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中國文化本體范文

中國文化本體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文化本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諸多創見性的理念,在學術上和實踐上都受較大的突破。首先,作者對人的文化本體性作了先導性的闡述,指出了人的缺位和文化缺位的事實,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使文化和人歸位和發展的策略,找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作者對中華文化對中國人的本體性的意義和價值進行了創造性的解釋;對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其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強調和著力;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是一個偽問題的提出與論證,更具有批判性和獨到的見地,發人深思,富有認真負責的創新性和高屋建瓴的力度。本文對中國人和中華文化的認識揭開新的一頁,使得中國人與中華文化的創新步入一個新的高度。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作者對如何使中國人和中華文化走出困境也十分關注,提出了具體力行的創見性的方法,比如,建構文化心理狀態,實現中國人對中華文化的文化認同和人文教化等等;如果不迅速行動起來,改變現狀,中國人和中華文化已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危機重重,甚至處在奴性自由的死亡的前夜。這是事實,必須認識到這一點,盡快地完成中華文化的振興和繁盛的任務,不僅對中國人的真實存在和發展,而且對全人類的發展,都會發揮偉大的智慧和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人的文化本體,中華文化本體,人與文化的缺位與歸位,人的存在與發展;

當我們的哲學遠離了自己的存在,我們的認識就遠離了人和文化,成為一種自說自話的虛妄。我們通過對中國哲學界的研究現狀的考察,發現了諸多令人堪憂的問題,不僅有假大空的低級俗套,更有遠離中國人的中華文化本體的心猿意馬,甚至有的人仍舊把否定中華文化當作前衛,結果造成了中國當代哲學的頹廢沮喪和不知所云的狀況。造成這種狀況的直接原因是,有些人放棄了哲學的批判性和創新性,更多的人丟棄了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一味地嘩眾取寵和為名利所累,把哲學變成了追名逐利的低級趣味的工具。如此障蔽了哲學和哲學家的慧眼,失去了慧根;看不到應該看到的東西,做不到應該做到的事情。

本人認為,在當今的中國哲學界的研究課題中,最急迫的課題之一是盡快完成“關于中國人的中華文化本體歸位和確立”的大事。因為,中國人得以立足的中華文化無論在思想上活在現實中都被我們破壞的體無完膚,因而造成了中國人的非存在狀況。雖然在講所謂的“以人為本”,而這里的人是處于缺位狀態的虛幻的人!人的缺位是因為文化的缺位!引起中國人的缺位的原因是由于中國文化的缺位所至。因此說,中國人得真實存在和發展有賴于中華文化的歸位和創造性地發展。否則,沒有中華文化的振興和發展,就根本談不上中國人的自由與發展。

一,中國人的中華文化本體及其意義

人的文化本體文化是人的根本,是人得以立足的基礎,是人得以真正地存在與發展的根本源泉。樹大則根深,根深則葉茂,這是不言而喻的。同樣,對于人的文化根本而言,人的存在和發展完全仰賴于文化的根基深厚,否則,無論是人的立足,還是人的存在與發展等等都是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這也是不證自明的真理。在《論語》中,孔子說道:“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朱熹在《四書集注》解釋說,“本,猶根也。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為仁,猶曰行仁。與者,疑辭,謙退不敢質言也。言君子凡事專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又說,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這里所謂的根本和務本(關注和維護根本),就是人之成人的文化根本,是人的文化本體;而這里的“不知人”,即是不了解“人”,也就是心中無人的理念,眼里就沒有看見人。這個“人”是真實性和普遍性的個體之人,這個“人”是文化之人、道德之人、社會之人、人類之人。離開了文化的根基,不去關注/維護/培植文化根本,這個“人”及其各種屬性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人的文化存在的本體性分析們關于人的認識和闡述中,雖然已經掌握了人的各種屬性,諸如,人的社會屬性、精神屬性和自然屬性等等,如果沒有人的文化屬性將這些屬性加以整合,它們就不會真正產生效力,正是文化的教化方才賦予人類各種基本屬性。文化與各種屬性之間的關系可謂是緊密相關的,正如《論語》中的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由此我們對人的認識有了超越性的發展!以往的研究對人的認識,只是強調了人的屬性的把握,充其量對人的本質屬性與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進行了揭示,沒有從文化本體上對人的屬性及其構成的相關性上揭示人的文化性存在,帶有嚴重的局限性。我們的人學是從文化的本體上對人的文化根本和基礎的認識和建造,因此,對人的文化本體性和具體性的認識和建造具有全面性、根本性和完整性的真實把握和辯證認識。

