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文化交際下的客家飲食文化翻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贛南客家飲食文化是漢民族中頗具特色的一個分支,是贛南客家人民將中原飲食文化因地制宜地與贛南當地的自然條件相結合的產物。為了向世界弘揚贛南客家飲食文化,本文在交際翻譯理論的指導下,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探討了其翻譯,提出了直譯、直譯+釋義、意譯、音譯+釋義等翻譯策略。
[關鍵詞]
1引言
被稱為江西省之南大門的贛州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它不僅是客家先民向南遷徙的第一站,而且還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居住地。在這一片土地上孕育了古老的客家文化,從神奇的客家圍屋到古樸的客家民居,從動人的客家山歌到誘人的客家美食,這些都彰顯出了古老客家文化的無盡魅力。為了弘揚贛南客家文化并將其推向世界,本文以贛南客家飲食文化為代表,研究了其在跨文化交際角度下的翻譯。
2交際翻譯理論
交際翻譯理論是英國著名的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曾提出的,其目的是attemptingtoproduceonitsreaderaneffectascloselyaspossibletothatobtainedbythereadersoftheorigina(l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就意味著交際翻譯的核心是按照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傳遞信息,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文字。在交際翻譯的指導下,譯者有較大的空間去解釋和調整原文,甚至是對原作者錯誤的修正,以消除歧義。交際翻譯目的在于使譯文帶給讀者的影響等同于原文給其讀者的影響,所以譯入語才是重心。
3交際翻譯理論下翻譯客家飲食文化的一般原則
贛南客家飲食種類琳瑯滿目,文化內涵豐富多彩。按照交際翻譯理論,為不給外國人留下疑點和難懂之處,我們在翻譯的時候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簡潔明了。盡可能地使用簡單的語言來傳達客家傳統飲食文化中的特征和和性質。(2)傳遞文化。翻譯的名稱應該盡可能地傳達原文所表達文化元素,如典故和比喻等。(3)避免禁忌。由于中西方文化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在翻譯的時候應該考慮到西方讀者的可接受性,適當地對翻譯做出調整或是補充文化背景,以免產生誤會。
4交際翻譯理論下翻譯客家飲食文化的策略
(1)直譯直譯可以保留原文的內容和形式。利用英文和中文中關于食物的共同概念來翻譯,這樣對西方人來說可以產生直觀的感受。翻譯時將主材料翻譯成中心詞,制作方法譯成過去分詞,主要的特色可以使用形容詞來描述。例1:擂茶在客家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歲月中,擂茶就是其中一朵美麗的奇葩。制作時將茶葉用擂缽搗碎,之后再往里面加入不同的食材和佐料?!袄薏琛敝械摹袄蕖弊直砻髁酥谱鞣椒ǎ栽诜g時直接用grind一詞,故譯成Hakkagrindedtea。例2:信豐蘿卜餃與傳統的餃子不一樣,信豐的蘿卜餃是用薯粉做成的餃子皮,蒸熟之后晶瑩剔透,而餡也換成了蘿卜,再加上少許的豬肉或是魚肉,包制的方式和普通包餃子的方式是一樣的。為了體現出信豐蘿卜餃是蒸餃,所以還要在中心詞dumpling前面加上表示烹飪方式的詞steamed,譯成Xinfengsteamedradishdumpling。例3:興國魚絲興國魚絲有著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因“魚絲”的發音和“余思”一樣,寄托了客家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魚絲的制作方法和米粉類似,先將剔骨的魚肉搗爛成魚茸,加入紅薯粉和鹽,制成面團,之后再用搟面杖把面團搟成薄餅,放入蒸籠中蒸熟,待冷卻后將面餅切絲,最后就形成了魚絲。由于制作過程復雜,這里我們不宜將魚絲的整個制作過程都翻譯出來,因魚絲最后呈現出來的樣子是類似面條的一種魚肉制品,所以將其翻譯成Xingguoshnoodle。
