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文學評論中傳統文化因子探析范文

文學評論中傳統文化因子探析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評論中傳統文化因子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學評論中傳統文化因子探析

摘要:“文氣”與“妙悟”二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均有其深刻的哲學淵源。陳忠實先生借鑒與沿用古代文論中的范疇、邏輯預設以及評論模式,對“文氣”說及“妙悟”說進行現代解讀,并積極付諸文學評論實踐。這種評論實踐不僅顯示出陳忠實先生豐富的傳統文化積累以及他對古代文論背后的傳統文化的認同,也為當下重建本土話語工作提供了現成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陳忠實;傳統文化;文學評論

引言

陳忠實先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藝理論家,他沒有專門的文藝理論專著。但這并不妨礙先生成為一名文學評論家。他的文藝理論主要就是從他評價他人作品的文藝批評文章中總結出來的,其中除去評點繪畫、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的文章及談論自己的寫作經驗,剩下的評論他人作品的文章大概有200篇之多。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陳忠實先生特別關注現當代作家,時常用一些個人的傳統的觀點籠括全文,談及自己對作品的感受,但也不乏對文學作品作結構分析的具有現代性特征的評論文字。其評論策略是中國式的,吸納和借鑒了中國古代文論的精華,同時也有選擇性地將中國古代文論與西方文論相結合,有借鑒、有沿用,也有革新,表現出獨到的學術視界和批評技巧。

1陳忠實文學批評對古代文論的借鑒與沿用

陳忠實先生使用中國古代文論評論當代文學作品,主要表現為對中國古代文論中邏輯預設、思考模式的借鑒及沿用。在評論作品時,陳忠實先生沿用了古代文論中“氣”范疇背后的邏輯預設。如評論周瑄璞的小說《多灣》時,陳先生說:“一部好的長篇小說,其首要的承載是語言,是審美。周瑄璞的語言,已經在多年的摸索與訓練中形成了流暢自如、華美磅礴、甚至是出神入化的鮮明的個人風格……我們能感到來自一個健康肌體的有力的脈搏、均勻的呼吸、輕盈的行走,以及因身心協調和體能自信而呈現的專注凝望、悠長吟唱、沉靜思索”[1]這段評論將語言風格同創作者的個人成長相聯系,雖然沒有提及“氣”,但這種帶有古代文論特征的評論邏輯卻是顯而易見的。在評論邢小利的散文《做一個簡單的人》時,陳忠實先生從邢小利的綽號“邢直白”說起,突出邢小利為人“說話直白”的一面。接著,談到閱讀散文的體驗時,陳忠實先生寫到“簡單直白”是邢小利散文隨筆的主要特征,并從文學的言語層面進一步說明邢小利之“氣”在文章中的顯現:“(邢小利的文章)言說的方式是簡捷明快,以至語言都很少有形容詞的修飾,凸顯出來的印象便是直白。”[2]陳忠實先生將邢小利文章的語言風格與其為人性格相聯系,表現出陳先生對古代文論中作者個性之“氣”與文學作品風格特征間關系的認同。在文章《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中,陳先生也表現出對這種邏輯預設的認同:“生活是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路遙用自己的整個創作生命書寫了這句至理名言。我們習慣說陜北路遙和路遙的陜北,那是他的生身之地,體驗是直接的;更難得的是他在個人身份發生變化之后依然扎根立足陜北,從鄉村到縣城,從窯洞到礦井,繼續著他的體驗,這種直接的體驗無疑是路遙獨得獨有的,也是成就他創作的獨特風景的關鍵。”[3]其中,陳先生認為路遙“從鄉村到縣城,從窯洞到礦井”所獲得的體驗是形成路遙創作風格的關鍵之物。雖然在這篇文章中,陳先生的評論邏輯不甚清晰,但依舊可以通過梳理得出這段語言背后的邏輯:陜北的生活給予了路遙獨特的個性品質,這種個性品質又促使他創作出包含此特征的小說———《平凡的世界》。這種隱而不章的評論邏輯實際上同古代文論中古人使用“氣”范疇進行評論的邏輯預設有相似之處,顯示出陳忠實先生對中國古代傳統文論的積極應用。“氣”最早被用于文學理論,是在魏代曹丕的《典論•論文》里。