同樣,在人的生產和生活實踐過程中,也創建了各種各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他們都是與人的文化方式相關聯的,離開了人的文化方式,任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難以真正發揮作用。這里所說的就是人的文化本體理念。人的文化本體理念的含義和意義并不難理解,這即是說,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文化的產物。而人之為人的文化特性及其維護,首先是指文化本體性質,人文精神和人的方式;確立人的文化本體,應該思考,如何使文化精神大放異彩,如何以人的方式來建造“人的世界”;其次是說人的語言、知識、技能和各種文化方式;第三是指,人文的教化內容和教化方式;第四是指,人的交往方式和社會結構的建造;如此等等。

說到文化,必須從“人—文”互創、互動和統一的立場出發,揭示文化內涵意義。在《文化釋義》中,本人體出了文化與人的相關性的六個命題:命題I:文化--人類掌握世界的獨特方式;文化是人類形成自己的歷史存在,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特征,是人類這種生物種居住在自然環境中的獨特根本標志。命題Ⅱ文化--人類社會存在的復合條件;正是人類自己的創造物構成了人的生存發展的客觀環境。然而。這種客觀環境是由物質文化,規范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構成了人真實存在和全面發展的復合條件。命題Ⅲ文化--人類自我相關的中介系統;所謂“自我相關”,就是文化與人類有著同構性,即保持信息的交換。即文化作為人類的創造物,是人類繼續進行文化創造的中介系統-客觀的前提條件,思想的和物質的工具系統,以及其他必要的達到目的的手段等。命題Ⅳ文化--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源泉和根本途徑;由于文化和文明之間的差異而形成了人類存在的實然性和應然性的對立,和人的需要、人性發展的實現與遭受壓抑現實的差別,為了擺脫困境,人類必定追求自由和理想,以超越現實,其動力源泉和根本途徑就是文化創造。命題Ⅴ文化--人類生活實踐的總體性尺度;即指出,文化創造是人類“按照美的規律塑造物體”的集中表現,在這里總體性尺度是人的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統一,文化正是人類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活動的產物。命題Ⅵ文化--一個日新月異的價值和意義的世界;文化表征著人類創造價值和意義,追求價值和意義的本性,由此而形成了一個新陳代謝的人類進化過程,文化價值從意義性到非意義性的轉變,是創造新的價值形式和內容的指示器。①

中國人的中華文化本體作用由此說來,人類文化特別是中華文化是中國人得以立足的根本。中華文化對中國人的生成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符號,語言和知識,尤其是人之為人的仁義禮智信的根本;二方面,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于價值和意義的理解,三方面,特有的中國人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決定著人的生活價值取向;四方面,獨特的中國人的社會交往方式和生產方式,形成了民族的、集體的和社會的文化認同;這些文化符號所內涵的思想精神和情感,滲透到了每個人的身心和文化基因中,是實實在在的和根深蒂固的,歷經各種世間風雨滄桑也無法改變,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

當然,人的文化本體,乃至于中國人的文化本體是不斷地創造和發展的,由此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前提條件,孔子在《禮記·中庸》中寫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天命——本性——道理/道德/……,均為文化創造和文化認識的結果;然而,“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在人的文化學習和修養過程中,自覺性和道德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庸與中和則是最為可貴的。正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由此,根據文化獲得的多少和自覺與否,把人分成了君子和小人,“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這就是說,作為中華文化核心的儒學的本質是仁學,仁學即是人學。以仁者愛人的思想為基礎建立和諧的社會秩序,各司其職,各中其道;大一統的政治理想,實現天下大同,是多元文化的和諧統一;實現君子和圣賢的理想人格,如孔子所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要掌握中庸、中道的思想原則;等等。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是一個偽問題

從文化考證學的立場看,20世紀的中國人是一個捧著今飯碗到處討飯吃的“叫花子”。就好象是一個不肖子孫,敗光了自己的祖業,變得一文不名、窮困潦倒,其慘狀不堪入目,令人難忍的是其并不知道羞愧和難堪。“沒文化”成為許多中國人的真實寫照,它們如此沒文化皆因為他們“反文化”,甚至仇視自己的文化!在這里,我們要問:中國人為什么會在文化面前如此地窮困潦倒?為什么如此眾多的中國人懷有反自己的文化和仇視自己的文化的心理態度?

