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微博客文學價值與學理維度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網絡新媒體技術在文學的普及運用對文學傳統審美形態和審美方式帶來極大沖擊。自由開放的創作審美特性充分賦予民間大眾話語權,繼網絡文學、博客文學、手機短信文學等新媒體文學之后,“新民間文學”精神再次在微博客文學中得以充分體現,寫作的全民參與和日常審美的價值得到最大化提升,從文化擔當和創作審美自覺意識等很大程度喚起了普通網民的創作熱情,大眾文化期盼已久的民間文化本位立場的重新確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微博客文學豐富和延伸了網絡文學的新形態,也對傳統文學發出了新一輪挑戰,但同時也生發出新的生命活力和發展機遇。正如本雅明說的“技術復制具有促進藝術與科學相互滲透的傾向”,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可能促成新的藝術樣式生成。微博客文學借助新媒體技術,運用多媒介和超媒體創生新的文學樣態,改變了文學的外在形態和審美觀念、藝術價值等的改變,對于新媒體語境下的文學發展來說,新媒體技術在文學領域的運用將有可能促成新的文學樣式產生。
一、新媒體賦予的美學性征
作為新興的網絡文學樣式,微博客文學以其個性表達、自由審美等特性再次挑戰了文學慣例,重現置換和建構了全新的文學價值體系和審美觀念。首先是膜拜價值與展示價值置換。本雅明曾提出“膜拜價值”和“展示價值”兩個概念,主要探討傳統藝術和新型藝術關系問題。他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中認為上述兩種藝術價值代表著傳統藝術和新型的藝術之間的對立關系。人們在接受和評價藝術作品過程中不同層面上體現不同的價值追求,一種突出了膜拜價值,另一種注重展示價值。按本雅明的觀點,傳統膜拜儀式祭典活動是傳統藝術形成的源頭,其藝術形態本身是獨一無二的,并且只在極少數精英分子手中,體現為膜拜價值屬性。隨后出現的復制技術打破了傳統藝術樣式和價值格局,藝術品因大量復制和廣泛傳播而走向普通民眾,藝術作品原有的神秘光環逐漸消失,并被符碼游戲創造的展示性價值“類象”所取代,從此在藝術領域大行其道。多媒體和超鏈接技術將文字圖片、影視聲音等多種媒介藝術表現手段集于一身,進一步強化了數字藝術的“展示價值”。微博客文學作為數字藝術的集大成者,其創作傳播的私人化和公眾性、個性化和自由性,充分體現了后現代消費文化特性,微博客文學以自況式心靈坦露和游戲化率性表達,體現了自我展示性價值追求。創作上,微博講求即興抒發、即時傳播、大眾分享帶來的快慰體驗,目的是充分地展示自我,通過快速藝術復制生產最大限度和最為快捷地取得他人贊賞,表達上不再刻意追求經典性與精致性,藝術創作成了拼貼復制的文化游戲。與傳統藝術創作的凝神深思的心理機制不同,微博客文學自況性藝術展示注重感官直觀,而非意義建構,傳統藝術理念所追求的思想深度換成了淺表化的欲望展示。其次是欲望消遣置換教化擔當。文學傳統的審美價值形成了較為系統和完整的審美價值理念。比如注重作品主題拓展、內涵營構和思想深度發掘等價值探索,強調“文以載道”的價值擔當,這些審美理念一直被視為文學活動的審美主導。而網絡文學出現后迅即構建了全新的審美價值理念,并形成了全新的審美范式,顛覆傳統、戲仿經典、調侃崇高、削平深度等成為主要的審美價值取向和藝術表現方式。欲望化的個人價值展現在微博客文學審美追求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微博往往借助網絡空間的隱匿性而不以真實身份出現,正如美國《紐約客》的一句俚語:“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消除了身份的顧慮,們平時在現實生活和公眾面前難以啟齒的隱私,難以表露的心聲,便可在微博客創作時隨心所欲,大膽袒露自我欲望,盡情抒寫本真自我,其作品或是肆意宣泄日常情緒,或是張揚個性欲望,以此獲取自我滿足。這樣的游戲化心態和欲望化靈魂書寫,變成僅供娛樂消遣的文字游戲,內容多是極少矯飾的直言快語,強調感官刺激和詼諧效果,注重插科打諢博人眼球,如尼爾•波茲曼所謂的“娛樂至死”那樣,一切話語以娛樂方式出現,寫作沒有了傳統文學觀念中所應具有的藝術神圣感和思想深刻性,體現了純粹無功利的欲望表達。綜上所述,微博客文學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文學審美的自由開放性和游戲娛樂性。隨著微博客文學在新媒體時代的迅速發展,文學領域中的審美價值格局正在發生深刻改變,傳統文學審美價值觀念中的認識、教化、娛樂三大審美功能正在面臨新的“洗牌”運動,長期處于審美價值主導地位的認識、教化功能逐漸變得弱化,讓位于審美娛樂功能,傳統文學所追求的意味深遠的審美體驗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驚鴻一瞥”的瞬時審美感受,這些都逐漸形成了審美理念的全新價值形態。
