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時代文學生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數字化對文學的觸摸
走進21世紀的文學趕上的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新時代,卻又受到來自數字化生存方式的強烈狙擊。
計算機及其網絡正深刻地改變著世界文明的面貌。現如今,從有形的物質世界到無形的精神世界的所有創造和成果,正越來越廣泛地被壓縮成0和1這兩個數字讓電腦以“比特”形式予以數碼信息化處理,而網絡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更是把電腦處理的比特信息以光速在全球傳輸,一夜之間便把諾大一個世界盡收“網”中。電腦和網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從“原子”到“比特”的飛躍更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方式,人類的理性“邏各斯”必將在這種數字化時代異變中出現種種形而上的變遷。這時候,棲息在人類精神家園中的文學,也被數字化觸摸得躁動不安。
1、用比特再造文學“通天塔”
文學是在生存困境中與電腦網絡邂逅并聯姻的。傳統的文學在走向成熟和老道的同時,它所扮演的精神審美的社會角色在現代社會卻越來越受到自身兩大痼疾的困擾:貴族化的存在方式和預設的傳播壁壘。前者使文學遠離了“勞者歌其事,饑者歌其食”的平民狀態和“心之憂矣,我歌且謠”的本真形態,也淡化了“興觀群怨”(孔子)和“熏浸刺提”(梁啟超)和美刺傳統和寓教于樂、怡人情性的娛樂功能,日甚一日變成了操觚捉筆的文人雅士把玩書齋、揮灑才情的貴族書寫,或者為文而造情的藝術實驗場。后者則由于文學活動規則和文字的紙介質傳播的局限,在創作與閱讀、作者與欣賞者之間預設了諸多溝通的壁壘,如發表作品難、制作成本高、流通周期長、傳播速度慢、消費環節阻滯、文本艱深不堪卒讀等等,于是不得不把眾多的文學鐘情族擋在了文學圍墻之外。當文學的心靈審美特性與社會公眾的精神需求越來越遠,文本的存在方式與文學的價值內涵一道疏離了人類的人文視線,而文學的平民快意式閱讀又變成奢侈消費或犬儒主義苦旅的時候,文學就要變了,它要尋求新的表達形式,新的存在方式,新的傳播載體和價值模式。
歷史總要催生它的文化形態不斷發展和蛻變,又總是在為這種存在形態的嬗變提供機遇,肇始于20世紀末葉的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就給困境中的文學傳遞了一條“阿里阿尼彩線”。雅克·德里達是這樣描述這個時代的:
一個劃時代的文化變遷在加速,從書籍時代到超文本時代,我們已經被引入了一個可怕的生活空間。這個新的電子空間,充滿了電視、電影、電話、錄像、傳真、電子郵件、超文本以及國際互聯網,徹底改變了社會組織結構:自我的、家庭的、工廠的、大學的,還有民族國家的政治。
在這樣一個以信息技術為龍頭的高科技和全球化時代,文學得以選擇的重要途徑便是用比特來建造自己的藝術“通天塔”。
《圣經》中有故事說,諾亞的子孫準備在巴比城協力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巴比塔”。上帝聞知此事大光其火,擔心人們今后不再有對天堂的向往和敬畏,將會一事無成,決定使這個狂妄的計劃失敗。于是,便創造了不同的語言,并把它們賦予不同的人。這一招果然奏效,人們終因語言的障礙而彼此無法交流和溝通,通天塔再也無法建成。如今,電子化的Internet已經把全世界聯接了起來,意味深長的是,聯接這個網絡仍然是語言,人們用計算機通用語言“比特”,協力建造了一個新的通天塔。文學也理所當然地踏上了這輛“Internet快車”。
電子互聯網絡誕生于1969年k,70年代以后,因特網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成熟運用和各種信息網絡的建立和成功運行,計算機網絡真正再造了聯接世界的“通天塔”。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通過任何一臺聯網的計算機獲得與傳送任何一種網上信息,實時地、形象地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各類事件:你可以給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發送或接收電子郵件;五大洲的人們可以共同欣賞三大著名男高音的連袂演出;醫生可以通過高速網絡在數千里之外為疑難病癥的患者診斷和治療;科技人員可以在自己的辦公室里自由查閱世界各大圖書館最新的科技資料……
當然,人類用比特建造的這個“通天塔”對于文學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它是一個無遠弗屆的網絡,我們不能僅僅從技術的層面上來理解網絡與文學的關系。因特網之于文學的革命性意義至少有兩點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在本體論意義上,計算機網絡的媒介模式帶來了文學存在方式的根本變革。從遠古說唱文學到文明之初的龜甲簡牘文學,再到現代印刷出版的紙介質文學,無不是以語言(口頭的或書寫的)作為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的,語言是文學的“存在之家”。而計算機網絡處理是機讀語言,是“bit”(數位)和“byte”(字節)的轉換和解碼;同時,網絡作品不僅僅是文字符號的語言,還有多媒體的聲音語言和圖像語言。并且,計算機網絡的超文本視窗不僅可以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結合起來達成視聽美感和審美通感,還能借助圖形界面或標識語言,將豐富的文本系統資源以層次或鏈接方式包裝起來,造成“文本中的文本”、“文本間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