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言學概論課程改革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通過對獨立學院語言學概論課程在目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積極探討獨立學院語言學概論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主要從課程內容的設置入手分析如何把語言學概論課程同其他同類課程進行區分,從教學方法的改革來探討如何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從知識綜合建構的角度探討如何增強課程的人文內涵。
[關鍵詞]
獨立學院;語言學概論;教學改革
語言學概論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培養學生語言素養使學生掌握基本語言理論的課程,在語言類課程中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獨立學院的語言學概論課程在教學設計方面,與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的教學遠不能令人滿意。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的途徑與方法。
一、獨立學院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語言學概論課程內容同相關課程重復從目前的教學設計來看,語言學概論課程開設于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之后,這三門課程都是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同屬語言類課程,于不同的年級開設,知識有一定的層次性,但是從教學內容設置來說,特別是現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內容重復現象明顯。從我們學校選用的教材來看,現代漢語課程選用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課程選用葉蜚聲、徐通鏘主編的《語言學綱要》。通過對比發現,這兩種教材在很多地方存在著重復。正如有學者分析的“:語言的性質、音位理論、義素理論、語義場理論、層次分析法等部分基本上是重合的,有的甚至連章節的小標題都一樣。”[1]雖然兩門課程的開設間隔了一年,但對學生來講,依然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失掉了教學內容的新穎性特征;對老師來說,不過是“炒冷飯”的活動。不具備新鮮感的知識內容,必然會使得語言學概論課程在講授時喪失應有的吸引力。
(二)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方法亟待改進現行的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方法仍然是講授法占據主導地位。因為語言學概論課程的理論性較強,講授法能夠以教師為中心,在講課時使教學內容的呈現具有條理化、系統化的特點。教師全程講解知識,忽略了學生的參與。而獨立學院的學生具有較為強烈的主體意識,愿意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教師只用講授法教學,勢必造成一種“滿堂灌”的客觀效果,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難以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有學者說:“在講授的基礎上,嘗試課堂討論、學生做專題綜述等教學形式。”[2]因此需要認真考慮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活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中來。
(三)語言學概論課程內容缺乏應有的人文內涵索緒爾把語言作為一種抽象的符號系統,因此大多數的語言學概論課程重點講授的是抽象的語言系統問題:語言構成、語法規則等,缺少對人文精神的足夠關照,使得語言學概論課程缺少應有的人文內涵,只是簡單地把語言看成是一種交際工具。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人文內涵更不能忽視。語言符號的意義正是體現了它的人文內涵。每一種語言都是一種文化的結晶,要想理解一種語言,離開文化怎么能行?我們語言學概論教師應該著力思考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如何融入豐富的人文內涵。
二、獨立學院語言學概論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改革1.學過的知識靈活處理。如前所述,已經在現代漢語課程中講過的知識,在語言學概論課程中重復講授,首先會造成教學時間上的浪費,其次會造成學生興趣不足。為此,我們首先進行的改革探索就是把在現代漢語課程中已經講過的知識點簡化處理,正常講課需要45分鐘的,我們只用10分鐘時間進行要點回顧。這種回顧省時,但容易流于不細致,為此我們補充練習題,即通過練習鞏固學過的知識。2.強化學生的課堂活動。不僅是略講已學過的知識,還可以設計學生課堂實踐環節,由學生來試講在現代漢語課程中學過的知識點。我們在開課之初就布置了課堂講課實踐內容,學生復習及預習,通過講課的方式進行呈現,鞏固了知識體系。由老師講變成學生講,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變化,也是內容與方法的變化。從學生的素質來說,智商方面沒有本質的差異,但是情商方面差異較大,特別是獨立學院的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特別高,這也符合現代教育中要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與時間的要求。語言學概論這門課程的實踐環節,我們設計了30個問題作為課堂講課的基本題目,讓學生有豐富的選擇。
(二)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方法改革1.采用寓教于樂的例證法實施課堂教學。講授法在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但是,現代的教學模式不能還停留在傳統的講授法一種方法中,要積極探索其他的教學方法。我們積極探索如何把理論知識的講解融進對現實的語言現象的分析當中。在講到語音部分的知識時,學生對于發音原理不能透徹理解,特別是發音部位的問題,看起來是現代漢語課程曾經講過的知識點,但是語言學概論課程要拓展學習的深度與廣度,站在普通語言學的角度進行思考。我們采用了電視劇《鄉村愛情》中的一個角色———王木生———進行例證分析。根據劇情的設定,王木生的舌頭短了一截,舌面前音會發成舌面中音。舌面中音在漢語普通話中不是標準音位,但是是可以發出來的。通過移動舌位讓學生了解發音的原理:發音方法和發音部位的配合。當學生也能發出來時,都覺得好笑,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明白了發音的原理,就不覺得國際音標的輔音表是難以捉摸的“天書”了。本來枯燥的理論課程馬上轉變為饒有興味的實踐課。有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授課熱情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學效果必然是錦上添花。2.恰當運用現代化、信息化教學手段。打字機的鍵盤與打字機打出來的文章一直是經典教材中對語言和說話關系的一個經典比喻。可是學生對打字機基本上沒有什么認識,教學效果不是很好。我們選用手機這個學生熟悉的移動設備進行比喻:手機的鍵盤乃至手機的型號都可能是一樣的,可是用手機鍵盤編輯出來的短信內容則是千變萬化的。