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師文學理論教學與中小學語文的對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師院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固步自封、不重視師范生專業成長、與中小學語文脫節,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亟待與中小學語文有效對接。文學理論教學要適應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需求,必須做好調研,明確對接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優化對接語文教學的課程內容,實施對接語文教學的方法,開展跨界合作教學。
關鍵詞:高師;文學理論;教學;中小學語文;有效對接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教師專業性,推進協同育人,這是加強和改進師范專業建設及課程建設的“指南針”。高師專業基礎課程建設應以此為契機,加大教改力度,強化專業基礎課教師對師范性的認識,突出師范性教學。文學理論教學歷來是高師中文專業的“老大難”問題,教學有效性不高,根源之一在于師范性不突出,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嚴重脫節,不重視師范生的專業發展需求。我們有必要分析和探討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教學改革舉措,以期優化文學理論課程教學。
一、高師文學理論教學的現存問題
(一)課堂教學固步自封文學理論與哲學、美學、傳統文化相連,是高師中文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高師中文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未來的中小學語文教師。文學理論教師盡管也知道教學師范性的重要,但受學理教學以及慣性思維的影響,教學并沒有充分考慮師范性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偏重理論體系的學術性,理論教學有余,實踐訓練不足,缺少應有的師范性。多數文學理論教師從本質主義出發,將教學內容分為文學本質論、文學活動論、文學創作論、文學作品論和文學接受論等;教學方式則為演繹推理式,即從理論本體出發,先追根溯源,講解理論,然后用一些文學案例來證明其科學性,最后強調理論的重要性。從表面上看,幾大內容板塊的演繹推理式教學如鐵桶一般,似乎無懈可擊,而實際上卻造成教學話語體系的封閉,扼殺了理論的發散性,帶來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之感。“高大上”的理論話語體系教學對教師來說是枷鎖,對學生而言是桎梏。
(二)不重視師范生專業成長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占據著主導作用,教師的教學觀念與目標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文學理論是基礎課,知識維度占居突出的位置,教學重在培養理論思維無可厚非,但教學應契合專業,要致力于學生專業成長。長期以來,受制于課程性質,多數文學理論教師有理論闡釋的自戀,局限于理論框架教學,從概念到概念,只重視知識傳授,不關注從教能力訓練。教師只滿足于按照書本的結構,按部就班地教授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把握,很少安排一些實踐教學的環節[1]。授課教師缺少助力師范生專業發展的意識,與語文教學法課程非常疏遠,進行課堂教學時不能很好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專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認為語文教學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法課程的事,不了解中小學語文對文學理論教學的具體需求,不去想如何將文學理論知識與語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結合起來,以致于只會從理論到理論,教一些純粹、封閉的理論知識。這樣就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努力方向,缺少學習的動力。
(三)與中小學語文嚴重脫節高師本應該突出師范性,但現狀是好多專業的基礎課教學(包括文學理論)與基礎教育教學差距大,甚至嚴重脫節,在教學理念上幾乎不考慮新課標的要求。文學理論作為高師中文專業的基礎課,它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密切關系毋庸置疑。但現狀是它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嚴重脫節,多數文學理論教師對于語文教學改革近況和新的研究成果是知焉不詳的。一方面,很多教師盡管重視文學理論知識的教學,但只能從文學理論學科專業結構角度進行知識傳播,所謂的“五大論”由頭到尾進行講解,沒有語文教師職業針對性,忽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師范生文學文本解讀的培養與訓練。結果是學生畢業后縱有滿腹的理論術語或概念,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很難有效承擔起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另一方面,不少學生憑借自己中小學語文學習經驗,想當然地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文學理論知識少有用武之地,所以面對枯燥的術語或概念,學習茫然不知所措。這就造成了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的尷尬局面??梢姡谖膶W理論課程教學中結合中小學語文教學有針對性地傳授文學理論知識是課程本身改革的需要,勢在必行。
二、文學理論教學與中小學語文有效對接的實質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目前,高師文學理論教師知識結構單一,教學方法呆板,對中小學語文課本知識研究不多,投入不足,已不能適應高師中文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教師應加強課程教學改革力度,主動了解高師中文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了解中小學一線人才需求,了解自己所教知識在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在授課中提升教學質量,更好地傳授學生所需的文學理論知識,培養學生所需的文學解讀分析能力。隨著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推進,在中小學語文教材里面增加了文學教育的分量,對語文教師的文學鑒賞能力、文本解讀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高師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對這個形勢,加強文學理論與中小學語文教學有效銜接的探究就很有必要,有助于教師深化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認識,主動順應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需要。
