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視覺藝術形態與心理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類或動物如果想要看到物體,首先要將這個物體從周圍背景中分離出來,歌德曾說過,“顯現與分離是同意詞”,分離出的形態是經驗中的一種結構,與視知覺活動密不可分,人們在認識形態時,往往最先捕捉的是它的幾個最突出的特征,一個敏捷的漫畫家,僅僅通過精心選擇出的幾筆,便可以把一個人的形象描繪的活靈活現。在生活中很遠就能認出對面走來的那個人是誰,這種認識不是通過細節,而是通過這個人所具有的那些最基本的動作特征和身體的胖瘦所判定。只透過幾個突出的知覺特征就可以決定對一個形態的認識,誘發記憶,繼而創造出一個完整的形態。人們對形態的知覺能力就是隨著能夠逐漸把握外部事物的突出結構而發展起來的,那么我們離開規則的人造形狀,去觀看紛紜萬象的風景,某些樹干樹枝會顯示一定的方向,一棵樹的輪廓會類似圓形或錐形,只有感覺到具有一種清晰的方向或形像各種幾何形體,形態才被知覺,人們觀看任何一件事物總是對其形狀和視覺秩序進行積極探索,所以說形態的知覺過程即是形成形態概念的過程。
形狀不僅僅是由眼睛當時所捕捉到的信息所決定的,它總是與過去所知覺到的各種形狀的記憶痕跡相聯系,這些記憶痕跡在互相類似的基礎上相互干擾。在觀看a時,如果被告知是一只站在窗前的長頸鹿,那么眼前的形態就會發生改變。另一方面,人的強烈個人需要也會使記憶痕跡對知覺產生強烈的影響。人如果是非常焦急的等待,一眼便能分辨出幾百人中哪一個是要急于見到的對象。知覺與記憶之間最普通和最有用的相互作用,是發生在對眼前事物的認識活動中,“過去”獲得的視覺認識,能為眼前的事物劃定類別,只有當知覺中首先形成被歸類事物的概念,這種歸類才有可能,這就使得每次知覺都成為把某一特定現象歸入到某一視覺概念之中的活動。對于形態的認識,人的眼睛傾向于把任何一個被觀察物看成已知條件所允許達到的最簡單的形狀。如果我們看到b大部分人會自動把它看成是一個正方形,而不會看成象c所示的那種圖形,不僅人的心理活動服從簡化律,就連自然事物的外部形狀也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達到最高度的簡化,這些簡單的形狀加強與背景的分離,就象桔子是圓形又是橙色的,與樹葉的形狀顏色不同。然而,當被感知的圖形式樣本身的刺激力非常強烈時,知覺的這種傾向就會被削弱,在這種情況下,感受器官的作用過程就僅是去組織和接受已有材料,使知覺到的形狀盡可能簡單。簡化傾向在知覺中占優勢,知覺中表現出的簡化傾向,是一種以“需要”的形式存在的“組織”傾向,當視域中出現的圖形較對稱、規則和完美時,這種需要得到滿足。
生活中如果感知的形態重疊,視知覺便不會滿足于所看到的局部,而是把看不到的那一部分也列入到所見形態的真正組成部分。假如一只箱子上面放置了一個花盆,即使有花盆遮擋,仍然會看到一個完整的長方形,只不過感到它的一部分是隱藏的,物體的隱藏部分對可見部分加以補充,才能產生出一個完整的形態,知覺中的組織活動把不完全的變為完全的了。知覺內的這種完整傾向,也會對形態加以重新組織,如果看到d的排列,會感覺到的是1個方形和1個圓形的重疊,而不是3個相連接的圖形。
整體形態是由各部分組成,真正的部分是指那些在一個整體內與整體的其他部分分離的小整體,只有保持某種程度的自我獨立,才是形態“部分”的真正含義。在形態的知覺形式中是有組織原則的,主要是指那些使得某些部分之間的關系看上去比另一些部分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的因素,這些原則即是圖形的“相似性原理”。如e形狀與空間定向相似,而大小的差別對單位與單位的組合起作用,看上去大的正方形一組,小的正方形成為另一組,證明單位與單位之間可以依“大小相似”的原則組合。f又是依“形狀相似”的原理組合成三角形和圓形組,一個形態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形狀、色彩、明度、空間方向等方面相似,形態看上去就越統一。
不同的形態有不同的組織或結構,具有不同組織結構的形態伴隨不同的感受,心理學家發現感受極為愉悅的是被組織得最好、最規則和最大限度的簡單的構成。然而,在很多情況下,被識別事物本身的特性不容許把自己組織得很好,觀看者就會表現出改變它的強烈心理趨勢,輪廓線上有中斷或缺口的圖形,會被自動地補足或完結,一個不規則的圖形,也會被看成是標準的形或是由這種簡潔完美的標準形而來的變形。那些看上去不舒服的圖形,都會在知覺中產生一種改變它們并使之成為完美的結構的傾向。
2對學生表現性形態的培養和主觀形態的保護
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抽象的形態構成練習,可促使學生思維的改進,同時也可促進新的表現方法的研究。作為教師必須強化和解放學生的表現能力,充分表現出人的自然感情,如果在構成一個形態時,手和腦情感達到一致這個形態就會表現出一定的精神氣質和思想內涵,如果形態能夠把這些內涵傳達給觀眾,就具有了藝術作品的影響力。另外在對形態的學習中,應該認識在學生身上,存在著主觀性的形態感受,人主觀的形態特性是通過自身特有的對比例、形態特征、線條、肌理、色彩的感受所表現出來的,應該增進學生天然純真的觀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原有的創造能力,任何創作只有符合創作者個性氣質才是純真的。如果不受學校教育的熏陶,學生的創作總是以他們主觀的形態色彩來表現,人與人是不同的,作為教師不必要把自己的主觀形態強加與學生,必須認識保護和發揮學生的主觀才能,使他們從那種機械教學中解放擺脫空洞表面的模仿。至于所要學習的客觀的形態規律,是能夠強化自身知識,拓展創造才能的。
3結語
總之由形狀、大小、比例、色彩構成的整體式樣是人們觀察、識認、記憶時所依賴的全部,是知覺中的理解活動所不可缺少的。對形態的把握能力也是隨著觀看者所在的物種,文化集團和受訓練的不同而不同的,這種區別存在于不同種的動物之間,存在于人和動物之間,也存在于不同種族的人類之間,受教育的不同也會產生認識上的差異。那么需感知的對象的構成狀態也會影響人們對形態的認識與知覺,所以對形態的理解會有種種復雜的感受,諸如喜悅、郁悶、和諧、緊張、輕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