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文學翻譯中語境獨特性探討范文

文學翻譯中語境獨特性探討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翻譯中語境獨特性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學翻譯中語境獨特性探討

一、文學翻譯不同于普通的言語交際

現實生活中的言語交際是實際情境中的言語行為,交際者處在現實的語用環境中。交際雙方對于對方所處的語境是清楚的,并且基本上是共有語境。講話者無需考慮語境問題,自然地說話交流即可。在現實的語用環境下,人們的言語活動就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再自然不過的以言行事。言語活動的人、事、前后語都是當場可以獲知的,即使涉及語境時間和條件的變換,但交際者彼此的思路可以同步地進行,所以一個人說出一句話后,無須進行解釋,無須運用語境知識進行說明,對方就可以明白。這是一種最簡單的言語活動,是即興的言語活動,激動人心的言語活動,這是典型的以言行事行為,語境的簡單化和公有性使得語境因素仿佛在思維和言語表達中根本不起作用似的,正常的交際者無須花費時間和精力即可迅速地越過語境障礙。語境似乎消失了,但它客觀地存在著,語境直接鑲嵌在言語行為中,是言語行為本身的組成部分。作家寫作的時候,可能也是這樣自然地信筆寫來,而譯者要去弄懂作家寫下的作品,語境因素立刻突顯出來。文學翻譯作為一種語際交際行為所面臨的語境問題要復雜好多倍,譯者要完成翻譯任務,完成傳情達意的任務,不可避免地面臨各種各樣的語境。文學翻譯一般是譯者獨立完成的,從理解原作開始到重寫出合格的譯文。譯者首先面對的是文學作品,而不是實際的話語,沒有現成的特定語境和對話條件。文學作品與實際話語有著很大的區別。正如鮑里斯•托馬舍夫斯基所言:“實用語言是不可重復的,因為實用語言存在于它所產生的條件之中;實用語言的特征和形式是為會話時刻的特定狀況所規定的,為談話者的相互關系、雙方相互理解的程度、交談過程中產生的興趣等因素所決定的。

既然引起談話的條件基本上不可能重復,因而談話本身亦不可重復。但在語文學中存在著這樣的文字結構:其意義并不取決于說出它們時的狀況,模式一經產生,就不會消失,仍可重復使用,并能在不斷的反復中再現,從而得以保存下來而不失去其原義。我們把這種固化了的,即保留下來的語文結構稱為文學作品。”(鮑里斯•托馬舍夫斯基1989:76)現實中的交談行為彼此是認可的,是能互相理解的,能夠熟悉地運用當場的情境說出最得體的話語,不然言語交往行為就不能正常進行。交談者必須準確理解對方,并能及時得體地回應對方。而文學翻譯卻不同,通常作者不在場,讀者不在場,只有譯者在解讀作品,并在想象中傳情達意和重塑文學語篇。這重寫的文學語篇能否獲得成功,還得經過讀者的檢驗。經典的文學作品經得起譯者反復的翻譯,不同的譯者可以在作品允許的想象空間內對文學作品自由地解讀。

文學作品擺在譯者的面前,作品中的人、事、景、情節、事件等如在眼前,但它們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的東西,而是由作者用文學語言塑造于作品中,處在作者虛構的文學語篇的語境中。譯者深入到文學作品的虛構語境中,通過語篇內的基本的語詞、語句及各種銜接、連貫手段解構原文的語碼,使作者筆下的人、事、物、景等活躍起來,生動起來,象是在現實生活中一樣。譯者對文學作品的虛構語境了然了,從字里行間獲得了生動形象的審美感受之后,就要進入跨語境的傳情達意,用另一種語言重塑文本,將活躍起來的東西用文學語言重新表達成連貫的語篇。文學譯者深入到作者虛構的語境中,這本身就不同于日常交際,它對于譯者來說是一個挑戰,能否完全準確地理解作者的話語,這是翻譯成功的關鍵。譯者對文學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是否敏銳準確,對于建立新的文學語篇至關重要。文學作品的上下文,是譯者翻譯的憑據,上下文中的詞、句、段、篇的基本語義,情緒氣氛,甚至整個行文的風格、語體、文風等,都需要譯者準確把握。好在譯者可以反復多遍地閱讀作品,發揮想象力和審美感受力,直至讀出字里行間的微言大義,并栩栩如生地復原作品中的人、事、物、情節、事件等。譯者然后進入表達階段,這與現實中的言語行為很相似,但不是現實中的會話,是譯者在想象中用另一種語言向讀者傳達作品的話語和含義,譯者須想象讀者的接受語境。譯者重塑文學譯本而選擇語詞,連綴成篇,會受到譯語社會的文風、時代社會語境、讀者趣味等接受語境的影響。譯者面臨著語境轉換和語境差異,他只有在平衡各種語境因素的情況下才能做出準確、恰當而得體的再表達。