21世紀的中國人想到要改變形象,卻往往崇洋媚外,以西方國家馬首是瞻。凡是西方的都是他們所崇敬和頂禮膜拜的,即使不是西方的,只要不是中國的,他們都拿來崇敬和頂禮膜拜。為了改換自己的根基,在思想界,有人在幾十年前就提出了所謂“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目的就是想要用西方文化徹底改變中華文化!以能徹底丟棄中國文化達到“全盤西化”。毫無疑問,這完全徹底地是錯誤的!這種想法和做法,在邏輯上和現實結果上都是錯誤的。顯然,這首先是自卑的文化心理驅使下的一種妄自菲薄心態和行徑,導致的卻是中華文化遭貶抑和自我文化毀滅的悲劇后果;其次,這是維護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單邊主義的奴性思維和行徑,第三,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放棄了自己民族和文化的尊嚴,丟棄了自己文化的寶貴財富,匍匐在權勢者的腳下,當奴才作馬牛的卑劣行徑;第四,這是對自己民族和對整個人類文明極端不負責任的態度,造成了既不在乎又不負責、既不重視又不保護文化寶藏,只是一味任人宰割,任人掠奪,任人毀滅;第五,或許在原本意思上是想進行文化創新和改造,實際上在沒有對自己的文化做到真正認同、沒有文化自覺意識和自我創新意識情形下,最后導致在放棄了自己文化的同時,也毫無保留地徹底丟棄了對自己文化的認同,完全沒有了文化學習、文化自覺和文化創新等等意識;第六,在根本上講,是丟棄了中國人做人的尊嚴和人格!丟棄了做人的要求,尤其丟棄了做中國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任人欺凌,任人誣蔑,任人糟踐!

從理論上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是一個偽問題,是一個虛假命題。從實際上看,是極為不利于中華民族的發展的。說到底,這一命題或提法中有本質區別的是,無理論分析且自命不凡,無思想內涵且空洞無物,邏輯混亂且自相矛盾,理解錯誤且糾纏不清。在此思想混亂的基礎上,導致的結果是挖掘祖先根基,亦有賣國求榮、仰人鼻息之嫌。最終會有出賣民族獨立、甚至最后導致徹底消滅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這樣一來,于己于人有百害無一利!

那么,為什么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是一個偽問題,一個虛假命題呢?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命題中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提法是一個誤導,它突出地傳遞了對中華文化的錯誤信息,即錯誤地引導人們,使人覺得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死去的、停滯的、不再發展的文化。實際上,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化,不管人們如何看待,她仍然健在且生生不息地發展著。因此,應當直接稱謂為“中華文化”,永恒的中華文化,既不是單單屬于古人的,也不是駐足于古代一成而永固不變的,相反,中華文化是活著的文化!她活在13億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無論語言和思想上,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文化發展的歷史傳承上,都是有著活水源頭,源遠流長,不斷開拓創新的偉大文化。因此,把中華文化稱作既成不變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有嚴重的文化認識論和文化考證學錯誤的提法和做法。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命題中所謂的“傳統”,也不是古代的,更不是死去的和一次不變的東西,而是在我們的建造中不斷延續和不斷生成的。所謂傳統,就是指傳承與統合,是文化創造在時間性和空間性上的統一。文化的傳承是文化的時間性,強調了延續和傳遞我們文化中的最優秀的東西,文化的統合是文化的空間性概念,是指我們每一代人不斷發展和創新中,把以往的優秀文化成果繼承下來并與現代人的思想文化內涵和形式加以統合,是的文化發展不斷在文化創新中融入嶄新的內涵與形式,使文化不斷得到擴展和創新。文化傳統之“海納百川”,方使得中華文化的歷史發展達到了博大精深的程度。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對中華文化的懷疑和丟棄,剝奪了中國人得以立足的根基,文化中國和中國文化是中國人的實質和根本內涵,無論何時何地,都須臾不可或缺,一旦中華文化或缺,就會導致中國人的或缺;有些人鼠目寸光,看不到中華文化中的偉大思想內涵和極其珍貴的文化精髓,把中華文化看作包袱,棄之如撇履,毫不留情地當作包袱拋棄掉;甚至提出要“換種”,“讓中國做西方三百年的殖民地”。簡直是對中國人的犯罪,是對中華文化的絕對否定和極度的污蔑!之后,中國人已經沒有了立足的根基,中國人的精神以流離失所,不僅失去了精神的家園,而且失去了文化家園。在文化缺位的時期,中國人已經淪落為文化的“乞丐”!不認自己的家門,不認自己的根本,不認自己的祖先,不是立足根本,廣收博納,而是要用其他的文明取而代之。這種極端錯誤的想法和做法是極為有害的!這一切都表現了對中華文化的無知和淺薄!這種想法和做法,非但不能解決中獲得發展和社會矛盾,而且對整個人類世界的發展都會導致一種破壞性結果的。