曹丕講“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4]60他認為作者的個性氣質同作品的風格特征是相契合的一組概念。后來清人方東樹在曹丕“文氣說”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氣”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他說:“詩文者,生氣也。若滿紙如剪采雕刻無生氣,乃應試館閣體耳,于作家無分。”[5]25這段話中,方東樹認同曹丕所說的作者個性氣質影響文學作品風格的觀點,并認為作為作者個性氣質代表的“氣”是區分文學作品風格的關鍵所在:只有灌注了作者生活體悟的作品,才可與毫無趣味可言的科舉應試文章相區分。正是由于古代文論家認同文學作品中透露出的作者之“氣”與文學作品風格間的關系,所以古代文論家在評論他人文章時,經常將文學作品的藝術風格同創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相聯系。宋人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以“專以氣勝”[6]194評價杜詩,就是使用此種邏輯預設來評價的。從魏至當代,歷代文論家、評論者都各取所需地沿用由曹丕提出的“文氣說”,作為評論者的陳忠實先生也是如此。除“文氣說”外,陳忠實先生還借鑒了古代文論中的直觀感悟式評論方法展開文學批評,只不過陳先生將這種直觀感悟式的評論方法另起他名,稱之為“閱讀直感”。另外,陳先生還積極吸納西方具有邏輯性、分析性特征的文學評論模式,中西結合,使文學評論更具客觀性、科學性。在談到閱讀小說《西榴城》的感受時,陳先生說:“形成‘橫空出世,非同凡響’的直接感受。這是少有的閱讀感受,即使有個人偏愛可能產生的偏頗,然而卻是真實發生的閱讀直感,頗為強烈。”[7]雖然陳忠實先生提到此種從整體分析文章的方法只是迫于文章篇幅、筆墨限制的壓力,但這篇只談閱讀感受、不提寫作技巧的評論文章,仍可以看作是直觀感悟式評論方法在當代文學評論中的精彩應用。應當注意的是,傳統的直觀感悟評論方法具有主觀化、缺乏理論等弊端。陳忠實先生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他選擇綜合中西方評論模式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弊端。在閱讀《走向混沌》之后,陳忠實先生提及自己的閱讀直感:“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我的閱讀直感,應是慘不忍睹。從維熙寫得很平靜,通篇文字里都是一種平靜,平靜的文字愈讓我感受著慘不忍睹。”[8]仔細閱讀這段文字,可以發現陳忠實先生在評論此文時,首先是“向后站”:從大的角度、整體的層面對作品進行閱讀,談及自己的閱讀直感是“慘不忍睹”;其次再“向前站”:進入作品,從小說的結構入手,談及從維熙《走向混沌》這本書的語言層面所帶來的“平靜”的感受;最后寫到引起陳先生閱讀感受的原因所在:“平靜的文字愈讓我感受著慘不忍睹。”在評論《走向混沌》的文章中,陳忠實先生向我們展示了其文學評論里中西結合的一面。但在這一面里,中國直觀感悟式的評論方法占得比例較多,對西方具有分析性、邏輯性特征的評論方法的應用只是寥寥幾筆。而在《精彩到堪為經典的細節》一文中,陳先生對自己的閱讀直感談之甚少,反而對作品《槲葉山路六十年》中精彩紛呈的細節描寫情有獨鐘。文章之初,陳先生首先提到他自己的閱讀直感:“我想先從董淑珍《槲葉山路六十年》精彩紛呈的生活細節說起。