二、文學翻譯不同于口譯

眾所周知,現場口譯者將作為交際者和中介者,直接參與到言語交往中。這時的譯者與日常會話中的交往者沒有多大區別。不過口譯中的譯者,是一個扮演語言中介的工作者,而不是一個普通的會話者,必須確保會談的正常進行。因此,口譯者要能準確把握現場情境和氣氛,對雙方的話題和會話進程非常清楚,并能跟上交談的進度和節奏。譯者的聽說能力和機敏是至關重要的,口譯者對當前的語境要很清楚,口譯者更象是社會活動家,而不是研究者。臨場容不得細想多想,出口即成章,一聽便能辨音,臨場應變察言觀色皆是其本事。文學譯者也許在聽說方面大不如口譯家,快速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對于文學作品的準確感受和理解。譯者不懂了可以多查字典和資料,或請教行家。可以按計劃進行翻譯,到了哪一段就停了,就歇了。第二天接著譯,絲毫不影響譯文質量,有時休息好了,頭腦清醒了,反而來了靈感,有時累了,遇到攔路虎,譯不下去,就需存疑。另外,口譯者的話語在現實的語境中是實用語言,是準確自然的日常言語。即使引經據典,即使咬文嚼字,也得根據現場的氣氛和情緒來,關鍵是活躍氣氛。而文學譯者則不同,譯者重塑譯本須采用與原作相當的文學語言。文學作品是完整連貫的文學語篇,作家的各種詩學表現手法譯者要能融會于心,并進行恰當的再現,文學作品中的各種對話,譯者對人物語言的感受和理解以及重新塑造,都要想象現實中的具體情形如何,是否符合現實。符合現實的話語就符合藝術的真實,在文學語篇的整個文學語境的同化下,其中的各種人物語言都具有藝術上的價值,能引人感悟和思索。總之,現場口譯在于對臨場氣氛的準確把握和保證會話的正常進行,文學翻譯對文學作品的語篇銜接和連貫的正確認識,以及對作品的文學價值和詩學價值的認識,對于翻譯的成功有很大的關系。文學譯者所面臨的語境幾乎都是想象中的,虛構的,文學譯本將建立起與原作品對應的虛構語境,然后存在于譯語的現實語境之中,存在于譯語環境的社會文化與時代語境之中。

三、文學譯者不同于普通讀者

譯者在閱讀文學文本的移情體驗、想象和理解中,與普通讀者沒有什么區別,可以有相當的審美感受。但是文學譯者不僅是一個普通讀者,更是文學譯本的當之無愧的再創作者。譯者必須對文學作品有著深透的理解,不僅對字里行間之“意”了解于胸,而且對作品的美學效果和詩學價值深有體會,對語篇結構上的宏觀、微觀特點很清楚,而且要將這體會到的一切盡量再現于譯文之中。普通讀者則沒有這個義務,經過閱讀獲得了審美愉悅和意義感受,無需向下一級讀者傳遞。

而譯者卻不然,從一字一句到整個語篇的各種銜接與連貫方法的分析與再現,原作的文學價值的分析與再現,以及作品含意的理解與再表達,無不關乎譯作的質量和效果。所以譯者不可能象普通讀者那樣輕松,譯者的輕松是完成翻譯任務后再創造后的輕松與滿足。譯者不能只是停留在閱讀階段的喜悅、激動和感動中,還必須進入創造性的重塑文學譯本的過程。譯者完成文學語篇在跨語言跨文化中的傳遞,需要考慮語境轉換,克服語言文化差異的障礙。文學譯者是原作的一個讀者,又是一個忠實的研究者,更是一個新的文學語篇的再創作者。文學譯者與普通讀者有著明顯的不同,普通讀者多是情感的讀者,而譯者既是情感的讀者,也是文學譯本的理性建構者。正如呂俊教授所說:“讀者是作為譯者的前提,但如果只做一個讀者,還很不夠。他要翻譯,就不能象普通讀者一樣僅以直接感受去體驗文本世界,只要傾注感情就可以了。他讀完之后,要從文本世界走出來,與它保持一定的距離,進行審美批判……譯者先成為讀者是為了進入文本,而要成為譯者又得走出來,恢復自我,找回理性。因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社會活動,要有社會規范的制約,語言轉換要有語言規律的約束,個人審美傾向還要做適當的調整,文化態度也存在選擇的問題。”“譯文可讀之外,譯者還應為中國讀者鋪平道路,隨時注意提拉一把。”(呂俊2002)譯者不是接受的終點,而是語言中介,必須架起一個理解的橋梁,實現文學語篇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對話。只有建立起一個合格的文學譯本,才能使譯語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當的審美感受。四、外國作品的譯者不同于其母語讀者每個人都閱讀過同時代的母語作品,語境因素似乎是自然而然地起作用的。人生來即生活在母語環境中,母語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語言要素。