(2)直譯+釋義在客家飲食文化中,有許多菜的名字是無法從其字面上來了解的。但是為了保留客家飲食文化中的這些象形的比喻或是典故,還應該配以釋義,加入寫實性的文字描述。例4:四星望月在興國縣,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就流傳著為當地一道客家菜起名的故事,這道菜就是“四星望月”。曾經率紅四軍從井崗山突圍,轉戰贛南閩西,途徑興國縣,品嘗了客家菜蒸籠粉魚。從菜的造型來看,覺得蒸籠像月亮,四個碟子像星星,就像各地的工、農、商、學群眾盼望紅軍的到來,故取名“四星望月”。為了體現出這道菜的形狀與象征意義,將這道菜按中文名稱先直譯過來,譯成:fourstarstowardsthemoon再加上釋義steamedshsliceswithricenoodles。
例5:寧都三杯雞此菜的來歷傳說和民族英雄文天祥有關。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被俘。一位老奶奶在得知文天祥被俘的消息后,便帶了一只雞和一壺酒去看望他。老奶奶在獄卒的幫助下見到了文天祥。好心的獄卒把老奶奶帶來的雞收拾好并切成小塊,找來一個瓦缽在里面倒上三杯米酒,用小火把雞煨熟,這便是最初的三杯雞。后經過改良將三杯米酒改成一杯米酒,一杯醬油和一杯香油。先按照字面的意思將其直譯成Ningduthreecupsofchicken再加上釋義stewedchickenwiththreecupsofsauce,這樣外國人就可以對這道菜的制作方式和原材料有直觀的了解。
(3)意譯由于客家飲食中的一些特色食物外國沒有其對應的東西,有時這些名詞中體現不出食物的主材亦或是烹飪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用一些比喻性的描述。因此我們需要借助意譯的方式來處理,用英文中的普通名詞來描述客家飲食中出現的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詞匯,將其制作方式和材料翻譯出,便于外國人的理解。例6:贛南小炒魚這道菜的來源還和著名的明學家王陽明有關。時任南贛巡撫的他曾經聘請本地凌廚子做家廚。有一次在炒魚的時候,凌廚子失誤往里面加了醋,但意外的是醋的提香作用使得魚的味道格外鮮美,王陽明吃后滿心歡喜,便問凌廚子此菜的名字,急中生智的凌廚子心想小酒(贛南客家人習慣稱醋為小酒)炒魚,就叫小炒魚吧,所以這道菜因此而得名。因小炒魚的特色就是魚肉帶有醋的味道,為了體現這一特點,還需要加之以調料的名稱vinegar,所以譯成Gannanstir-friedshwithvinegar。例7:荷包胙荷包胙是南康的一道名菜,而“胙”是祭祀用的肉的意思。顧名思義荷包胙就是用荷葉包裹著的肉。制作方法用荷葉墊蒸籠底,再把大塊肉蘸香料和米粉放在葉上蒸熟后,整籠連葉上桌。翻譯的時候只需要把烹飪方式加主材料,再由with配料的短語即可,最后加上wrappedinlotusleaf體現出其獨特之處。所以將其譯為steamedporkwithseasonedriceourwrappedinlotusleaf。
(4)音譯+釋義出于對客家飲食文化的對外宣傳推廣作用,選擇音譯是極端異化的體現,但是可以最大程度地承載文化和語義。例8:艾米果用煮熟的艾葉摻入糯米粉制成餃子皮,再包入酸菜、筍、臘肉等,放入鍋中蒸熟就可以食用了。艾米果還有甜的口味,做法也是基本一樣,只不過將餡改成豆沙或是白砂糖,再經模具壓制而成,有點像月餅,但是更薄。所以采取音譯aimiguo,再根據口味的不同配以釋義:steamedmugwortdumplingswithpickles或是steamedsweetmugwortpie。例9:黃元米果黃元米果和北方的年糕有點類似,制作黃元米果要先用黃元柴(楊桐,一種山茶科植物)灰加開水過濾成灰水,冷卻把米浸泡一夜,第二日用蒸籠將浸泡后的米蒸熟,再拌入灰水,攤開晾干后又蒸熟放進大石臼內,用木棍搗爛成團,起碓后,用手揉搓均勻,切塊做成各種形狀的米果。制作過程比較復雜,在翻譯的時候不必把制作的過程翻譯進去。直接按音譯Huangyuan再加上“米果”的意譯,故譯成Huangyuanricecake。
5結語
客家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是中國飲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還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璀璨的瑰寶。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中西方交流日益密切,在交際翻譯理論的指導下,將客家飲食文化推向國際不僅僅有助于推廣中國飲食文化,而且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
作者:楊俊欣 單位: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