盡管明知這是不合文章章法的事,因為大凡評說一部著作,多是總體印象的概括論說,再條分縷析。我之所以先說《槲葉山路六十年》的細節,確屬情感驅使,那些密集到讓我目不轉睛的生活細節,確實太精彩了。”[9]之后,陳先生對作品中的細節進行了仔細剖析。小說中家道富裕的外祖父不僅為災民供給糧食,還為災民提供修河堤的工作。有人不解外祖父這一舉動,外祖父解釋道:“給尋些活干,他們吃飯就覺得應該;要不,整天給他們管飯,他們心里也覺得不自在。”陳先生讀到這里,心中不免感動,他說:“驚奇乃至震撼我的正是他的這兩句話,他被迫道出的施舍義舉的主觀意圖,不僅要讓瀕臨死亡邊沿的饑民獲得救助,而且還要讓他們不失受濟時的人格尊嚴,也避免了受濟者通常都會發生的感恩情感的負面陰影,同時獲得作為受濟者的自尊。”這段文字中,陳忠實先生從仔細品讀文學作品中人物語言出發,談及了自己的閱讀感受。在這篇文章里,我們能清楚地看到陳忠實先生在評論作品時,對中西兩方評論方法的借鑒:如果說文章標題中“精彩到堪為經典”是陳忠實先生讀完《槲葉山路六十年》的閱讀直感的話,那全篇針對小說中細節描寫進行分析的文字,正是陳忠實先生使用西方特有的評論方法對其閱讀直感的條分縷析。應該說,陳忠實先生在評論他人作品時,先以中國古代直觀感悟概括文學作品整體,再用具有西方文論特征的方法對文本進行條分縷析的綜合評論方法,不僅使文學評論擺脫了中國傳統古代文論中主觀化的弊端,還使中國古代文論在當代文學評論中與西方文學評論相結合,煥發出新的生機,實在是為中國文學理論界帶來“老樹抽芽”般的驚喜。中國古代文論中采用直觀感悟評論方法的傳統由來已久,具體體現在形式上,其多采用詩話、詞話的形式;內容上則從文本出發,對文本的意境、帶給讀者及評論者的感受進行整體性評論。唐人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里這樣講述詩作中的“悲慨”風格:“大風卷兮,林木為摧。意苦若兮,招暫不來。百歲如流,富貴冷灰。大道日往,若為雄才。壯士拂劍,浩然彌哀。蕭蕭落葉,露雨蒼苔。”[10]152在這里,司空圖沒有從言語層面談文學作品中語言該如何組合、選擇能夠使得文學作品呈現“悲慨”的藝術風格,也沒有從意象層面談文學作品該如何甄選意象,才會使作品令人讀來深感“悲慨”;而是從宏觀整體的文學意境層面談及書中舉例的六種意境會帶給讀者、評論者悲慨的直觀感受。除司空圖之外,諸多評論者都有應用這種評論模式點評他人作品的經歷,可以說這種直觀感悟式的評論方法主導了上千年中國古代文論的潮流。通過以上對陳忠實先生文學評論進行梳理,筆者認為陳先生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忠實擁護者,他樂于使用中國古代文論點評當代作品。不僅如此,先生還是中國古代文論現代化的積極實踐者,熱衷于對中國古代文論進行合時宜的革新。

