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石化中小企業協同創新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創立者,美國管理學家伊查克•愛迪思(IchakAdizes)認為:企業成長的每個階段都可以通過靈活性和可控性兩個指標來體現:當企業初建或年輕時,充滿靈活性,做出變革相對容易,但可控性較差,行為難以預測;當企業進入老化期,企業對行為的控制力較強,但缺乏靈活性,直到最終走向死亡[1]。我國學者陳佳責在西方學者對企業生命周期研究的基礎上,將企業生命周期重新劃分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發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蛻變期[2]。核心是將以衰退期為結束企業生命周期的理論增加了“蛻變期”,這個關鍵階段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國家工商總局的《全國內資企業生存時間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實有企業生存時間5年以下的企業占企業總量的49.4%、生存時間5-10年的企業占企業總量的32.9%、生存時間10年以上的企業占企業總量的17.7%。其中,生存時間在1年以下的企業占14.8%“、年齡”在2年和3年的企業分別超過10%。另外,企業成立后3-7年是生存“瓶頸期”,也是企業能否進一步成長、發展的關鍵期。此外,據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國內外企業規模越大,存活率越高。美國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40-42年,而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一般跨國公司平均壽命10-12年;歐洲的中小企業只有50%能存活5年以上。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雖然有行業背景和地域產業的差別,但總體情況來說均出現了程度不同的困難和問題,一方面,是國內外經濟環境嚴峻復雜,以及各種調控措施疊加,對經濟發展帶來了壓力,另一方面,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大背景下,中小企業存在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技術創新能力弱等問題。依靠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作為維持低價競爭的發展方式,已不能適應國內外經濟發展的形勢。以湖南為例,石化中小企業處于自然分散狀態,優勢企業異地發展,企業聚集性不強;園區以單個企業在空間上集中,不是在產業鏈基礎上的有機整合,產業價值鏈延伸環節后缺失;產業創新資源未整合,要素聚集性差,優勢未有效調動起來。加之產業的環境保護力度增大,產品升級加快,給石化中小企業巨大的生存壓力。
1創新驅動的時代背景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要求完善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鼓勵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合作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完善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創業孵化、知識產權服務、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等機構的專業化、市場化改革,壯大技術交易市場。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產業普遍過剩的背景下,中小企業依靠成本要素優勢、資源投入和環境消耗的發展方式已經不能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轉換新的驅動力。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中小企業必須深化科技管理的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科技進步對企業發展的貢獻度。一個企業的“成長—成熟—衰退—蛻變”的發展周期不僅包括前期的市場發現、科學研究、技術發明、技術開發、產業化等,還必須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中小企業應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不斷集聚資源,集成要素,集中打造新的產品和技術優勢,才能引領新的發展周期。圍繞產品和技術不斷創新,圍繞創新吸納人才,圍繞人才加強培育及產品生態鏈營造,確保企業創新研發需求和科技成果轉化需求與企業發展相協調,與企業產品結構調整相一致。中共中央、國務院《意見》的出臺為中小企業的發展與蛻變提供了新的政策,其核心是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由于石化企業是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往往自身科研能力較弱,要實現科技創新驅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必須借助行業龍頭企業、大學、研究院所以及中介機構等的科研力量與信息資源優勢,整合具有互補性科技資源進行協同創新才能實現重大科技創新,實現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提升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石化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的途徑與措施
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創新驅動國家戰略就是要利用協同創新來調動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等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動力是資源要素的互補,通過開放、合作、共享、共贏,實現創新效率的非線性放大效應。中小企業協將是協同創新的最大利益獲得者。