第四,“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文化現代化是我們社會和人自身發展中的一個重大的課題,不是傳統文化需要現代化,任何文化都需要不斷地進取而時時保持現代化。這里的“現代化”是指“西方化”,提倡“全盤西化”,要用西方文化來取代中華文化。這是完全錯誤的,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在邏輯上是一個悖論:“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這一悖論是說,烏龜是爬得很慢的動物,阿基利斯是古希臘跑得最快的人,跑得最快的人卻追不上爬得很慢的動物烏龜。這種相悖的情形恰恰出現在了20世紀和21世紀的中國和發達的西方國家之間的關系中。中國發展雖然快速,可以在20多年的時間里追趕西方縮短了50年的距離,但與西方的距離還相差幾百年。但是,中國社會發展以這種方式,是永遠也追趕不上西方的發展的。

從發展態度和心理上看,不僅在思想認識上是沒有獨立性的和缺乏創造性的;而且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以“洋奴主義”為指針,爬行在別人的后面,純粹是害人的、奴性十足的和沒有根基的狀態。這種心態與學習西方文化的態度完全是兩碼事,前者是沒有主體性和自尊心,后者是有根基的主體自主地和創造性地吸收和進取。從發展方式上看,近年來中國社會發展采取了掠奪性地和竭澤而漁性地開發,極大地破壞或不可彌補地毀壞了資源和生態環境,在世界經濟體系的某個微不足道的GDP數字進取中,卻使用了占世界經濟全部的1/3—近1/2資源和人力。在發展模式上看,中國使用的是跟隨西方的和單打一的,導致了發展的極度不平衡和各種矛盾凸現。雖然現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即使認真執行,可是要見到效果需要等待時日;在發展道路上,對西方社會的跟隨是亦步亦趨的,在發展的價值取向上看,在價值觀上,采取了金錢至上和舍義逐利的價值取向。

歸根到底一句話,中國已經完全進入到西方話語世界之中,以西方話語權、西方的話語方式和話語規則為準則,由西方文化作承載的基礎,中華文化找不到自己的根基。中國人的西化或者異族化,就如同“邯鄲學步”,已經不會走路,邁不開腿了,只好亦步亦趨地爬行。所謂的中國發展已經完全失去了自我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徹底喪失了中華文化的本體和中華文化的精神!中國人和中國社會成了沒有根基,沒有頭腦的亂碰亂撞的盲人瞎馬!這哪里是文化的現代化?純粹是一場文化的災難!更何談實現所謂對文化的變革和現代化建設?

因此,對文化的心理態度和思想觀念決定了發展的選擇和活動的結果。而要說到文化現代化和先進文化和先進文化創建,我們必須指出,努力使中華文化本體回歸、建構中國人的中華文化本體、是我們的正道。有文化自覺意識的人們已經看到,中華文化就是當今人類最先進的文化!早在1980年代,幾十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在批判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帶給人類毀滅性的災難時,急切地呼吁,我們要回到2500年以前,去學習孔子的思想智慧,就會對人類的發展有更好的作為!而不是用現今西方的科技和資本的方式,毀滅世界和人類的生存環境,導致人類的最終的滅亡!

中華文化是世界的文化寶藏,與中國人的態度截然相反,世界各國有品味的人們和有文化自覺意識的人們,對于中華文化的成就是極為珍視和愛護的,在法蘭西的憲法中明文寫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格言,以法蘭西的民主自由思想立國的美國,在其憲法中也寫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格言,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的入門大廳里,也赫然寫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格言!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格言正是實踐孔子儒學的核心“仁”的“忠恕之道”,是踐履“仁”的正道。西方學習孔子的智慧抓住了最核心最根本的東西。而我們中國人自己卻將自己的根基——中華文化本體掘掉了,失卻了最寶貴的東西!不僅如此,中國人還把大量的毀滅性的災難當成寶貝高價買來,造成了中國非持續性的發展的結果。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之所以是一個偽問題,是因為提出這一問題本身,就帶有否定中華文化的心理態度,心理態度的錯誤導致了問題的虛假,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之所以是一個虛假的問題,是因為其中的用意帶有不良居心,使得中華文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毀滅性的挑戰;有人也試圖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達到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的理想狀態,但是因為思想意識里對中華文化的根本否定態度,導致了實際上事與愿違,南轅北轍。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之所以導致了極壞的后果,是因為誤導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思路,發展的道路的選擇和發展模式的制定,中國的發展走了彎路,甚至帶有偏頗和交了學費!更多方面的問題是嚴峻的:與其說是進步,不如說是倒退,與其說是發展,不如說是毀滅!與其說是文化創新,不如說是文化災難!

