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圖案與現代藝術的交匯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時代大潮中的中國現代設計教學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她獨特的歷史文化、生存環境和多元化的民族、民俗等造就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化、語言和表達方式。歷史證明,文化的多元性始終沒有因意識形態的趨同和地球村的形成而改變,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民族文化作為人們精神和民族性的象征,呈現出更為鮮活的生命力。現代傳媒的進步,使它隨時隨地展示著獨特的魅力。
翻開中國的歷史,便可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哲學的觀念、審美意識、道德標準幾乎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圖形符號,中國傳統象征符號具備了現代符號學簡潔、凝練的外部特征,而豐富的內涵則包容了華夏民族對宇宙自然乃至社會各個層面的認知。中國象征符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典籍”,它涉及到圖騰崇拜、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道德審美等各個層面。既有對天地、日月、星辰、云雷等自然景觀充滿幻想意識的符號,也有借助于各種動植物寓意的圖形,還有象征哲學觀念、文化意識的圖形符號。雖然埃及、印度及非洲、北美洲等一些國家也有屬于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象征符號,但是像中國這樣遍及物質與精神各個層面的卻極為少見。中國傳統圖案具有兩大特征:首先是它包含有科學與合理的部分,是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歸納與總結;另一方面它的想象和象征性充滿了創造的意識。如,代表宇宙陰陽、周而復始的太極八卦圖就是象征性思維的產物,它的陰陽理論為現代二進制的發現起到了巨大的啟示作用,而象征性正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數千年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玄機獨具、博大精深的中國美學體系,這個體系蘊藏著中國文化的傳統精髓,從思想到行為上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
新技術革命發展得如此迅猛,仿佛一夜之間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便已經包圍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沖擊,開發和引進成了當代人們關注的重心。在現代藝術設計基礎中,由于構成思想的大量引入,使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構成的基本含義是一種造型概念,它打破了傳統美術的具象寫實手法,而主要從抽象形態入手,將以上幾個不同形態的單元重新組合成為一個新的單元,并賦予其視覺表現,它著重于培養學生對形的敏感性和創造性。在德國包豪斯誕生的藝術教育理念席卷全球,二戰后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現代設計教育的基礎。自中國開始介入現代藝術設計時起,我們耳濡目染的都是國外的著名設計大師和理論家。教學中由于受到西方設計思潮的強烈影響,所以往往習慣首先從源于包豪斯基礎教育體系的構成出發,嘗試點、線、面、體的分割與組合。教學實踐證明,過于強調理性分析及抽象性訓練忽略生活原形對直觀感受的啟發,學生在表現方法上會因形式逐漸趨于單一而感到枯燥乏味。日后的設計作品往往形式感、現代感較強,但細細品味總感覺缺少些什么,筆者認為也許缺少的正是中國的文化韻味和深厚的民族根基。
二、中國傳統圖案與構成藝術的辯證關系
其實,當我們真正坐下來研究,就會發現中國傳統圖案與構成之間并非是先進與落后的關系,也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而在于我們如何去認識和理解,如何真正地深入到傳統圖案與構成的世界中。首先,作為現代設計的基礎課程,由于二者各自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難免產生相異的學術觀點,要么相互排斥、要么相互取代。事實上,圖案與構成只是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因而也反映了兩種不同的造型觀念。圖案從具象的感性出發,而構成從抽象的理性出發,各自思考的邏輯起點相異,結果自然不同。但細究起來,它們之間雖然呈現各自的特征,卻也明顯地存在著殊途同歸的趨勢。即按形式美的法則在創造有意味的視覺圖形方面是共同的,這也許就是我們需要把握的兩者之間相互融合、取長補短的交匯點。