2陳忠實文學批評中的傳統文化因素

對古代文論中“氣”范疇以及隱藏在“氣”背后的邏輯預設的使用,采用直觀感悟式評論模式對文學作品進行品讀,這些評論邏輯或者評論模式都體現出陳忠實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吸收與借鑒。同時,選擇古代文論進入當代文學評論領域,也顯示出陳忠實先生對古代文論背后的傳統文化的認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氣”的內涵最初是物質的,而隨著時間變遷,“氣”的內涵也有所改變,由最初的物質上升為一種精神力量。筆者認為,這種內涵的改變,同古人認為“氣影響人”的邏輯預設有密切關系。《左傳》講天有六“氣”,“陰、陽、風、雨、晦、明”這六“氣”屬于物質。人受到這六種物質之“氣”的影響就會產生相應的六種精神“氣”,即“好、惡、喜、怒、哀、樂”。沿著“氣影響人”的邏輯,作為精神力量的“氣”很快被古代哲人們用于文學領域中。孟子在其著作中講“養氣說”,講“以意逆志”、講“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11]232就是認為通過分析文學作品的通篇內容,可以探索作家主體的“志、性、品、行”等人格因素,也就是“氣”。“養氣說”的重點在于關注文章以觀察作者的為人品德。時至魏代,曹丕繼承孟子的“養氣說”,生發出“文氣說”。與孟子不同的是,曹丕不再關注作者的品德因素,而是關注作者的個性氣質因素。不僅如此,“文氣說”的邏輯預設極為復雜,不僅繼承“養氣說”中通過文學作品了解作者品德這一面,還有作者個性氣質影響文學作品風格這一面,全方位地論述了文學與作者的密切聯系。因此,諸多文論史家認為“文氣說”是“氣”范疇自孟子那里由物質轉向精神后,進入文學領域形成的首個理論。盡管文論史上,諸多理論家從“氣”范疇出發,從作家身上掘發出的內容有所不同,各取所需,或是作者的人格品德,或是作者的個性氣質,但背后的文學作品與作者關系的邏輯預設始終不變。陳忠實先生敏銳地意識到“氣”范疇背后的這一鐵律,并將其應用到現當代文學評論中,顯示出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及對中國古代文論的慎重選擇。陳忠實先生在撰寫評論文章時,喜用“向后站”的方法統觀全局,樂于提出自己的閱讀直感,這實際上是陳先生不自覺地使用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模式的產物。重視整體,忽略對事物各部分的分析,是中國傳統的思維特征。

哲學層面上,中國古代哲人們認為“道”是世界本原,“道”生天地萬物。他們認為沒有辦法對“道”進行條分縷析,他們甚至認為“道”是整體的,不是由部分構成的,用莊子的話說,“‘道’未始有畦封”。不僅道家這樣認為,儒家也如此。儒家認為“天道”是世界的本原,他們講“天道遠,人道邇”,認為人倫關系離我們距離較近,可以用言語講清;而“天道”離我們甚遠,不能輕易用言語說明白。受哲學的影響,中國古人認為,認識萬物不能僅通過局部分析來獲得,只有遠離事物,通過對事物整體進行直觀的感悟,才能更好地認識、把握事物。除了中國本土的哲學、宗教在形成中國傳統思維的過程中的貢獻之外,源自國外、又產生于中國本土的禪宗佛教也對中國古代文論的評論模式產生影響。嚴羽在《滄浪詩話》所講的“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這句話中“妙悟”即是指感悟式的思維模式。而“詩道”既是指創作詩文的方法,也指評論賞鑒詩文的方法。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宋時文論者就已經將評論賞鑒詩文的方法同禪宗的“妙悟”相聯系。可以想見禪宗感悟對文學評論的影響之功。整體感悟式的思維模式原來就在中國本土具有深厚的哲學基礎,而佛教禪宗的“頓悟”“漸悟”等領悟方式又推波助瀾,為這種傳統的思維模式付諸實踐提供了先例。從哲學層面出發,古人們開始嘗試將這一傳統的思維模式應用于文學評論及鑒賞領域。趙仲牧先生在《審美范疇與思維模式———試論中國傳統審美理論的體悟性思維》一文中開創性地將這種取諸中國哲學領域,應用于文學評論的思維模式稱為“體悟性思維”。文章中,作者認為“體悟性思維”主導下的文學評論,其中一種評論模式就是直觀感悟式評論模式,即評論家在閱讀作品后,直觀地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再通過立“景”、立“象”的方法,以類比推理的形式,使讀者體會評論家的閱讀感受。陳忠實先生在文學評論時經常講“閱讀直感”就是繼承了這種傳統評論模式的結果。這種直觀感悟式評論模式優點較多,比如我們在閱讀陳忠實先生的評論文章時,可以通過對他講的“閱讀直感”的理解,充分體會陳先生在閱讀作品時的感受,從而消除讀者同評論者之間的界限。但這種評論模式缺點也不少。由于這是建立在對文學作品整體認識基礎上的評論方法,所以缺乏對文學作品條分縷析的認識,從而導致文學評論出現主觀化、缺乏科學認識的弊端。而陳忠實先生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并使用西方邏輯分析的評論方法對其進行糾偏。陳先生的評論文章常是先提出自己的閱讀直感,再通過對作品內部結構的分析,驗證這一閱讀直感,使最終的文學評論既能消除評論者同讀者之間的界限,也能避免主觀化的弊端。