因此,我們需要改弦更張!徹底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這一錯誤思路和游戲導致的不當的選擇。必須指出,在文化沖突和社會矛盾當前,正確的思想觀念和中華文化的崛起是決定我們的命運關鍵!當我們改變了思路的時候,轉來用中華文化的方式來建造世界的時候,中國社會的發展不是追趕西方的問題,而是超越西方的問題,不是論證追趕西方的速度和時間,而是領先了西方發展程度達2000—3000年的時間。這是有理有證可以依憑的。

任何文化都有發展的進程,但文化發展的實質和最根本問題是文化創新及其如何實現的問題。文化創新是人們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進行的卓有成效的文化創造性活動,是以超越性和建設性推進現代化進程的。文化創新任務首先要清除各種障礙,實現對影響人的素質和創造力發展的某些文化價值觀念和思想方法的糾正和創新,也包括了對文化知識基礎和文化根底的低下狀態的改善和增進,以及對人的思想精神和心理狀態、較低的文化素養和創造力的擺脫和提升,如此等等。

我們不排斥文化現代化的創建,從而文化創新的任務是多元的和多層次的。諸如:1,文化精神創新;文化創新首先在于思想觀念創新,價值心理的創新和理論的創新,包括創造性地發現中華文化的偉大意義和現實力量。2,文化知識創新;包括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包括實知識和虛知識;包括每個人的知識創新和國家的知識創新體系。3,文化環境創新;即指向實現人類社會文化新風尚、文化風貌和文化氛圍,實現社會文化合理的秩序和有效的規則;包括外在的文化環境和內在的文化環境的創新。4,文化教育創新;“人文教化”,包括文化教育內容的創新和教育方式的創新等等。5,文化形態創新;包括對政治法律思想和體系、道德、文學藝術、科學、宗教、哲學等等在內的各種文化形態的創新,也包括綜合的文化形態的創建。6,文化產業創新;文化產業創新包括知識生產體系和各門類及其生產方式、知識調控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等的創新。社會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的發展不僅是人的現代化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基本保障,而且又是人的現代化實現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結果;文化現代化和文化創新的最重要的和終極的目標是實現人的現代化。

中國精神文化的優勢是任何文化形態都不可比擬的。在中獲得各種歷史文化階段中,中華精神文化的最優秀的代表——儒家文化的興盛和應用,是社會文化發達與社會和諧興盛的前提和保障。漢唐盛世就是最好的實例。而當中華文化的精神受到壓制和排斥的時候,社會文化停滯不前,歷史處于昏暗時期。在總結這一歷史規律的過程之后,朱熹感慨道: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自20世紀90年代起,人們已普遍認同,在21世紀,中華文化大放異彩,將會對世界作出重要的貢獻。中華文化在新的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一定會扮演主導型的角色,中華文化一定會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核心的力量。因此,保護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思想文化精華,不結是對中華民族的振興和崛起有重大的本體性意義,而且對全人類的文化創建和文明的進步有著更加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本體性的意義。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對中華文化及其價值的認識和把握,就難以突破陳舊的思想窠臼;就會貽誤中華文化發展的時機;就會阻擋世界文化全球化的進程;從而產生相反的效應:把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進程拉向倒退!

三,我們的文化態度決定了

中華文化的新發展和新作用

在創造性地發展的活動中,態度決定命運。不能發展是一種心智態度,社會不發達也是一種心智態度。中華文化的缺位和中國人的缺位等等,都是由于我們的心理狀態的軟弱和不自覺造成的。不發達是一種心智狀態;不自信是一種心智理狀態,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自信程度不足,不自信,或以他信取代自信,是沒有出息的;另方面,表現了對自己文化的態度,如果對自己的文化不認同,就會處于沒有文化根基和沒有健康的心智/沒有頭腦狀態,就會仰人鼻息,拾人牙慧,心浮氣躁,不堪一擊;然而,對自己的態度和對自己文化的態度這兩方面是緊密相關聯和相輔相成的。雖然中國的經濟發展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相距先進文明的社會還相差甚遠。主要地不是技術落后,而是因為我們的心智態度落后,造成了既不自信,又沒有文化本體根基的局面。所以,中國的振興與發展,技術是枝梢末節東西,核心和主干則是人文精神和價值體系的建立健全;與社會經濟發展相比,更重要的是人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

