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音樂文化歷史變遷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青、康、藏高原時期的景頗族音樂,大約從前5—3世紀。主要包括穆吡省蠟崩、披哦哦朵卯、頗久桑瀉卯三個地區。由于春秋戰國時期連年戰爭,景頗族先民被迫逐漸南遷,到秦漢時期景頗族先民絕大部分都居住于西藏、甘肅一帶,并進一步擴散至青海各地,又逐漸南遷至青海湖、囊謙一帶。青、康、藏高原時期景頗族先民已全面進入農耕時期,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其傳統音樂得到進一步發展,大量山歌、長詩調、哦熱調以及原始宗教音樂產生并進一步發展。同時,還產生了賀新房歌、喪葬歌、舂米歌、婚嫁歌等新的民歌形式。景頗族先民在青、康、藏高原時期,是歷史上經濟、文化繁榮的時期。特別到了青海南部西康北部,野竹生長較多,這給竹管樂器制作提供了方便,自娛性的竹制樂器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一時期產生了大量的樂器,如:洞巴、比團、比筍、勒榮、妥軟以及文蚌(竹笛)。隨著景頗族民間器樂的發展和目瑙歌舞盛會的增多,洞巴和笛子進入了目瑙盛會,成為禮樂。青、康、藏高原時期的景頗族音樂風格特征有了明顯的變化:音樂體裁、題材的多樣化,有山歌、長詩調、哦熱調、原始宗教音樂、賀新房歌、喪葬歌、舂米歌、婚嫁歌等形式;開始出現大量的竹制民族樂器,如洞巴、比團、比筍、勒榮、妥軟以及文蚌(竹笛)等;音樂風格發生了很多的變化,由于青、康、藏高原的山地逐漸增多,音樂風格更加高亢、自由、婉轉、靈活。
二、進入橫斷山脈時期的景頗族傳統音樂文化
橫斷山脈時期主要包括頗久桑瀉卯、真龍比品卯、勒何瓦旦卯三個搬遷點,時間大約在3—14世紀。景頗族先民從青海南部、四川西部、西康北部分路南遷。進入橫斷山山脈后,其自然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處于崇山峻嶺、高山峽谷的地理環境。這一時期景頗族先民開始形成不同的支系,產生了景頗支、浪峨支、載佤支以及勒期支。這一時期分布在不同地區的景頗族先民,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其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較大的發展;隨著經濟、政治的發展,社會開始分裂為山官貴族、平民百姓和奴隸三大階級,從而促使了景頗族山官制度的形成和完善,這些生存環境同樣對這一時期的景頗族傳統音樂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進入橫斷山脈時期景頗族傳統音樂有了新的發展,隨著景頗族不同支系的形成,進而促使形成不同風格的景頗族傳統音樂。這一時期時間跨度很大,各支系音樂有較大的發展。景頗族山歌有了新的變化,由于這一時期人們長期生活于崇山峻嶺與高山峽谷之中,因而山歌曲調自由、高亢、嘹亮;景頗族“哦熱調”由于不同的支系,從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特點;這一時期景頗族各種敘事長詩不斷發展完善,有創世史詩、敘事詩、搬遷史詩、蓋新房敘事詩等;由于山官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產生了“官娘哭死虎調”這一新的音樂體裁;這一時期景頗族樂器開始走向獨立的發展階段,器樂曲得到較大發展,景頗族竹管樂曲調逐步完善,產生了不同種類的器樂獨奏曲以及合奏曲。特別是文蚌的產生,曲調逐漸增多,如出征、行進、勝利慶祝、結婚祝賀等,都有笛子、洞巴奏樂,并逐步形成樂種。總之,這一時期的景頗族傳統音樂由于自然環境政治、經濟等因素,其音樂體裁、題材更加豐富和多樣化,音樂風格更加自由、婉轉、高亢、嘹亮。
三、滇西和德宏及其以西地區時期的景頗族音樂文化