二、文學新形態的生成可能
經歷短短十幾年的發展,微博客文學寫作隊伍飛速壯大,審美互動空間不斷擴展,其興起對文學產生的影響不可小覷。由特殊的表達方式而衍生新文本形態,以及逐漸建構起的新審美范式,對新文學形態生成和文學發展新格局的變化具有一定促進作用。首先,微博客新文學形態衍生。微博客文學運用多媒體和超鏈接技術進行敘事傳播,與傳統文學靠文字實現審美意識形象顯現不同,傳統的審美形象顯現由于文字符號的表意的抽象性而具有內視性,而以微博客文學為代表的新媒體文學藝術則綜合了多媒體技術,其語言載體常常同時包括文字、圖片、視像、聲音等多種媒介。同一個文本中,通過多媒介融合進行表意,各種媒介語言的抽象內視性和形象的視圖直觀性同時體現在文本中,審美結構由以往單一的文字語言構成而變得立體化,過去靠想象和再創造來完成的文學審美形象顯現的單一審美方式,變成了以全方位調動視、聽、思等多種感官體驗的立體化審美實踐,從而降低了審美難度,給人身臨其境的審美感受,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審美表意空間,這也是微博客文學之所以吸引不同層次的網民參與興趣的原因之一,微博客文學由此實現了新型的綜合藝術形態構建。微博客文學因文本篇幅字數限制而影響了一定的表意豐富性,但新媒體技術創生的多媒介文學形態,有效彌補了這一表意短板。陳平原提出:“多媒體演繹的文學導致了圖文并茂、動靜相宜的知識傳播與接受圖景,極有可能催生新的學術意識與知識框架。”歐陽友權認為:“在一些網絡原創文學中,依托數字化媒體的敘事方式又衍生或嵌入了新的審美形態,從而以置換文學本體樣態的方式實現網絡作品文學性的置換……網絡文學中各種文體的界限變得模糊且不重要,文學與藝術的界限,乃至文學與非文學、與亞文學、與準文學的分野都被人忽略。隨著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不斷更新,隨著人們對電腦網絡技術操作的日趨熟練,網絡上單純的文字作品會逐步減少,而代之以多媒體表達。從這個角度看,網絡文學最終可能會走向網絡綜合藝術,走向大眾審美文化,而單純的文字表達只具有腳本、提綱和解說詞的意義。”這里涉及了數碼敘事對文學審美的置換問題。其次,大眾對文學創作和審美的需求隨著微博客文學興起日益增強。以往從容閑適的閱讀方式難以適應當下追求速率和感官刺激的消費文化生活狀態,在生活節奏和生活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花大量時間去進行長篇文學創作和閱讀長篇作品的審美習慣已經淡出多數人的生活習慣。同時,雖然當下的文化消費市場被電影視像等其他藝術擠占了大量空間,而作為人類精神活動主要形態之一的文學并沒有因此淡出文化場域,大部分人并沒有放棄文學。文學活動仍然顯得非常活躍,同樣,雖然文學形態也在新媒體技術的助力下不斷推陳出新,但沒有因此改變文學的基本品質。我們知道,不論在哪一個時期的文學,都會在社會文化推動和藝術思潮不斷變化發展中產生的新的審美需求,并創生出相應的文學形態。新媒體文學興起,文學藝術創造和消費空間獲得拓展,極大豐富人們的審美視野,在多媒體和超鏈接技術推波助瀾下,新穎的文學傳播和審美交互形態很大程度激發了普通人對文學的信心和熱情,逐漸形成了全民參與文學藝術創作和審美的熱潮局面。我們看到,有了十多年歷程的網絡文學已逐漸成文為常態化文學,其文本形態、藝術表達、審美價值追求上逐漸有著向傳統文學借鑒的跡象,人們對網絡文學的心態也從最開始的追求新奇變得理性平靜。而此時,以另一種全新形態應運而生的微博客文學,以其精簡小巧、即時輕便、自由靈動、形態豐富的特征重新煥發出網絡文學的鮮活生命力。微博客文學即時捕捉現實生活瑣碎、記錄瞬間情感,天馬行空地穿越于虛擬超文本藝術空間,追尋文學自由無羈的表達快感,享受文學帶來的審美愉悅。“我們正進入世界圖景的時代,世界對于人來說已經變成了一系列圖景。”正如海德格爾所說的這樣,飛速發展的新媒體文學藝術創生的全新形態與藝術景況不斷驗證了這一事實,人們普遍的審美需求和精神創造都必將促成并豐富著一個不斷更新的藝術世界,這是每一種藝術形態創生發展的目標和意義所在。
三、新的學理格局與價值契機
微博客文學的興起是新媒體對文學格局的又一次深刻的改變。隨著參與人數的與日俱增,微博客文學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并已成為文學研究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現象。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至2018年12月30日為止,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手機微博應用人數達到3.5億,手機網絡文學應用人數達到4.1億。