中華文化的拆分和文化認同的鏡像效益在實踐過程中,由于我們中國人的妄自菲薄而不自重,使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都缺乏自信力和自主性,在別人的眼里顯得微不足道,甚至處處遭受到文化歧視。不可否認,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也曾經不乏有正確的認識,但是由于政府和社會的認識前提和立場錯了,結果就導致了重大邏輯錯誤的屢屢產生。比如說,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的論述和立場就是一種妥協;而文化復古主義與全盤西化等觀念和做法毫無疑問都是錯誤的。

中華文化的拆分難道中國人沒有文化嗎?是野蠻人嗎?當然不是。中華文化被無情地丟棄在一邊,有這樣的中國人嗎?他們卻比賽看誰對中國文化更加仇視,更加無情?比比皆是。這是為什么?因為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有了偏差。或者,與其說認識上的偏差,不如說是對中國文化缺位的認識不足。反而把這種文化缺位現象當成了中華文化自身的罪責,于是將中國文化拋棄。這種文化認識論和文化心理學上的錯誤,不僅有文化歷史的錯誤,更有著文化考證學意義上的錯誤。究其原因,由于反動的清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在政治上的極度腐敗,造成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曠日持久的災難,使得中國整個地淪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由于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的斗爭和抵制,使得這種殖民化沒有徹底貫徹。然而,隨著中國愈來愈深地淪為半殖民地社會,便愈來愈認同殖民者的統治,愈來愈遠離自己的文化根基。魯迅先生曾經指出,中國社會在一千年的時間里,都處于異族統治之下,導致了落后挨打的局面。也導致了中華文化精神和文化精華的極度衰落。

毋庸諱言,雖然講,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中華文化遺產,我們都要繼承;雖然提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方針。在我們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種自覺地全面恢復和樹立中華文化的自覺意識仍未形成,相反卻把中華文化當成古人的東西和逝去的文明,愈來愈抵制,進而成了革命的對象,經過的“破除”,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崇洋媚外的泰府和下達到了極致的程度,這種趨勢恰恰是中國人缺乏文化根基所致的,而這一情形又導致了中國人從外在和內心多方面全方位地取消和鏟除了中華文化的根基!

相反,任何中國人在任何正常渠道都難以獲得中華文化精髓的教化,更難有對中華文化做創新性的拓展。例如,在高等教育中,無論是什么專業,無論愿意與否,花費時間最多的和最重要的課程都是外語。而中華文化的經典成就卻被長期排斥在主流教育的范圍之外!從而使得中華文化在國家憲法和政治體系上,在教育的制度和結構層面上就遭受貶抑,最終,由于中華文化缺位和中華文化長期遭受政府的貶抑,遭受制度和主流的排斥,中華文化的缺位的情形愈演愈烈。人與文化相分離,中國人的缺位、人的異化和非人狀況也愈加嚴重了。

中華文化認同的鏡像效益但是,中國人并不是不認同中華文化,而是沒有讓他們認同中華文化,或者沒有正面的機會讓他們認同中華文化,或者有人剝奪了并誤導了他們的文化認同的權力和機會。然而,作為中國人,他們自身的文化本體的文化基因,決定著他們的無意識的認同;這種無意識的文化認同我把它稱之為文化認同的鏡像效應。比如,

其一,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認同不是通過正常途徑的教化途徑獲得的,而是從另外的途徑獲得的。因為在自己生長和生活的氛圍里,往往得不到自己的文化,更何談有真確的教化呢?于是,他們通過外來文化,及其產生的鏡像作用,來產生文化認同的,其如饑似渴的程度是極為難以想象的。

其二,這些外來文化的方向,即由西方的,也有東方的。中國人的這種文化鏡像的認同現象是一種自我認同,是對自己文化本體的認同。在西方文化中,既有西方獨特風格的文化創造,更有中華文化的內在凝聚。這種現象令研究者們感到疑惑不解,他們指出,在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崇洋媚外”的。當我們的研究更深入的時候,方才了解到這種現象其中包含著的“文化本體決定著文化認同”的意思。