中國傳統圖案是應物象形,構形來源于物象,要在自然景物的基礎上求變化。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曾說:“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畫妙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概而言之就是圖案是將自然形態加以適當的夸張、變形、添加、省略和寓意為裝飾特征的。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把群體的理想、智慧與才華編織在本民族與生俱來的最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圖案紋飾之中。“龍是中華文化的表征,既體現了整體的完善,又體現了各自鮮明的形象特征,這種創造顯然比自然物象更有意味。”從藝術的角度上講,龍的神奇造型絕非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它是多民族智慧的結晶,是跨躍時空才能達到的至善至美的形象。一種思想、文化的進程是不斷繼承和發展的,現代設計也不例外。
構成遠離物象的形似,強調物質的可分解性,將視覺藝術建立在自然形態構成觀的基礎上,以人的知性與理性和定量的方法為出發點,達到直接訴之于人的感覺世界的純粹形態的實現,即一切物象均由純粹的點、線、面、肌理等基本原素構成,這些抽象的幾何元素也可以理解為造型的基本要素,反映著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復雜構成原理,使之按照現代視覺傳達的心理規律,對已有的形態進行分解或重新組合以構成新的形態。由于這種創造偏重于理性分析,包含思維運籌的直觀操作,富有邏輯性,其簡潔直觀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力和純理性的美,與裝飾圖案比較顯示出一種完全不同的造型概念。鑒于抽象形態構成決定了由它創造的形式帶有某種共性的結構,這種結構在表現上恰恰排斥了人的社會性中文化傳統認識性的一面,因而缺乏活生生的文化凝結與具象認知的特質,必然失去了能夠更多觸發意象思維的自然因素。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看出,中國傳統圖案偏重于形象性,有注重抒情感性的一面,而構成更注重條理性、分析性、邏輯性,常與抽象的形式聯系在一起。顯然,作為基礎訓練,思維方式上各有側重,也各得其所。中國傳統圖案與構成作為現代設計的基礎課程應該是同等重要的,其內容也應該得到大大的拓展。如果將兩門課中相關聯的視覺因素進行更多的溝通與探討,做到兼收并蓄,以此擺脫程式化、概念化和一般化的習慣思維模式,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圖案與構成的互動關系,從而對思維產生積極的引導,不斷豐富創作語匯和表現方法,在不斷拓展新的視覺表現空間方面給學生以更有效的支持。
三、中國傳統圖案與構成的交匯點
生物科學中的物種因具有相同的遺傳基因而保持其特征,民族文化也具有這樣的基因,那就是既古老又有活力的,令人心馳神往的中國傳統圖案世界。在傳統圖案中積淀了一代代人的智慧,包含著中國文化發展的軌跡。文化是人類社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所以經濟的國際化并不意味著文化的國際化。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的設計必須建立在自身傳統的土壤上,對外來文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拿來創新我們的中國當代設計。創新并不意味著要斬斷淵源、盲目標新立異,也不能只是對其表面形式的借用,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要善于運用傳統文化的精髓。
2008年申奧標志和2008年奧運會標志就是成功的設計案例。申奧標志把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中的“中國結”、“太極拳”與西方現代極富沖擊力的表現手法融匯于一身,使人們充分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運動精神的巧妙結合。2008年奧運會標志——“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利用中國傳統印章的形式和中國紅烘托出中國文化喜慶、熱烈的氣氛。那似“京”、似龍、似人的造型,既生動地表現出中國人熱情與真誠的氣質,又準確傳達了奧林匹克的理念和精神。
當今中國傳統圖案與構成作為現代設計的基礎課程,其內容已大大拓展。由于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引入使之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模式,相互間的界限正在打破。因此,如何將兩門課程中相關聯的因素作更多的溝通與探討,揚長避短,以此來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藝術設計教學,為學生開拓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如今自然科學中克隆、轉基因的盛行,迫使我們千百年來進化、繼承、發揚的模式將發生巨變,難道這些前沿的科學成果就不能在傳統圖案與構成之間架起一座發展、溝通的橋梁嗎?其實這些有益的嘗試在傳統圖案藝術的發展中早已有之。關鍵在于今天我們如何去認識、去改進。當代設計師應在不斷探討、挖掘傳統美學精髓的基礎上更好地為大眾服務,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設計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