3余論:

陳忠實文學批評的啟發意義20世紀90年代中期,針對中國文學評論中古代文論缺失的問題,四川大學曹順慶教授曾提出了中國文論“失語癥”問題。他認為,“五四”以來,學界對西方外來理論的紛紛追捧,不僅使古代文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評論中地位低下、職能缺失,而且令學者對中國傳統文論失去信心,繼而使整個民族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失去信心。所以曹順慶教授先人一步,著手從事中國文論的重建工作。他認為通過對中國古代文論中范疇、邏輯進行合乎時代的篩選及厘清,并應用于現當代文學評論中,可以使得重建后的古代文論話語在實際操作中具有有效性及可操作性,可以“使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校正。”[12]14陳忠實先生作為生活成長于上個世紀的作家,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這種認同使得陳先生在評論他人文章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了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些范疇、邏輯。通過對陳忠實先生評論文章進行分析與綜合,可以梳理出陳忠實先生文學評論中的傳統文化因素。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對陳忠實先生文學評論中的古代文論因素進行分析,了解陳忠實先生在撰寫評論文章時對中國古代文論方法的選擇。這種選擇顯示出陳先生豐富的傳統文化積累,還為古代文論的重建工作提供現成的評論案例,這也是筆者援筆撰文的初衷所在。可以這樣說,面對古代文論的重建,應一方面從理論上探討重建中國傳統話語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應從當代創作者或評論者的作品出發,選擇性地吸收其所提供的經驗。從這一層面來講,陳忠實先生以其優秀的古代文論借鑒能力以及出色的文學評論能力,不失為古代文論重建的積極踐行者和引路人。

[參考文獻]

[1]陳忠實.《多灣》:曲折流淌,水到渠成[N].江西日報,2016-01-15.

[2]陳忠實.解讀一種人生姿態[N].文藝報,2003-07-01.

[3]陳忠實.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N].文藝報,2015-03-27.

[4]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方東樹.昭昧詹言[M].汪紹楹,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6]張戒撰.歲寒堂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陳忠實.橫空出世非同凡響[N].文藝報,2012-09-26.

[8]陳忠實.王愚:熱情率性與悄沒聲息[N].文藝報,2010-05-28.

[9]陳忠實.精彩到堪為經典的細節[N].文藝報,2010-12-20.

[10]司空圖.二十四詩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11]文心工作室.孟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12]曹順慶.重建中國文論話語的基本路徑及其方法[J].文藝研究,1996(2).

作者:郭浩源 單位:西安工業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h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天天射天天干天天| 国产香蕉精品视频在| 中文字幕久久网| 春丽全彩×全彩番中优优漫画|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66| 美女被啪羞羞视频网站| 在地铁车上弄到高c了 | 蒂法3d同人全肉动漫在线播放 |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牛牛|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免费a级毛片无码鲁大师| 调教办公室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1av在线导航|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不卡一区二区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片在线播放| 亚洲老妈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2020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大伊香蕉在线观看视频wap |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久系列| 日本熟妇人妻xxxxx人hd|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欧美人与禽交另类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泰国一级淫片免费看| 免费人成年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99|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91视频免费网址| 性欧美高清video| 中日韩黄色大片| 日本dhxxxxxdh14日本| 久久午夜伦鲁片免费无码| 日韩女同互慰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