母語連同語境一起,已經在心中扎根留下了很深的印記,可以說滲透到人的生活和血液中了。母語的使用成為一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個人閱讀母語作品通常會有敏銳的語感,如同感受冷熱疼痛一樣。似乎不需要有什么特別的語境知識,語境因素是一生中自然的點滴積累,而不是突擊式的查閱資料所得。我們極少邊查字典邊閱讀母語作品。由于讀者與作者居于共同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只要讀者具備一定的理解力、文化水平和文學修養,理解作品就不會有什么困難和障礙,語境往往在讀者無意識下發揮作用。可是翻譯一部外國作品,譯者作為讀者,卻有著與母語讀者不同的閱讀體驗和不同的語感。語境知識的缺乏隨時都會為難譯者,需要查閱大量資料來解決這些語境知識,否則翻譯是無法進行的。譯者需要查閱字典,以弄清作品中的生詞,詞句之間的關系,并進而理解語句和段落,最后是整個語篇。譯者象小學生那樣的閱讀,象學者那樣的研究,閱讀成了一種真正的勞動和創造。李健吾先生說:“因為語言兩不相同,先就迫使翻譯工作者謙虛。只有謙虛才有可能把翻譯帶到藝術的國度,成為藝術。我們應該掌握兩方面的具體條件。一方面是原作上的。我能夠象一位小學教員把原作的字句處理得頭頭是道嗎?這是一。我能夠象一位學者那樣通過字句把應有的問題全部解決了嗎?這是二。通過這些條件,我能夠打開原作(一位偉大心靈的偉大反映)的門窗,把心送到原作每一深奧的角落。

深奧對于傲慢的譯者往往就是淺易。然而并不淺易。一個譯本好由于傳神。不是另外有神,神就在一字一句的巧妙運用上,獨特的組織方式中,因為文學作品,到了表現上,主題就春雪一樣融在一枝一葉里頭。”(羅新璋2006)譯者時時感覺在文學翻譯中必需各種語境知識,語境知識缺乏往往成為閱讀理解的阻礙。一個翻譯家要譯出一部文學作品,可以說自始至終都在為準確把握原作品的思想和情趣而孜孜不倦地學習和勞動。文學譯者閱讀外國作品,這是一種有意識的準備,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幾乎沒有譯者不查字典閱讀外國作品的,可是我們卻看到太多的母語閱讀者,輕松自如地讀懂作品,甚至是不用查字典。翻譯一部作品而讀出微言大義和獲得審美感受,與母語閱讀獲得審美感受是不同的,前者更象是學問家,更象是學生,而后者更象是欣賞者,更象是門外漢(當然母語作品研究者不是門外漢)。輕松狀態下的審美閱讀和感受,畢竟不同于勞動中的創造,它不產生作品。

四、結語

文學譯者遇到的語境問題,可能是作品涉及的現實語境和時代社會語境,作品本身的語言文字及情緒氣氛,整個語篇的銜接連貫等。譯者必須了解所譯作品涉及的民族風俗、生活方式、意識形態、思維方式、民族心理等,在經常缺乏直接感受和直接體驗情況下,也需要間接學習,這樣有意識地運用最廣闊的語境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實現對作品的深入理解與再現。眾所周知,文學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言語交際行為。本文運用對比法揭示了文學翻譯中的語境的特殊性:文學翻譯與普通的言語交際,文學翻譯與口譯,文學譯者與普通讀者,外國作品的譯者與其母語讀者。通過這樣的剖析,我們清楚地看到文學翻譯所面臨的語境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不僅有語篇內的語境,也有語篇外的語境,不僅是單一的語言環境,而且涉及語境轉換和語境差異,涉及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之間的語境適應問題。譯者的個人語境,可能會對文學翻譯具有重要影響。文學翻譯中的語境的進一步分析,應包括語篇內外的語境分析,語用環境的分析,以及譯者個人語境的分析,筆者將另撰文論述。

作者:趙小兵單位:河北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2019中文字幕无吗| 精品日韩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高清一级毛片在线人|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网址| 果冻传媒电影免费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软件| 国产人妖tscd合集|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国产色视频一区| sss欧美华人整片在线观看| 手机亚洲第一页|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日本在线观看a|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一级**毛片毛片毛片毛片在线看| 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 乌克兰大白屁股| 欧美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熟人AV一二三区| 19日本人xxxxwww| 国内外成人免费视频| baoyu116.永久免费视频| 快点使劲舒服爽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av在天堂|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男男chinese同志gay露脸飞机|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老头一天弄了校花4次| 国产一级视频免费| 足本玉蒲团在线观看| 国产偷国产偷精品高清尤物| 麻豆国产福利91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