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本體性流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學一向被看作時代轉變的風向標、社會文化精神之屏顯,那么,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曾彰顯出文化潮峰性質、曾如廣場狂歡般占據文學的半壁江山、其審美熱度迄今尚“在路上”的當代散文,在全面文化轉型語境的干預下其本體性有過怎樣的變易?散文的審美現局與走勢又如何?對文化轉型語境與散文本體性流變的同構對應關系加以追問,借此廓清多元多維的散文文化格局與話語構型,并對其精神內涵與審美功能作出價值估量,想來于宏觀把握散文的創作態勢和散文美學建設不無裨益,于電視文學發展亦可提供一個參照系。
在探討文化語境與本體性流變的對應關系之前,擬先從有限的理論資源中提煉、創構出共時態的散文本體性界說,以此為據,再轉向散文的歷時性考察,從而有效檢視90年代以來散文的動態軌跡和本體性演變。
筆者以為,散文的本體性從邏輯結構上可分三個層面:文化的本位性、思維的超越性、文體的高彈性。其中,文化的本位性可視為文本地基;思維的超越性如同文本支柱,常態下位居支配地位;文本組織的審美標示——文體的高彈性,則為一篇作品能否步入散文的審美之境發放入場券,三性的空間關系顯示著散文本體性的共時結構。系統分析還表明,散文的本體性又是一個既相對穩定又不斷變動的結構系統,其中有的要素享有支配權、決定著文本風范,有的則處于從屬地位。當文化情境激烈動蕩時,當承載了歷史文化精神的創作心理結構改變時,散文的本體結構相應就會作出調整,諸要素就會發生易位,文本性質也因此“變臉”,這正是文隨代變的內在機理之一。這種易位還呼應著文本范型。如審美要素比較顯赫的文本常稱“美文”;思維要素占上風的多為“哲理散文”(亦有人稱“思維散文”);作歷史文化漫步的則是“文化散文”。
文化本位性,使散文更熱情地向社會文化敞開,更醒目地反映文化脈動。加之散文具有再現與表現的雙重功能,在隨心所欲描述文化現實之時又能合理合法地戳戳點點,優秀點評可以較少拘束地越過符碼識見,正可謂一種易于解惑解渴的方便文體。而形象架構上的散跳性,能指層面上的虛虛實實以及敘述筆吻的親和力,則使它的文化表達更自如、更易被讀者接納。(注:于君:《散文講稿》,群言出版社2003年版,第53-58頁。)因此,當中國社會迅速闖入令人眩暈的文化轉型期,散文“短平快”的文體個性便與大動蕩的文化環境一拍即合,于是被歷史導演推上文學舞臺領銜主演并在一夜之間走紅。
一、文化轉型語境下散文本體性的歷時顯現
回首向來蕭瑟處,文化轉型的動蕩景觀清晰可辨:20世紀80年代擔綱主旋律角色的精英文化,剛邁過90年代門坎,便被“商品話語和大眾媒體的狂歡”包圍。前現代、現代與后現代被趕進同一時空,價值、觀念的形形色色錯位被迅速引爆。在文學場域,與“上帝已死”、“文學已死”的聲聲相伴,散文的文化先知意識開始瓦解,其文化形態、文本范型和話語風格迅速朝多元方向擴散。在這其間,承載中心意識形態的政治性書寫從散文中悄然退場流向他域;以風土人情為題材對象、以溫馨懷舊為審美情調的民間通俗文化書寫,也因漸漸失去話語對象而退居邊緣。至90年代末,散文的裂變與繁殖逐漸塵埃落定,其文化部署大抵顯現為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平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以“新生代散文”、“知青代散文”、“老生代散文”、“學者散文”、“小男小女散文”和稍步其后的“后新生代散文”為基本格局的眾聲喧嘩散文生態,“創造出一個沒有論資排輩或社會等級制度的喜慶世界?!?注:約翰·多克:《后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7頁。)
20世紀90年代文化語境的能量釋放是如何使散文的本體性變易,派生出諸多文本范型的?散文又是以怎樣的美學策略予以回應的?縱觀上述六大散文群落的分化與集結,從中可理出概括性的初步答案。
【內容提要】本文首先提出共時態的散文本體系統觀,即文化的本位性、思維的超越性和文體的高彈性,并對轉型期文化力量的干預如何引發本體結構變易作出簡要分析;繼而從主體文類學視角,審理了六大散文群落為基本格局的90年代散文生態,并對其本體性表現予以考量;然后對新世紀初的散文格局作以考察,分析了精英書寫如何取“進步的回退”姿態,“新流言體”如何成為相對完熟的消費文化散文版,網絡散文的崛起,以及劉亮程等散文如何預示了散文本體性在高位格上的復蘇。
【關鍵詞】文化轉型語境/散文的本體性/文化本位性/本體結構變易/話語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