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數據下的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數字化保護現狀
1.1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羌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里一個歷史非常悠久、分布廣泛而又影響深遠的成員。在古老的傳說資料中有不少關于“羌”和“姜”的記錄。”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包括語言、服飾、建筑技藝、歌曲、舞蹈、釋比文化等,其形成與羌族獨特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具有地域性、特殊性和活態性等特征。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蘊涵著羌族傳統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著形成羌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狀態,以及特有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和審美觀念等。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羌族文化的核心,是羌族文化精髓之所在。然而,受全球化及現代化沖擊、自然災害影響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減少、資源缺乏、觀念偏失等問題。
1.2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現狀
借由數字化技術手段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一直在進行,特別5.12大地震發生后,政府及研究機構、企業、羌族內部民眾均積極參與其中,在數字化保護實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地方政府關在搶救和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投入大量資金建立羌文化數據庫。同時,企業也紛紛參與其中,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市派愛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發起的《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項目》歷時6個多月建成三大影像數據庫。另一方面,羌族內部民眾特別是羌文化倡導、弘揚者們開始積極投身其中,他們除了身體力行利用平時和重要節日采用傳統方式進行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外,也在積極嘗試利用數字化手段來弘揚本民族的文化,建立羌族文化門戶網站、百度羌吧、QQ群等,并拍攝了大量原生態圖片與影像。但是這些數字化成果更多的被館藏或展示,或散存于民間,發揮的保護作用有限。
2大數據技術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術實現
2.1大數據技術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數據類型及來源
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成果,從大數據角度看,主要包括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數據,結構化數據是可以用二維表結構來表達的數據,其特點是任何一列數據不可以再細分且具有相同的數據類型,傳統意義上數據庫數據一般都屬于結構化數據。與之對應就是非結構化數據,無法用數字或統一的結構表示,如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網頁等。因此,目前政府和研究機構組織建立的羌族非物質文化數據庫基本上建立在傳統數據庫基礎上,采用二維結構來表達數據,屬于結構化數據;而由羌族文化愛好者建立博客、論壇、專題網站、百度吧等散存全文文本、圖像、聲音、視頻、動畫信息,更適宜采用非結構化數據來處理。這也是建立羌族非物質文化大數據平臺建立兩大數據類型。而政府和研究機構專題數據庫和羌文化倡導弘揚者們建立的博客、論壇、百度羌吧以及拍攝的影像等大數據是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臺建立兩大數據來源。
2.2大數據技術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技術路徑
利用數據化技術手段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取得共識,政府及研究機構、企業、個人均積極參與其中,進行大量數字化保護工作。由于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數字化保護手段存在處理數據類型方面技術局限及保護成果重復、分散,因此建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臺,可以更加有效地處理和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保護和傳承。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臺,首先應解決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分類法標準、元數據標準、傳承人元數據標準以及大數據唯一性標識符標準等標準體系建立,其次按照大數據技術解決問題基本邏輯和步驟,一般包括數據采集與預處理、數據存儲、數據處理、數據分析與挖掘以及安全與隱私保護等來建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臺。如在數據采集與預處理階段,針對數據兩大來源之一的政府和研究機構建立專題數據庫,可以采用特定系統接口進行采集,對于由羌族文化愛好者建立博客、論壇、專題網站、百度吧等散存全文文本、圖像、聲音、視頻、動畫信息可以采用網絡爬蟲或網站公開API等方式獲取數據,采集的數據一般需要進行抽取、轉換與裝載等預處理等。
3大數據技術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用
3.1大數據技術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靜態保護
3.1.1建立大數據平臺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靜態保護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大數據平臺可以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靜態保護。靜態保護是指筆錄、錄音、攝影、錄像等傳統和數字化方式,將散存在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有形形式進行搶救性挖掘、收集、整理,并積極搜集與之相關的各種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使之得以較為完整的記錄與保存,是一種基于“博物館”式的保護。大數據平臺能將傳統數字化技術保護成果進行采集,并進行預處理,利用云存儲技術可以大大突破傳統專題數據庫存儲限制,同時利用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能對存儲的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關聯分析、聚類分析、分類與回歸、文本挖掘等處理。大數據平臺建立過程,本身就是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靜態保護的過程。
3.1.2大數據平臺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靜態保護優勢(1)大數據平臺可以很好解決傳統數據化技術在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結構化數據不足,能夠整合數據、符號等結構化數據及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網頁等非結構化數據。(2)大數據平臺可以將分散數字化保護成果,利用大數據采集技術,進行集中管理,并定期更新,避免傳統數據庫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3)大數據平臺采用云存儲技術,憑借分布式文件系統、集群應用、網絡技術等功能,通過應用軟件將網絡中大量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集合起來協同作用,實現對外共同提供數據存儲以及業務訪問功能的一個系統。這樣,既保證了數據的安全,也節約了存儲空間。
3.2大數據技術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活態傳承
3.2.1大數據平臺是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重要資源庫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大數據平臺可以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活態傳承。活態傳承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基于存在的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在文化傳承場域通過個人、群體等文化主體之間的傳承,實現其在現今乃至未來不斷延續和發展,是一種基于“活化石”式的保護。因此,活態傳承除了突出傳承主體地位外,傳承資源非常重要,無論是在學校或文化傳習所,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設特別是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尤為重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數字平臺自身也是重要的傳承資源外,也是建立教育信息資源庫的重要來源。可以在大數據平臺中設置數據的收錄功能模塊,為數據提交者提供了人性化的入駐方式及審核機制,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機構、羌文化倡導、弘揚者信息錄入入口,建立大數據平臺共建機制。通過教育思想、理論指導,對大數據平臺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加工、處理,結合相應教學模式,可以非常便捷地向教育信息資源轉化。
3.2.2大數據平臺可以實現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個性化活態傳承利用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體訪問、瀏覽大數據平臺上路徑、日志等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技術處理,獲得有用的傳承主體用戶信息,包括其需求、愛好、興趣、習慣等,進而了解傳承主體比較關注的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內容及其形式,這樣針對該傳承主體學習,可以將其關注的內容、形式進行精準推送,激發傳承主體學習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興趣,實現個性化學習,最終實現個性化的活態傳承。
4結語
大數據技術的核心是從數據中獲取價值,作為當前一種大數據系列技術組合應用,在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通過建立大數據平臺,將散存各地專題數據庫以及互聯網上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合處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其精準分析、可視化呈現等,使之能在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靜態保護和活態傳承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羌族簡史編寫組.羌族簡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2]劉智慧,張泉靈.大數據技術研究綜述[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14,48(06):957-972.
[3]楊群.大數據環境中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7(05):104-108.
[4]周建香.大數據背景下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4):105-110.
[5]葉鵬,趙躍,趙敏芝.基于大數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漢繡保護研究[J].焦作大學學報,2018,32(01):117-121.
[6]朱潔.大數據架構詳解:從數據獲取到深度學習[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7]盧朝霞,姚勇,尹新.健康醫療大數據理論與實踐[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
作者:徐用高 單位:長江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