其三,在“哈”日、“哈”韓的族類中,實質上,所“哈”的就是那些久違了的中華文化自身!他們“哈”西洋文化,是對其中的中華文化精神的認同;“哈”日和“哈”韓,是對中華文化的優秀內涵和道德的贊同,是在尋找自我的人終于看到了自己優秀文化的身影而百般認同的激動和熱烈!然而,可悲的是,他們并不知道這些文化認同是對來自中華文化的認同!反而造成了對異族的致高崇敬。

其四,扭曲的異化狀態被反射后造成更加扭曲的鏡像效應;非人化的中國人,造成了人的缺位,由于不認同自己的文化,在文化創造中故意地扭曲和否定中國文化,妖魔化和鬼怪化,使得中華文化的人文教化不能順利進行。不論以前的“一耽學堂”的冷,還是最近出現的教授中華文化經典的“私塾”熱,都不能被主流教育制度和體系所認同,不承認他們的合法性,甚至遭受取締的災難性命運!

所以說,中國文化的缺位造成了中國人的缺位。其現實和結果都是極端可悲的,也是極端災難性的!也就是說,中華文化的缺位和中國人的缺位,以及雙方由此陷于互為引咎而難以擺脫的境況。人們雖然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卻是一個不容紛爭的歷史事實,而且,這一事實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當今的發展,直接影響到了中國人和中華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僅如此,由于文化的缺位和中國人的缺位,使得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和人的現實性存在與發展,都陷入了極端的困境,盡管提出了并且力求實現文化創新和人的發展,由于這種困窘狀況而不可能得到實現,所以說,需要中國人勇敢地面對這一事實,改正錯誤,完成中華文化的回歸和振興,是中國人重新回到自己的毅力組的文化根基上,從而讓自己獲得重生。

中華文化的危機與奴性的死亡自由曾記否,中華文化在鼎盛的漢唐盛世時期,中華文化精神猶如普照之光,讓中華帝國神采奕奕,中國人的創造力和文明程度曾經使世界各國都感到望塵莫及;中華文化精神的偉大光芒,引導著中國人的文化教化和創新發展的步伐,引導著世界各國的發展的步伐。這才使得中華文化有著令天下人崇敬、景仰、追隨、集聚和融合的轟轟烈烈的情形。在那時,整個世界都以學習中華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驕傲。而到了什么時候,中華文化的這種號召力和凝聚力變得蕩然無存、風光不再了?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敬仰變成了不屑一顧,甚至于對中華文化和中國人的尊嚴與人格毫無顧忌地肆意踐踏,入侵掠奪殺戮之能事了呢?

中華文化的異化導致了中國人的異化。千百年以來的國恥,讓中國人變成了怨婦和奴才,卻不曾有理性的思考。中華文化的精神之光被遮住了,一切都變得暗淡無光,生靈涂炭,萬馬齊喑,斯文掃地,中華文化精髓和真諦被丟棄,壓榨和剝削,草菅人命,戰爭和掠奪,殺戮和毀滅等等,造成了中華文化的弱化和或缺,中國文化的發展停滯了,中國人的發展也停滯了。

中華文化的危機四伏。理性地考察和分析的結果,實在令人汗顏而難以接受。首先,中國文化缺位的現實,事實上,是由于政治腐敗和異族統治造成的。政治腐敗,國力衰弱,列強侵略,燒殺搶掠,民不聊生。第二,中國文化的缺位,造成了中國人的缺位,中國人的缺位,直接導致了沒有人的現實。第三,人已經異化和非人化。在沒有人的社會里,按照人的方式建造人的世界,完全是一種奢談。即使經濟再發展,也都是無濟于事的。沒有了人,社會經濟是不可能真正地可持續地發展的,即使有所發展也是破壞性大于建設性的。人們為了金錢,只顧眼前利益,導致了文化安全的各種問題。

中華文化的危機直接地導致了中國人的奴性的死亡自由。在世界一體化的新時代,文化全球化是最核心的和最本質的內容,文化成了當今世界的一切事務,包括國家間的交往和聯合國,世界文明秩序、戰爭與和平等的基礎、內容、試金石和指示器。正如亨廷頓所說,文化不僅成為和平親緣性和戰爭的分界線,還成為核心國家的歸屬,改變了以往的核心國家絕對主導的性質。③但是,由于中華文化的缺位,以及由此導致的中國人的缺位,造成了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中華文化在世界上是缺位的嚴峻現實。無論在戰略上看,還是在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抑或是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構過程中,中國都將會處于極為不利的境地。