另據新浪微博數據中心《2017微博用戶發展報告》,截至2017年9月,微博月活躍用戶共3.76億,其中移動端占比達92%;日活躍用戶達到1.65億。數量龐大的微博群體形成了一個無遠弗屆的信息交流圈,微博上隨處可見成千上萬人次參與轉發和跟帖評論一篇普通作品的現象。目前參與微博客文學創作的數量和作品數量難以計數,僅從網民的參與熱情度來看,以往的任何一種文學樣式都無法和微博客文學所產生的影響相提并論,其發展的勢頭甚至遠遠超過了網絡文學。然而與勢態火熱的微博客文學創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文學研究領域對微博客文學的研究關注還不夠。根據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檢索顯示,目前從中國文學學科視野研究并公開發表的微博客文學相關文獻僅有數百篇,大多數研究仍處于基礎原理闡釋和簡單的現象評述,且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大部分文獻研究觀點、研究思路有同質化嫌疑,缺少更為深入的發掘和廣泛拓展,研究理論體系還沒有真正成形,使得微博客文學的健康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從歷來的文學發展規律看,每種新文學樣式最早開始都是或多或少伴隨著質疑與審視而產生,然后才在不斷發展中慢慢被廣泛認可的。作為網絡文學的新生形態,微博客文學以其精簡的文本形態,迅捷的傳播方式成為大眾對社會生活和思想情緒個性書寫的熱衷樣式。盡管微博客文學在審美形態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藝術表達上并不成熟,藝術價值體現得并不明顯,但我們應正視問題存在,而不回避或忽視微博客文學的影響力,積極探尋引導微博客文學發展的正確方向。我們欣慰地看到,當下自由活躍的網絡文化氛圍和豐富包容的文學格局為微博客文學的創生和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環境。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國內網絡文學研究領域已初步構建形成適應網絡文學自身發展路徑的學理形態,相應的學科話語體系也逐步建立,日趨成熟的網絡文學逐漸獲得了文學界認可和接受。在自由、平等、開放的網絡文化語境下,微博客文學充分拓展了民間話語的表意空間,借助迅捷的傳播資源優勢,更大范圍地將文學推向普通大眾,不論是創作實踐還是理論研究,都應該以客觀視角對待微博客文學的興起和發展。微博客被運用到文學創作領域以來,參與隊伍不斷壯大,按照相關微博客統計報告顯示的在線用戶數據,如果能調動起數億人同時參與微博客文學寫作活動,引導他們在藝術表達、思想意蘊等方面培養文學審美意識,真正把微博客寫作當成文學創作來進行,這必然對提高全民人文精神素養層次和推動新媒體文學良性發展有所裨益。
四、結語
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媒介對人類信息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新媒體技術下創生的微博客文學在媒體語言和活動方式上與傳統文學樣式有所不同,尤其是審美表達的自由性、開放性、平民化和交互性等體現了前者不同于后者的個性特征,基于這些特性,微博客文學成為網絡文學創作中對于傳統文學規則拆解與重構的較為理想的實踐形態。微博客文學文體形態較為特殊,如果參照傳統文學審美標準來進行研究,不論是從外部藝術形態還是內部藝術蘊涵切入,學理闡述和理論建構都還存在一定難度。從傳統文學價值形態學理視角看,微博客文學的碎片化文本、非線性敘事、開放式審美等特征所形成的審美結構完整性令人質疑,體現了審美形態和價值意義的不確定性。數字技術推動下文化語境變遷中的后現代消費文化轉型賦予微博客文學表意多元化,日常話語與文學話語界限被打破,文字圖片、多媒介視像聲音等多媒介融合表意,對文學審美產生直接泛化影響,最終形成文學性的模糊,微博客文學現實紀實性與藝術真實性存在一定的悖論問題。這些難免為微博客文學命名合理性帶來質疑,為微博客文學含義分析界定帶來一定難度,但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恰好增強了微博客文學的可塑性。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的主要形式,文學本身豐富而神秘的創造能量和創新精神是毋庸置疑的,基于這一理解,微博客文學不斷推陳出新的文學發展勢態所展現的藝術生命力值得關注。
參考文獻:
[1]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118.
[2]陳平原.數碼時代的寫作和閱讀[N].南方周末,2000-07-07.
作者:吳英文 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