2.1石化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的途徑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其優勢和劣勢都是明顯的,其中科技創新能力是主要短板,但在企業生命周期中,靈活性始終是中小企業的優勢,而企業蛻變就在于其創新性。石化中小企業協同創新途徑主要如下:①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行業龍頭企業一般都是龐大的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如湖南石化產業的煉化一體化是產業龍頭,中石化長嶺分公司、巴陵石化公司是龍頭企業,在全省分布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現代煤化工、新能源化工、化工裝備、化工物流等9大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就有1800余家。還有數千家中小企業往往是這個產業鏈的末端,其發展既受制于龍頭企業的產品類型及技術手段與方法,也往往與龍頭企業一榮俱榮。石化中小企業要通過與龍頭企業在產品開發、技術指導、市場開發等方面的協同創新,形成利益共同體。②與科研院所合作。科研院所捕捉產業發展信息敏銳,專業性強,有強大的科研開發能力,重點是重大項目的技術攻關等,有豐富的科學技術成果亟待轉化,具有強烈的市場開發意愿。湖南省石化行業既有科技型企業的科研院所,也有大型企業自行設立的科研院所,中小企業應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服務等方面加強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動科技成果在企業迅速成功轉化。③與本科院校合作。本科院校是人才、技術、知識富集的地方,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湘潭大學等有著石化生產先進的科學理論、尖端的實驗條件、杰出的人才團隊、豐富的人脈資源。石化中小企業要借助高校權威專家的人才優勢、技術領先的實驗設備,進行單一產品全過程的研發,或相關系列產品的研發。④與高職院校合作。高職院校科研方向明確定位準確,校企合作愿望強烈并有一定的合作基礎。高職院校教師熟悉生產一線工藝技術、設備運行、技術管理等狀況及存在的問題。中小企業與高職院校主要應在新的工藝技術開發與改造、裝備改造與升級、生產管理與操作培訓等方面進行協同創新。
2.2石化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的措施創新驅動是我國的戰略決策,核心之一是完善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體系,中小企業要在國家政策利好的情況下,創新科技管理制度與機制,主動尋找合作伙伴。①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在“利益最大化”的生存準則下,生存和發展的壓力是其創新驅動的內動力。在經濟轉型提速的環境下,創新的成本和風險越來越大,中小企業應在石化行業協會的指導下,與龍頭企業通過協同創新,集合研發資源、整合研發力量,提升創新水平,才能既分擔研發風險、又提高了企業的科技競爭力。石化中小企業其產品往往是龍頭企業產業鏈的下游產品,既可能受上游的約束,也可以快速靈活的進行產品轉型。要與龍頭企業共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創新合作機制,和龍頭企業一起通過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延伸龍頭企業的產業鏈,提高產品競爭力,實現利益共贏的局面。②科研院所一般具有特定的行業背景、穩定的研究方向、及優秀的科研團隊優勢。轉企改制后,急需借助外部資源提升生產動作與市場開發能力,將科技成果產業化。石化產品在生產安全、環境保護、資金投入等方面風險大,石化中小企業與科研院所重點要在技術轉讓和合作開發進行合作。技術轉讓包括科研院所的實驗室成果直接轉讓、中試成熟成果轉讓、成套技術轉讓、基于科技成果的項目設計開發建設總承包、技術咨詢解決企業產品開發過程技術難題等;合作開發是企業提供專項資金、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持合作進行技術開發,共同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這種合作模式對合作雙方而言風險都是可控的。③本科院校創新資源具有向區域產業集群的輻射作用。石化中小企業受科研能力、資金投入的局限,要實現技術創新,就要利用高校的人才、技術、環境、設備等方面的資源,通過共同合作申報和承擔科技項目等方式,創新資源配置、突破關鍵技術難題。并利用高校人才培養的優勢,有針對性的進行石化新產品開發、工藝技術升級、裝備制造等有方向性地培養研發科技人才。④高職院校與企業生產一線聯系最為緊密,且部分教師本身就是來源于企業一線專業技術造詣較高的工程技術人員,了解企業的創新理念、設計思路、工作習慣、企業文化,甚至于一些慣例[3]。而各高職院校基本上都牽頭組織或加入了職業教育集團,在企業建立了實習實訓基地、教師工作流動站等。如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了湖南化工職業教育集團,省內優秀石化企業及相關大中專院校均加入了集團內,并且在科技廳的支持下,建立了“石化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在株洲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株洲中小石化企業產業聯盟”。石化中小企業要充分利用這些平臺或資源,選派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到高職院校授課,傳授技術、技能及企業文化,聯絡感情。同時也有針對性地考察高職院校有科研能力的教師進行溝通,挖掘技術創新的人力資源。企業要設立流動崗位,提供科研條件和待遇,有針對性的吸引高職院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并通過掛職鍛煉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管理等。同時,利用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優勢,以“訂單班”等形式培養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生產一線人才。
3結語
創新是企業生存的關鍵,中小企業要在創新驅動的國家發展戰略中,挖掘政策支持,建立靈活的創新機制,辨識與選擇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進行協同創新,才能在合作中獲得創新的機會和發展的優勢。
作者:周德鋒 張麥秋 張聶偉 單位: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