(二)有利于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提高有效性由前所述,文學理論教學普遍存在與中小學語文教學脫節現象,文學理論教學如果依然只顧承襲學術性、系統性的教學理念,不轉向中小學語文,顯然與語文師資培養目標背道而馳。要做好文學理論教學與中小學語文有效對接,就是要求我們重新提升對文學理論課程認識,深入厘清這門課程的師范性,找準它在高師中文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定位,即主要教會學生一般文學理論知識,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理論思維和文本解讀分析能力。精準課程教學定位,就有利于我們教師進一步優化課程教學內容,以夠用、適用為原則,把那些晦澀難懂又沒有實用價值的章節進行簡化、淡化處理,精簡出適用于中小學語文教學最為基本的教學內容。教師忽視教學內容的系統整體性,會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將教材內容簡要化,教師授課才有創造發揮的余地,才有師生視域融合的平臺[2]。也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教學有效性,才能有效解決文學理論教學被人詬病的“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頑癥。
(三)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強化解讀能力雖然說“語文”不等于“文學”,文學活動不能承擔語文教學的全部任務,但文學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卻毋庸置疑。文學理論教學內容與基礎課文教學課堂有著緊密的相輔相成的關系,中小學語文教師解讀語文課文,培養學生語感,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等都離不開文學理論知識的儲備。所以可以說,學生現在掌握了什么文學理論知識,擁有了什么樣的文學解讀能力,將來就會有什么樣的課文教學能力。做好文學理論教學與中小學語文有效對接,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化對文學理論教學的認識,進一步明確學習文學理論之于未來語文教學的意義,讓學生明確為什么學,從而愿意學習;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從而善于學習;讓學生掌握怎么學,從而樂于學習。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多讀名著,強化文學文本解讀分析能力。
(四)有利于推動專業課程建設,增強服務性高師中文專業是有深厚積淀的專業,然而長期以來,專業基礎課改革力度不大,教學目標泛化,教學內容學理化,教學效果低下,人才培養與中小學語文教學離得越來越遠,沒有自己的專業特色,更不用說什么“特色師范”。而相反,中小學語文教改卻層出不窮,作為培養中小學語文師資的高師中文專業,應更好地適應改革的需要,擔負起培養語文師資的重任。能否培養出合格的語文師資,是我們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我們的教學必須提高服務意識,要關注中小學語文課改,并走在課改前面,起到引領作用。探索文學理論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銜接,突出課程教學的師范性,破解高師單打獨斗式的課程教學瓶頸,融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與實踐教學于一體。只有這樣,才能保障高師中文專業培養出合格、優秀的中小學語文師資隊伍。
三、文學理論教學與中小學語文有效對接的幾點策略
(一)調研中小學語文教學服務基礎教育是高師院校的辦學目標,然而當下基礎教育與高校教改研究之間離得卻很遠,可以說是兩張皮,高校教改研究往往理論抽象,而基礎教育不需要所謂的高大上理論,需要實際可用的技能與方法。高師中文專業如何確保培養的學生能夠勝任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工作,是專業發展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從某個意義上而言,每門課程教學改革都不可能是簡單的閉門造車或單純的主觀臆想,而是要依據人才培養目標提升教學有效性。高師文學理論課程必須服務于中小學語文教學,這是這門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起點和落腳點。為做好有效銜接,我們要了解語文教師對文學理論的需求,一方面,可以通過觀摩中小學語文課堂、訪談中小學語文教師、跟蹤畢業生等形式了解中小學語文教學所必需的文學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鉆研中小學語文教材,梳理文學理論知識點,以便重構文學理論教學內容,突出教學的師范性,踐行文學理論教學為中小學語文服務的理念。
(二)設定對接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中小學語文教師的核心素養是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包括漢語知識、文學知識、閱讀量、寫作理論以及綜合知識等,專業能力則是聽說讀寫教學能力。文學理論要服務于培養未來能夠站在講臺上的語文教師,課程教學目標就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來設定。教學目標涉及知識、能力、素養三個維度。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是客觀事物固有屬性或內在聯系在人腦中的主觀反映,能力是人去完成某項活動的技術和本領,而素養更多的涉及情感、意志、品格等人格因素,三者之間互有分界又緊密關聯[3]。文學理論課程的知識目標是讓學生初步掌握文學的基本理論知識,重點掌握文學現象、文學語言、文學寫作、文學閱讀、文學批評等知識。能力目標則定位于從事語文教學所必須的文學作品解讀分析能力、閱讀指導能力、習作教學能力以及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能力等。專業情懷是學生專業成長的動力,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鳖欀ㄕf:“語文是字里行間的家國情?!睆慕陶咦匀粦撚泻軓姷奈膶W情懷,所以素養目標上要重點培養學生文學情懷,幫助學生樹立語文教師的角色意識。