14世紀以后,由于部落戰爭、掠奪奴隸等原因,景頗族先民開始逐漸遷移到滇西及德宏地區。這一時期包括勒何瓦旦卯、瓦何瓦碰卯、盤南尼革卯三個搬遷地區,時間從15世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一時期在漢族、傣族封建經濟的影響下,景頗族生產力迅速提高,社會內部的封建因素逐漸發展起來。經濟上由狩獵轉變為以農耕經濟為主,政治上山官制度進一步完善。隨著政治的興起和經濟的發展,景頗族傳統音樂有了很快的發展。滇西和德宏時期的景頗族先民在與其他各兄弟民族的交往過程中,其傳統音樂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景頗族音樂主要體現為:山歌體裁結構形成了完整的上下句結構,語言逐漸形成頭韻、腰韻、尾韻的律詩;載瓦支敘事長詩大量出現,有季節歌、迎春歌、結婚歌、賀新房歌等形式;賀新房歌逐漸形成了二聲部的音樂形式;由于這一時期開始種植水稻,從而產生了新的音樂體裁———舂米歌;由于受漢族、傣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影響,許多新的樂器引入,如:象腳鼓、小三弦由傣族、傈僳族傳入。進入19世紀后,英國傳教士進入景頗族地區,英國的風笛、大軍鼓、小軍鼓、水镲等西洋樂器隨之傳入,并與文蚌樂隊相結合。隨著樂器的進一步豐富,器樂曲有了很大的發展。20世紀初是文蚌樂隊的興盛時期,常演奏的曲調曲牌有:文蚌禮樂、迎賓曲、舂米調、管樂進行曲、喪葬調、瑞作調、扎絲恩樂等。進入滇西和德宏及其以西地區時期,景頗族音樂風格表現為:由于受到漢族、傣族、德昂族等民族文化的影響,景頗族音樂文化出現了審美的多元化特征;景頗族傳統音樂開始由單聲部轉向二聲部,還產生了對唱和重唱的演唱形式;隨著西方傳教士的傳入,大量西方音樂傳入景頗族地區,大大豐富了景頗族傳統音樂。
四、新中國成立后的景頗族傳統音樂文化
新中國成立后的景頗族跨越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這一時期音樂事業經歷了50—60年代初期,民間音樂活動非常活躍的高潮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景頗族民間音樂活動被禁止的時期以及80年代后繁榮興旺時期。這一時期景頗族音樂主要體現以下特征:第一,傳統音樂方面,五六十年代出現大量歌頌黨和、歌頌社會主義新生活的題材內容“;十年”民間音樂發展處于低潮,民間歌曲被禁止,大量民族音樂遺產失傳;改革開放之后,民族民間音樂迅速發展,山歌、長詩調“、哦熱”歌、賀新房歌、喪葬歌以及文蚌音樂都得以恢復和發展,但年輕一代對民歌的演唱能力退化。第二,新中國成立后許多專業作曲家充分利用景頗族傳統音樂素材創作了數量眾多的符合新時代審美需求的音樂作品。五六十年代有《景頗姑娘》、《邊寨烽火》、《班色花》、《景頗山上豐收樂》、《梅何阿公》“;十年”有《歌唱我們的景頗山》、《真像一個小景頗》、《農業機械化扎格列》等;改革開放以后有《水酒歌》、《銀泡》、《新房歌》、《舂米歌》、《載瓦情歌》、《蜜蜂采花》等歌曲。第三,樂器發展方面,一批專業音樂工作者在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下,于70年代后期對一些景頗族傳統樂器進行改革,改革后的“洞巴”現已成為獨奏樂器。這一時期還創作了大量的器樂作品,如五六十年代的《篝火》、《太陽照在景頗山》;80年代以后的《景頗文蚌》、《山魂》、《巴扎松新娘》、《洞巴樂舞》等。這些器樂作品促使景頗族傳統器樂走向現代化、專業化。第四,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市場經濟、商品經濟以及全球化思潮的影響,景頗族傳統音樂開始走向市場化、大眾化和多元化。人們普遍的審美觀念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一時期景頗族音樂在保持其民族風格的同時,更多的追求時尚、流行的元素。總之,這一時期的景頗族音樂在審美上體現為時尚、流行、大眾、多元的風格特征。
作者:鐘小勇 龔碧林 韓勛國 單位: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