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文化對中學生道德形成的負面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相互結合孕育出了一種新型文化形式,即網絡文化。它有著傳統文化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同時也給中學生的道德形成帶來了許多消極的、負面的影響。本文主要是結合網絡文化的信息海量化、資源全球化、系統的開放性與參與性等特征,從道德形成過程中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這五個要素,對其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行了分析。最后,從社會、學校、家庭這三個方面探討了如何應對網絡文化負面影響的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網絡文化;中學生;道德形成
1網絡文化的概念與特征
1.1網絡文化的概念:廣義的網絡文化包括一切與信息網絡技術有關的物質、制度、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即是以網絡技術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時代的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要素。
1.2網絡文化的特征
1.2.1信息海量化:網絡上的信息浩如煙海,包羅萬象,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天氣、路線查詢、航班信息,大到國內國外經濟、政治信息或多或少都可以從網絡中了解到。然而網絡上的內容又是良莠不齊的,各種不良廣告、垃圾郵件、網絡色情等嚴重污染了網絡環境,一些謠言和虛假信息也借助網絡得以快速傳播。
1.2.2系統的開放性和參與性:網絡是個虛擬的空間,具有開放性,這個空間中孕育出的文化自然也帶著開放性這個特征。它模糊了地域和空間的概念,消除了人與人之間身份的差別和等級的障礙,無論你是窮人還是富人、精英還是大眾、成人還是小孩,都可以平等的進入網絡世界,參加其中的各種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
1.2.3交流的互動性:網絡文化更強調自主選擇和交流互動。微博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不僅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心情、想法觀點,也方便與他人進行交流互動。人們互動的模式也從以前的“人———人”模式轉變成了“人———機———人”模式。
2.1模糊道德認識:在我國,中學生大部分的道德認識都是來自于思想政治課教材,而教材中有些內容與學生在生活看到的一些現象不符,有些甚至是與書本上內容截然相反的。就比如,老人摔倒該不該扶的問題。很多中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課時,僅僅機械地背誦教材上的內容以應付考試,其結果導致學生認識與行為嚴重脫離。書上的大道理人人都知曉,但做起來卻顯得力不從心。這都使得道德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這種德育培養的往往是知行不一致的人。
2.2缺失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人們發自內心地對某種道德原則和規范的真誠信仰。網絡文化混淆了道德認識、弱化了道德情感、消磨著道德意志,使得中學生的道德信念無法正常確立,以致造成道德信念的缺失,無法產生堅定的道德行為。比如,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一直信守的道德原則,是中學生從小被要求樹立的優良道德品質。但因為網絡世界太復雜,部分中學生太過單純,一味的輕信他人,就可能會受到傷害,反過來,他們有可能用相同的手段對付其他人,并把這些行為看成是正常的,混淆了對誠信的認識,弱化了對誠信的認同感,消磨著堅持誠信的意志,導致中學生誠信信念的缺失。
2.3紊亂道德行為:網絡信息傳播的數字化,導致每個人在網絡世界里都只是一串串符號,極具隱蔽性,這使中學生在網絡上極易放縱自己的行為,做一些平時不可能做的明顯不道德的甚至違法的事情,諸如網上謾罵、瀏覽不健康信息、偷窺他人隱私、剽竊他人成果等等,久而久之,有些行為養成習慣,很有可能被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導致不道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增多。比如我們可以常見別人在里痛快淋漓與網友對罵,在博客空間里毫不掩飾地發表評論,并在重點處加上幾個臟字以示觀點鮮明,尤其在跟貼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與上下樓主意見不一致而大肆以臟話對攻。
3應對網絡文化負面影響的對策
3.1社會的責任:近年來隨著網絡環境監管力度的加大,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法律和法規管理缺少威懾力,法規規定缺少預見性,法規的實施和執行細則缺乏等等。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快立法進程,強化行政監管職能。網絡游戲的開發商和運營商都必須提高自身道德素質,自覺地承擔起社會責任,以高質量、高水平的游戲來發展企業,自覺遏制低俗網絡游戲的推廣手段,只有把社會責任融入到企業運營的每一個細節當中,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健康發展。政府對于生產知識性、趣味性、益智教育游戲的開發商也應予以各方面的優惠,用經濟杠桿引導生產者的導向,以實現用健康游戲、綠色游戲占領游戲市場的目的,從根本上解決網絡游戲的內容問題。
3.2學校的責任:時代和人每天都在變化發展著,然而學校傳統的德育模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卻相對不變或變化不大,這與時代的發展、學生的變化相比,出現了嚴重的滯后性,已不適應新形勢下德育實踐的要求,這就要求提出新的德育范式,實現由舊的德育范式向新的德育范式的轉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其中的德育方法體系,提高德育效果,并使其穩固持久。他律與自律相結合,但更注重自律的培養。教師常常因自身信息素養的低下而無能為力。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就說過:“信息社會,最大的鴻溝將橫亙于兩代人之間。當孩子們霸占了全球信息資源時,需要努力學習迎頭趕上的是成年人。”這就要求了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們必須要及時更新知識,不但要了解網絡、運用網絡,而且要學會把德育和網絡技術進行有機整合,提高自身的網絡信息素養,從而引導學生善用網絡。
3.3家庭的責任:新時代的家長應對網絡具有理性的認識。一方面,家長們一定要認識到青少年上網是必然趨勢,不能妄圖切斷青少年與網絡的聯系,容易適得其反。另一方面,對于網絡文化帶來的各種影響和沖擊中,我們要加以區分,哪些是真正持久的變化,哪些只是青少年因一時的新鮮和不適而表現出來的表面的、暫時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的應對。家長要對子女的網絡行為進行積極的引導,首先一定要主動了解一些網絡知識、掌握一些網絡技能,提高自身網絡信息素養。在此基礎上,家長要堅持正確的教育原則,采取一些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健康上網。
參考文獻
[1]范樹成.當代學校德育范式轉換與走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
[2](英)齊格蒙特•鮑曼.后現代倫理學[M].張成崗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24.
[3]莫雷.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27.
作者:李婷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