(三)優化對接語文教學的課程內容長期以來,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五大部分:文學本質論、文學作品論、文學創作論、文學接受論、文學源流論,其教學有效性不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教學無的放矢,教學內容面面俱到。優化文學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師范性、實用性是必要前提,實現文學理論與中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教學目標,就需要重構相應的教學內容體系,要依據中小學語文教學所需梳理出實用的教學內容,梳理出語文教學中涉及的文學理論知識,如文體知識、鑒賞知識、創作知識等,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力求讓高師生易于理解文學理論、掌握文學理論,同時更好地運用文學理論,從而提升他們綜合素質,增強從教能力。相對而言,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緊密關系是作品論、創作論和接受論,而本質論和源流論則可以簡單講授。以作品論內容為例,就要求我們在授課中能多選取中小學語文課文作為文學文本分析案例,從文學理論分析的角度引領學生細讀課文,讓學生感受到文學理論的魅力,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文學理論的學習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和意義,為學生提供更為實際的教學實踐經驗[4]。這既適合了學生閱讀量的實際,又適合了學生專業發展需求。
(四)實施對接語文教學的方法得法的教學方法是文學理論教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實現有效對接的關鍵。文學理論來自于實踐,文學理論課程本是具有實踐性品格的課程。但文學理論確實有概念化、抽象化的特點,對大一或大二的師范生來說,學習確實有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從教者在進行文學理論講解時要盡量選擇中小學語文課文作為案例進行講解。課文是師生與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橋梁,不照本宣科,能按照大學的教學理念將中小學語文文本講出新意、講出道理、講出價值與意味來,就是大學教師責無旁貸的義務[5],同時也是提升學生專業興趣的重要教學手段。夯實學生理論修養、提高學生理論應用能力,將抽象、灰色、形而上的文學理論轉化為生動、綠色、形而下的文學理論,離不開學生課堂內外的參與和體悟。為此,我們可以使用一些讓學生參與的教學方法,如課前敘事訓練、學生助講、自學研討、課堂小辯論(討論)、詩文吟誦以及課后調研等。這些方法分別圍繞培養學生運用能力有針對性地結合教學內容而設計:課前敘事訓練結合敘事性作品章節知識通過講故事來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提升敘事能力;學生助講則適宜在學生易懂的文學類型與體裁章節使用,學生感知教師角色,培養學生從教技能;自學研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無關緊要章節可以采納;文學活動論章節可以使用課堂小辯論(討論)培養學生思辨和研討能力;詩文吟誦結合抒情性作品章節知識通過講吟誦來培養學生抒情朗誦能力;課后調研則布置學生利用見習時機進行中小學生文學接受(消費)等情況調研。筆者的實踐證明,這些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有效性。
(五)開展跨界合作教學高師教育人才培養是一個綜合系統,作為培養中小學語文師資小小一環的文學理論教學不能固步自封,要拓寬視野,與中小學語文教師合作,與其他專業基礎課交叉,與語文教學法融合,與實踐教學交融。我們教師要有服務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意識,要主動到中小學調研,了解語文教改,幫助一線教師提升理論素養,有條件的可以合作共建文學理論課程資源。打破專業基礎課教學各自為陣的格局,文學理論課程要與其他專業基礎課交叉,與文學史、語言類和寫作類等課程溝通協調,共同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文本解讀能力。語文教學法是高師中文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師范生從教前學習的關鍵,文學理論有效教學自然離不開與它的融合。我們有必要讓文學理論教學提前滲透語文教學法課程,提高教學效率,語文教學法課程與包括文學理論在內的所有專業基礎課可以圍繞中小學語文識字拼音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等,共同探究如何形成教學合力,更有效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專業知識和從教能力?!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文學理論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對其掌握既需要教師能深入淺出的教學,也需要學生潛移默化的實踐體驗,各高師均有的辯、寫、演等實踐教學活動都有文學理論的發揮余地??傊挥欣碚摱豢紤]師范生專業發展的文學理論教學肯定是盲目的、僵化的,固步自封、象牙塔式的教學必然是枯燥的、乏味的,與中小學語文教學有效對接才是提升高師文學理論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洪永穩.《文學概論》課程的應用性教學改革[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7(4):83-86.
[2]石群山.高職高專理論課程教學困境與出路探析———以文學概論為例[J].廣西教育,2011(7C):14-16.
[3]管勇.應用技術大學背景下文學理論教學探索[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4(6):85-87.
[4]李景剛.高師院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76-77.
[5]郭世軒.當代語境下地方高師院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困境及其對策略[J].瓊州學院學報,2014(6):103-108.
作者:石群山 單位: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