也;方言而他視者,心不態也;言卑而色下者,心有所屈也;方言而四顧者,其辭妄也;言人之短而視不定者,誣罔人也;言多以私事為擾者,顧妻子之人也;言大而理不精者,其學虛也;色悅而徐徐順人意者,佞媚人也;矜已善而斥人不善者,倔強人也;言未發而卻縮者,含蓄人也;言無公私必及利者,貪人也;色卑而言多諂者,志下劣人也;事曲而言直,氣悖而言順,心鄙而言大,事不詳而強能,理矯而強正者,此奸詐人也。”【8o這十六種情況對人的言行不一和不正常的非言語行為表現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有言語的、輔助語言的、類語言的和行為的,可謂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檀幾叢書》則對依據言語進行觀人作了詳細的論述:“言近指遠,簡潔清越,隱惡揚善,形之自然,溫厚和平,發之天性者,在上位之君子也;言語拘謹,不茍言笑,恥矜己之長,樂道人之善,不文己之過,不訐人之私者,在下位之君子也;言語奸深,窮見事情,議論風發,旁若無人,時有操縱,學博澤順,己不知非,人不能難者,在上位之小人也;言語無序,辭煩理寡,隨人上下,輕變鮮實,聞人閨閫暗昧,則津津有味,見人道德仁義,則苦苦排擊者,在下位之小人也。”№o依據言語,同樣可以將人分為上位君子、下位君子、上位小人和下位小人。從現代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就是根據人的非言語行為表現來認識人的心理。當然,上述內容并非均是非言語行為認知,而是言語與非言語的混合。對于這一點,應有明晰的認識:一是占人沒有今日社會心理學之概念,不可能象今日社會心理學者一樣進行明確的劃分;二是中同占人強調實用與致效,摒卻空談與形式,故將非占語t虧青語行為合體并淪是十分自然的。其實,這恰恰是中國古人的睿智之處。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言語與非言語魁混雜在一起的,在對人的認知過程中,言語線索與非言語線索是可以相互補充、互為依據的。另外,我們也小應依今日社會心理學之范式去苛求古人,此一時,彼一時也。
3容止
容止者,容貌舉止之謂也。這是指通過觀察人的面貌和相應的行為舉止來判斷人的心理活動。《大戴禮記•少間篇》有記載:“堯取人以狀。”…堯帝就是依據人的外貌舉止來選擇人才的。《孝經》云:“容止可觀,進退可度。”【91人的容止可以觀察,行為可以測度。這都是說可以通過觀察人的容止行為來判斷人的心理活動。《禮記•玉藻》云:“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州副這些當然是說一個人應有的符合禮儀的容止表現,但也是觀察人的依據。《觀人學》云:“容貌敬則吉,反是如惰、傲、驕、替,則有咎;舉止端則吉,反是如步高、足高、失位,則有咎。州副這些都是說人的容貌舉止與人的命運福禍相關。《檀幾叢書》亦有依據容止知人之論述:“立如喬松,坐如山岳,進如日朗,意氣垂豫,不疾不徐,退如水流,步履安詳,不蹶不逆者,在上位之君子也;立容如齋,坐容如尸,進見厚實顯榮之人,不覺浩浩落落,步履蹇諤,別去單寒微素之士,不覺依依違違,步履徘徊者,在下位之君子也;于眾人屬目之地,坐次故為莊嚴,于叢人廣坐之中,進退故為舒泰,一揖一供,骨軟臀蹲者,在上位之小人也;坐起不正,手足屢搖,進見則惶顧駭愕,舉止失措,退去則急遽無狀,肩背俱忙者,在下位之小人也。”№o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依據人的容貌舉止來判斷人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并將人分為上位君子、下位君子、上位小人和下位小人,可謂深刻之至矣。現代西方社會心理學有關容貌的研究,主要是對人的面部五官結構和面部表情進行分析,顯然,中國文化中有關容止的論述與此是不同的。中國文化中的容止概念具有更加寬泛的含義,包括容貌和舉止,也即是除了面貌以外還包括了身體行為。另外,容止投射了人格,依據容止來判斷人格甚至是推測人的命運,以及依據容止對人格進行分類,這都是中國文化有關容止的論述中特有的內容。
