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漆畫藝術語言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使用綜合性的表現技法及多元的漆媒材時,它的工藝性特性呈現得非常突出,使漆畫的學術定位變得模糊。由此,對這一畫種學術定位產生相應的矛盾,人們常常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漆畫是工藝美術品還是繪畫?細想起來,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漆畫的學術標準一直在漆工藝的范疇里。特別是它的技術審美標準是沿用傳統漆藝標準來衡量的。因此,在多數的漆畫家作品中,漆畫家的興趣點在追求作品工藝細節的表現上,任何一個畫種不會像漆畫藝術的表現語言這樣雜亂,漆畫藝術的表現,如果仍習慣性地依靠漆工藝語言去發展的話,它的發展前景是不會樂觀的。
我個人認為,對傳統漆藝表現語言的學習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先要系統地學習、研究及掌握。特別是藝術表現規律性的部分。另外要在掌握傳統漆藝表現語言基礎上結合繪畫的基本規律及審美原則,對傳統漆藝表現語言進行梳理、提煉、篩選,尋找新的表現方式,特別是在漆畫藝術的圖式及與之相匹配的技術的完善方面下功夫。我想這需要作者具備一定的專業敏感度及綜合的藝術修養。從單純的對工藝技術的興趣轉向系統化的對漆畫藝術形式及語言表現方式的研究上。這種自覺的行為對漆畫藝術的發展會起到積極作用。我不否認傳統漆藝表現語言對漆畫藝術的價值作用,我所主張提倡的是在展現漆藝術魅力的同時,尋找適合漆畫的繪畫藝術的表現方式,更深入思考漆畫藝術的本體語言。
傳統的漆藝語言的裝飾性特征抹殺了繪畫藝術個性的表現。因為傳統的漆藝語言系統性過強,共性的特征明顯。例如蛋殼的鑲嵌、變涂技法等,它們有非常共性漆工藝性的特點,沒有藝術家的個人語言面貌。在其它繪畫門類,特別強調的是作品的形式語言及藝術家個性藝術處理。如齊白石的水墨畫與潘天壽的水墨畫,同樣的題材,但構圖、造型的藝術處理及筆墨所產生的特殊效果,都有較為突出的個人面貌。哪怕不看作品的全貌,只看一幅畫的局部,就能知道這幅畫出自哪位畫家之手筆。而傳統漆畫更多的是靠漆藝共性的語言視覺效果說話。并且漆畫家形成了一些“套路”。如看見冬天的白雪,一定會想到用蛋殼表現,江南水鄉的白墻自然的與蛋殼的白產生聯想。這種習慣性的概念的程式化思維創作方式,阻礙了漆畫藝術的發展。
中國漆畫藝術的造型手段與技術,值得大家進一步思考。很多作者的創作過分依賴數字圖像技術,利用電腦軟件進行構圖及形象的處理,也帶來一定的問題。這種創作方式,短期內見效快,容易利用工程放大圖技術處理造型。但缺失的是手繪所帶來的靈動的藝術視覺形象。把漆畫變成簡單概念化的處理。“畫格填空”的作畫方式,其后果降低了對繪畫藝術精神內涵的追求。
未來的中國漆畫藝術,既要在“漆”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在繪畫上下功夫。漆畫是新興的藝術門類。它的魅力在于它需要更多的藝術思考去充實,它仍有許多未知的領域需要漆畫家們去發現。在表現方式上有許多空白需要眾多的漆畫家努力去填補。漆畫藝術家要在兩方面下功夫。要對什么是漆畫藝術語言有清醒的認識。特別是對漆性、漆畫的繪畫肌理,尋找適應漆媒材的表現方式,從作品的審美視覺效果上,凸顯漆畫的藝術魅力。漆畫藝術的視覺表現,除了作品的題材、內容,更重要的就是繪畫語言。肌理是漆畫作品很重要的部分,肌理是與作品材料及繪畫工具有直接關系。在人的作用下有什么樣的工具及材料,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肌理。在漆畫作品中,人造肌理和自然材料肌理相互融合。如果簡單的只有自然的肌理(共性的漆工藝髹飾語言),顯然在作品中視覺的感染力是不夠的。漆畫的肌理應是作品中繪畫語言很重要的環節。正像其它繪畫作品中,肌理與材料、作者藝術個性有著最親密關系。漆畫藝術家在藝術實踐中可以大膽嘗試,從復雜的工藝性表現中解脫出來。在作品中追求更高的繪畫藝術境界的表現。(本文作者:程向君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