這樣一來,貼近了生活實際,理解起來效果更好。如果沿用打字機的比喻,就需要教師對打字機進行必要的說明,一般會在多媒體PPT課件中展示一張打字機的圖片。恰當使用PPT課件,能夠有效改善傳統“講授+板書”的授課模式中信息傳輸量不夠大、花費時間多等問題。特別是在課件之中插入音頻、視頻等內容,把枯燥的理論知識化為形象的影音片段,學生的感知效果必然超越以前。3.布置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的作業。“語言學概論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學生語言理論方面的專業素養。”[2]獨立學院的學生在學術研究上的能力并不突出,但其動手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很高。獨立學院的學生迫切地渴望通過實踐活動證明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在講到“語言符號系統是人類特有的”這節內容時,我們進行了教學思路的改變,布置作業讓學生思考:如果其他動物能夠掌握人類的語言,這個世界將會怎樣?我們提示學生可以聯系影視作品進行分析,比如電影《人猿星球》(1968,2001)、《猩球崛起》(2011,2014)等,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語言對于人類文明的重要性。4.有效延伸學生的課堂學習與課后實踐。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是有限的,特別是在現在的教學改革的背景之下,很多理論課程的教學時數一減再減,教學內容卻沒有辦法進行大刀闊斧的刪減。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完成原有的理論講授,還要保證必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就要求我們任課教師有效延伸課外學習與實踐,課堂講授與課后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我們在講授語言學經典導讀、漢語詞匯學、文字學等課程時,就已經開始向學生傳遞寫作語言學方面的論文或從事語言文字方面社會調查的信息。配合學校組織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組織了對語言文字現象有興趣的學生進行項目的論證與申報,項目獲得了省教育廳的立項批準,已經順利結項。項目的順利開展與成功結項,為學生創作畢業論文提供了有力的前期調查基礎與論文創作實踐訓練。目前,完成項目的學生正在以項目內容為選題方向進行畢業論文的創作。能夠參與到項目中來的學生畢竟是少數,我們還有其他方式強化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比如我們以學科作業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語義內容的調查。2014年有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作了自己調查內容的匯報。有些調查報告已經接近畢業論文的設計要求。
(三)充實、豐富語言學概論課程的人文內涵作為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專業教師,只是通曉課程教材上的知識是不夠的,還應該有深廣的知識背景。1.語言學概論課程主講教師應具備多語言背景。講授語言學概論課程,需要對教材內容全面與深入的把握,但只是把握這門課程的內容還是不夠的,雖然我們是在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課程教學,教學語言以漢語為主,并不是表明對其他語言的需要就等于零。目前大多數的語言學概論教師是出身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熟悉的外語基本上都是一種,而且精熟程度很低。而語言學概論課程要講授的是關于人類語言的普通知識,只懂一門外語,是難以駕馭這門課程的。我們的對策之一就是選擇有多語言背景的教師進行課程的講授。一位主講教師有四年英語本科學習經歷、三年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習經歷。該教師本科時期主修英語,第二外語是俄語,碩士階段第二外語是日語。這樣的多語言學習經歷,對于語言學概論課程來說,是非常適合的。2.語言學概論教學靈活運用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解析與闡釋。教師對于語言現象的認識、對于語言理論的理解,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對語言生活有著深入的接觸,能夠把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聯系。專業教師的學習、工作、生活經歷,都是與學生的現在、過去及將來有著密切的聯系的。用個人經歷也即教師人生體驗引導學生思考正在發生的或曾經發生的語言事件或現象,必然有著強烈的說服力。比如,我們在處理句式變換的時候,積極引導學生思考肯定句變否定句的一些問題,特別是否定詞的位置問題。我們舉出兒童在造句時出現的否定句格式上的偏差,如“你不能看到見我了”“你不能找到我了”等。這樣的句子是怎樣出現的,成人為什么沒有使用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認真討論,拉近了理論學習與語言現象的關系。通過這種引導,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很多語言現象都是可以研究的,這也為他們將來寫作畢業論文提供了方向與具體選題的范例。3.積極探索專業課程之間的有機結合。沒有一門課程是獨立存在的。任何一門課程都與其他課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體到語言學概論課程來說,與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大學外語等課程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系。實際上,不僅僅是這些課程與語言學概論有關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各門課程之間,都有著豐富的聯系,只是由于授課老師的不同,造成了課程之間的隔閡,學生在學習時是分散進行知識建構的,難以把學到的各門課程中的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文學類課程與語言類課程很多時候是被看作兩個方向的,但實際上,這兩類課程也是有相通性的。以古代文學課程為例,我們講古詩詞意象的問題,其實就是語言符號的問題。如王維的《使至塞上》,學生理解不好,主要就是不了解“征蓬出漢塞”中“蓬”的意義。如果弄懂了這個符號的意義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價值,同類的詩歌就可以觸類旁通了。有很多詩歌寫“孤蓬”“飛蓬”“飄蓬”“轉蓬”等,具有相同的符號意義與價值。文學概論課程也是一樣,不僅僅是由于兩門課都是概論課程,還在于兩門課程講授的理論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結構主義,文學課要講,語言課也要講,又怎么能截然分開呢?
【參考文獻】
[1]甘智林〈.現代漢語〉與〈語言學概論〉教學對接研究[J].瓊州學院學報,2008(3).
[2]曾毅平.語言學概論課程建設的若干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1).
作者:王大剛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 博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