4顏色
就是所謂的察顏觀色。《說文解字》對“顏色”的解釋為:“顏者,眉目之間也”、“色者,顏氣也。”Il訓今天我們說的“顏色”指的是整個面部的臉色和表情,這是反映人的心理狀況的晴雨表。《大戴禮記•少間篇》云:“舜取人以色。”…堯、舜二帝各有取人之術,或以狀或以色,但都得到了想要之人才。《觀人學》云:“蓋色者,人之精也;容者,人之粗也。容不俟色,則土木其形,非道家者流,杜其德機,即大奸之人,深自掩蓋者也;色不俟容,則附麗無著,非病狂之人,笑號無端,即飛妖之輩,精魂離橐者也,故容賴色以彰,色依容而存,好人倫者,可絮比而觀也。”【5j這是談到了色與容之間的關系,當二者不相符合時,其人便有異常心理。《檀幾叢書》中有觀顏色以鑒人之論述:“喜怒不形,寵辱不驚,處危難而性情閑暢,聞毀譽而顏色不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者,在上位之君子也;怒不至洗,樂不至極,不逆將來之得失,而乍慍乍喜,不憶未至之榮枯,而或欣或戚者,在下位之君子也;喜怒徇情,恩仇分明,好執小數,操切上下,執拗驕縱,喜同惡異,患得患失,色厲內荏,恥言微時,羞稱故步者,在上位之小人也;聞盧即駭動,遇事如風發,好夸己長,恥聞己過,是之則喜,非之則怒,預測豪華而神飛,時擬高位而色變者,在下位之小人也。”【61君子與小人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現于顏色是不同的。君子能夠控制自己的顏色,喜怒不形于色,榮辱不驚于顏,而小人則為外物和情緒所左右,喜怒哀樂形諸于色,寵辱得失見之于顏i依據顏色便可察人知心,焉有不知之人。《反經》從面色與心理之機理的角度亦做了相應論述:“夫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平理,其儀安閑。夫仁固之精,愨然以端;勇膽之精,嘩然以強。夫憂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痰之色,亂而垢理。喜色愉然以懌,慍色厲然以揚;垢惑之色,冒昧無常。是故其言甚懌而精,色不從者,中有違也;其言有違而精,色可信者,辭不敏也;言未發而怒色先見者,意憤溢也;言已發而怒氣送之者,強所不然也。凡此之類,雖欲違之,精色不從,感愕以明,雖變可知也。”【l¨古人認識到,當“色”與“言”相違時,則寧可信色而不信辭,即“色可信者,辭不敏也”。這與現代社會心理學關于非言語行為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即當人的言語內容Lj非苦語行為不一致時,非言語行為所傳遞出的信息更加真實可信,更能夠反映出當事人的真實心理。由此觀之,中國古人的先見之明粲然而現,不言自明。
5聲音
這是指根據人所發出的不同聲音來判斷人的心理活動的方法,顯然,這是屬于有聲的非言語行為。《大戴禮記•少問篇》云:“湯取人以聲。"[¨堯、舜、湯選取人的依據是不同的,但無論是“狀、色”還是“聲”,都可以用來知人。《人物志•九征篇》論述道:“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夫聲暢于氣,則實存貌色。”¨副這里強調了人的聲音反映了其性格和氣質,同時,聲音與貌色又相互結合相輔相成,構成了觀人的依據。《觀人學》進一步對通過聲音以及人借助物體發出的聲音來判斷人的心理進行了論述:“人聲之不同,如其心氣。采聽其聲而處斷其心氣,人之智愚、賢不肖,可知之矣……男子心氣剛,故其聲舒壯;女子心氣柔,故其聲溫媚;老人心氣已耗,故其聲弛緩;孩童心氣始滿,故其聲迅脫。”【5o這里所說的心氣,就是指人的人格。不同的人格特征,能夠通過聲音反映出來。依據聲音來判斷人的人格特征,便可以一目了然。現代社會心理學有關非言語行為中輔助語言和類語言的研究,主要是關于音高、音強、節奏等聲音的變化以及人嗓發出的非語言類聲音的內容。我們會看到,中國文化中有關聲音的論述已經超出了這個范圍,還涉及到了聲音與人格、聲音與容貌的關系等內容。另外,現代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輔助語言和類語言均能夠傳遞出有關當事人的心理活動信息,中國古人對這一點卻已早有論述。
