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民間音樂藝術文化植入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陜西省寶雞市豐富的民間音樂藝術形式凝結了歷代勞動人民的心血智慧。研究新媒體的數字化傳播方式對其的影響。通過研究數字化的傳播與保護,探索國家級的非物資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與保護,從民間傳統文化的特殊審視的特征來發覺其對于外來音樂文化的影響以及相互的融合。
【關鍵詞】數字時代;音樂文化;文化植入
一、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共性特征
中國地大物博,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淵源。從有文字記載的時期,就已經有相關于音樂文化的的記錄。可以說,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有著豐富的創作資源。創作體裁廣泛多樣、形式五花八門。表現的都是人們的生活習性、當地風俗。這些來自于民間的音樂文化不僅是人們精神上的寶貴財富,還為后世的音樂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民間音樂文化主要是來源于人民群眾在閑暇時間或者農忙空余的集體或隨意性質的創作。即興的特征很突出。然后又通過口頭相傳來實現其傳播性。由于沒有曲譜、文字等相關文獻資料的記載,很多優秀的民間音樂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寶雞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周秦王朝肇基于此。早在新石器時期,寶雞就是先民們聚集定居的地區之一。億萬年滄桑巨變,給寶雞造就了山、川、原俱備的優美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特別是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地域風格鮮明。因此,也就形成了寶雞的民間音樂的題材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多樣。本課題根據與原有音樂基礎的關系,將寶雞民間傳統音樂的發展過程概括為“傳承、變易、創新”三個階段,即“傳承是基礎,變易是動力,創新是目標與結果”,重點分析了寶雞民間傳統音樂創作與傳承的變易行為過程、引發變易的因素和即興變易手法。[4]
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多角度、多層次的有機統一
從教育層面上講,寶雞市各中小學都應該在大力開展民間音樂的普及教育。使學生們盡早接觸寶雞民間音樂文化、了解本土文化。這對弘揚民族民間藝術的發展與傳承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就需要有一些相應的教程設計、課程設計、課程實施的計劃、實踐、與評估。發展民間音樂需要有一系列的計劃安排;傳承非物資文化遺產更需要有具體實施的宏觀戰略。[5]甚至可以把本土民間音樂的發展與傳授不只是局限在音樂課堂上,可以結合歷史課、地理課、思政課等等。使一個單一的學科與其他橫向的學科交叉傳授,使各個學科的知識都能夠融會貫通,活學活用。從文化傳承發展角度講,當前,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傳承和發展西府民間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其文化特色、發展戰略等,是對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維護,有助于強化民族文化“品牌”意識,增強我省我市文化吸引力。民間音樂的發展與傳承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援的。正如本課題組整理收集的信息,大部分民間音樂傳承人都是在家務農的農民或者還在從事其它的工作,很少有專門從事民間音樂專職工作的。這部分人的文化、藝術修為有限,從某種層面上局限了民間音樂的有效保護傳承與深度挖掘。如果各級政府加大對民間音樂保護與傳承的支持力度,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實行專款專用,提高人們的認識,也許對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有所改善。從發展個體精神層面上看,現代社會的新興的媒體娛樂繁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正在扼殺人類主體意識的正常發展,民間音樂在現代生活的文化心理需求上,起到平衡、互補的天平作用,寶雞的民間音樂同樣如此。從文化交流層面講,“經濟全球化”也在召喚“文化全球化”,人類從未像今天這樣“共”存于一個地球上,來自于民間的為絕大多數人所創造并擁有的文化,更有利于不同國家、不同族群人們之間互相了解,互相學習,進而達成共識,共同進步。從音樂史學角度講,研究寶雞民間音樂,從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把握其至今仍在流行的歷史淵源關系,對其藝術價值的研究大有裨益。從社會經濟角度講,區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開發與傳承,包括西府民間音樂等民間藝術的研究與發展,有助于提升區域文化旅游的形象品牌,提升地區軟經濟實力,加快民間藝術文化產業化進程。但隨著社會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民間音樂的演出及其產業化發展受到來自于現代音樂、數字傳媒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目前民間音樂的演出能否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還未可知。但大致的狀況還是一種入不敷出的局面。那么,如何使民間音樂發展更加多元化、更容易被當代社會發展所接受,將是一個更具有實踐意義的研究課題。
三、民間音樂文化與外來音樂文化的相互融合
第一,從西方音樂進入中國,傳統音樂就逐漸開始呈衰敗之勢。以“遠法德國,近采日本”建立起來的中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一直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導,將中國傳統音樂排除在課堂之外。[1]第二,充分結合利用現代傳媒數字技術。從歷史進步的角度來看,傳統的媒介傳播方式并沒有因為新數字、新技術的到來二完全被摒棄。傳統的傳播媒介和新數字技術在當下而是更好的結合服務于民間音樂的傳播、傳承與發展保護。二者取長補短、互為彌補。第三,把握好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與經濟的最佳契合點。隨著近幾年數據科技創新的大踏步前進,對于之前一些傳統音樂文化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的模式也發生了變化。以前大都采用文本手記,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不利于資料的長期有效的保存。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把樂譜與文獻資料掃描、拍照,藝人的表演以錄音、錄像,上傳網絡。不僅對傳統音樂文化是一種更為客觀、有效保存。新的數字時代、網絡時代已經成為人們之間交流、溝通最主要的途徑之一,也慢慢成為了一個音樂文化交流互動的平臺。運用好新數字時代賦予文化交流開放、便捷的機遇,就能加強民間音樂文化走向更為廣闊范圍的機遇,就會不斷加大人們對于民間音樂的認識與了解,就會不斷拓寬一些民間音樂的知名度。在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精神的指引下,以歷史學方法為前提;以作曲技術理論分析為核心;運用音樂學、音樂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分析框架,運用歸類法,分類法對搜集到的相關文獻、樂譜、音像進行歸納、整理、分類;運用歷史法、文獻法對文獻資料進行比較研究,提出觀點與異同;運用音樂學分析法對樂曲的和聲、曲式、織體、調式調性、旋律、風格等音樂本體進行分析研究;體現了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并把所收集的資料以音頻、視頻的形式記錄編整,利用科技手段形成數據庫。根據國家對“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精神,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物保護、傳承、發展道路。”及寶雞市政府《關于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的方針政策,考察分析寶雞民間音樂的生存現狀、歌詞創作文化和地方旋律特點。采用田野音樂工作方法進行采風走訪和調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以隴縣民間音樂為試點進行鄉村文化資源及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研究,探索出一條適用于寶雞地區的集文化保護、民間藝術開發、旅游經濟拓展的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之路。
參考文獻
[1]周青青.中國民間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羅旭 單位:寶雞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