在西方的文化戰略中,以文化沖突論和中國威脅論為基礎,美歐等國聯合起來,對付中國和東方國家,如果沒有自覺的中華文化的振興和創新,就不能有自覺的西方文化帝國主義挑戰的應對,就會在全球文化戰略中失利,如果不能與西方文化霸權和文化殖民主義作殊死的斗爭,中國就會在文化全球化的新殖民時代徹底失敗,中華文化就會被徹底壓制和拋棄。其死亡的前景均來自于對自己文化的不自信、不重視、不認同、不自覺和不保護。到了那時候,中華民族的“球籍”將不保,中國人將不復存在。中華文化不能發揮作用,全人類的發展都要受到阻礙。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我們對中華文化應有的文化心理態度如何看中華文化?如何完成中華文化的振興和發展等各項任務?這要在我們的文化認識方法和文化態度上,實現徹底地改變。超越以往的框框和局限,改變封閉自守的方式,采用辯證的和科學的態度,在文化哲學和人學的立場上,從“人—文”互創加互動的相關性和一致性上,形成我們的文化態度。特別要強調指出的是,中華文化是全人類的文化財富,中國人只有義務維護她和保護她,更好地讓中華文化這一全人類的偉大精神財富發揮作用和不斷地創造性地發展;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和任何的資格壓制她或者忽視她!因此,作為中國人,我們的文化態度是,在反對全盤西化的時候,不是復古主義的態度;在強調中國人的文化本體的時候,不是陷于以往的“中體西用”之中;在我們突出地提出振興中華文化的時候,決不是拒絕對各國文化的學習和吸取先進的優秀成果的。也決不是停止現有的各種進程的而是要調整我們的態度和增進我們的文化認識,使我們有更加堅實的根基本體和更加偉大的發展平臺。

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振興和創新中華文化的同時,讓中華文化精神思想的普照之光更加燦爛輝煌,讓中國人真正地成長為人。我們在人—文相關一致的基礎上,以中國人和世界公民的雙重身份來維護中華文化的。一定要避免:1,忽視中華文化精神,缺乏獨立的和扎實的創新心態;缺乏獨立、堅定而強盛的精神思想信念。2,把中西文化對立起來,僅用求異方法,以固守的心態來看待文化;將體用分離,要么中體西用,要么西體中用。3,文化知識普及和創新的程度受限,特別是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水平不夠理想,使得文化創新基礎欠牢,根基不深,人的素質和創造力均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4,把傳統與現代分離和對立,糾纏于不正確的古今觀念,難以調整堅持與創新的關系,超越不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問題,造成文化創新的桎梏。5,權威以專斷的方式壓制知識和知識的創新;權力本位、物質金錢至上等等盛行,使得知識無正當的地位,也嚴重地壓抑了知識創建者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6,絕對的單一的主體,僵化的偏激和進取,在現代化建設活動中缺乏價值評價和長遠的眼光,導致自食其惡果的結局。由此使人的存在呈現異化狀態,限制了人的素質和創造力的提升,更壓制了現代化主體的本質力量的發揮和確證。這些障礙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是形而上學的。

進一步說,首先,我們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語境中考察中國人的中華文化本體問題的;其次,我們是在文化的主體性基礎上,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別,振興和開創中華文化新世紀的;再次,我們是在發展的進程中,實現中華文化對中國人的立足之本、存在和發展的意義和作用的;第四,我們是以全人類和全中國人的更廣闊的文化位勢和文化態度,考察如何使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一體化中發揮更大作用。

①李燕《文化釋義》(前言),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②李燕《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10期。

③塞繆爾·亨廷頓《文化沖突與世界秩序重建》新華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图片高清 | 扁豆传媒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播放| 阿娇囗交全套高清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干| 中文字幕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网站www| 免费看美女吃男生私人部位| 日韩视频第二页|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人狍大战 | 日本dhxxxxxdh14日本| 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欧美jizz40性欧美| 内地女星风流艳史肉之| 色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频道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在线天堂资源www| 欧美日在线观看| 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黑人狠狠的挺身进入|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中文字幕aⅴ人妻一区二区|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的视频 | 男女一进一出抽搐免费视频 | 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百度|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AAA日本高清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日韩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最新永久免费| 韩国免费播放一级毛片| 国内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中日韩在线视频| 欧美人与动zozo欧美人z0| 亚洲第一黄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狠狠综合| 亚洲三级在线播放| 两性高清性色生活片性高清←片 |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综合 | 免费看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