6好尚
所謂好尚,是指通過觀察人的好惡嗜尚來判斷人的心理活動的方法。如《觀人學》所云:“蓋有好尚,則有喜戚,因其喜戚之所向,足以知其人何如矣。”【53根據心理學原理,之所以依據好尚可以觀人,是因為好尚投射了一個人的心理傾向和人格特征,是內在心理活動的外顯。莊子曾對好尚與心理的關系有過深入的論述。《莊子•徐無鬼》云:“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無凌誶之事則不樂,皆囿于物者也。招世之士興朝,中民之士榮官,筋力之士矜難j勇敢之上奮患,兵革之上樂戰,枯鎬之士宿名,法律之七廣治,禮教之士敬容,仁義之士貴際。農夫無草菜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庶人有旦暮之業則勸,百工有器械之巧則壯。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夸者悲。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此皆順比于歲,不物于易者也。馳其形性,潛之萬物,終身不返,悲夫!”【13]智謀之士、舌辯之士、好察之士、招搖于社會的人、社會中層之人、身強力壯之人、勇敢之人、尚武的士兵、山林隱士、講究法律之士、重視禮教的人、崇尚仁義的人等各有所好,這些好尚反映了他們的心理,借助這些好尚就可以判斷不同人的心理。《人物志•八觀》也有相應的論述:“烈士樂奮力之功,善士樂督政之訓,能士樂治亂之事,術士樂計策之謀,辯士樂陵訊之辭,貪者樂貨財之積,幸者樂權勢之尤。茍贊其志,則莫不欣然。是所謂杼其所欲,則喜也。若不杼其所能,則不獲其志。則不獲其志,則戚。”¨引性格剛烈之人、正直善良的人、有才能的人、有謀略的人、能占善辯的人、貪婪的人、受寵幸的人都喜歡在行為中表現他們的好惡,根據這些好惡的表現就可以觀人知心了。這就是好尚知人法。《觀人學》對好尚作一概論:“有好尚者,其人才性必不全備。觀其好尚,可知其人品。多好尚者,其人性必雜亂而無所成。好尚之甚,心為之弊。其人言行必因之而不中正。””o其對好尚與心理的關系所作的總結是十分中肯的。依據好尚知人,是中國文化中非言語行為的社會認知所獨有的思想,西方現代社會心理學中缺乏這些內容。
7評價
上述中國文化中有關非言語行為的社會認知思想與現代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有相同一致的和互為比照的內容,但更有獨具特色的、不同的內容。對于中國文化中非言語行為的社會認知思想,筆者認為至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1)中國文化中非言語行為的社會認知思想十分豐富、完整、深刻麗系統,涉及到了非言語行為的各個方面以及相應的認知等內容,既有宏觀的認知思想和對認知對象的分類觀,也有具體的社會認知術,詳盡而完備,令人嘆為觀止。它遠遠地走在了同時代的西方之前,是中國本土社會心理學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2)中國文化中的社會認知是與中國社會政治、社會活動、生活方式、思維和語言等緊密聯系的,有其內在縝密的思想體系和嚴謹的邏輯脈路,反映了中國人社會認知的活動方式和特點。它既不同于西方古代的社會心理學思想,也有別于現代社會心理學理論,是地道的、“土生土長”的與中國人社會生活相聯系的中國本土社會心理學思想;3)中國文化中的社會認知思想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工具性和服務性,表現出務實、實效、實用和可操作性的特點,強調經世致用見功顯效,而非純學術研究或紙上談兵。這些理論和方法在今天看來,依然先進并不落伍,是現代社會心理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社會心理學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