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民主體地位的哲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為人民服務價值觀的本質體現
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表者,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也是和其他政黨相區別的顯著標志之一。正如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價值理念,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作為自己的重大任務,把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度價值自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在正確分析我國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基礎上,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制定了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方針。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重視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建立了中華蘇維埃中央政權,著力解決廣大民眾的民生問題,有力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各項權利。在抗日戰爭時期,倡導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重大勝利,捍衛了民族利益。
在解放戰爭時期,初步探索并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保了人民群眾各項民主權利的實現。新中國建立后,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進行了土地革命,使人民群眾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實現了經濟解放;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制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確保了人民群眾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實現了政治解放;同時制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成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總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黨依靠、團結、組織、領導群眾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后中國內憂外患、極貧極弱的悲慘命運,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開創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篇章,這些重大成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價值觀的生動體現。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著力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這是改革開放取得勝利的一條最重要經驗,其具體內容可以表述為改革開放依靠人民、改革開放為了人民、改革開放成果歸人民共享。鄧小平認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都是農民自己的創造,發明權是屬于農民的。如果不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怎么會有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好局面?當然,國有企業的改革、所有制結構的改革、分配制度等改革的順利進行都是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結果。所以,鄧小平多次指出:“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鄧小平反復強調“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中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第一條就是要同人民一起商量著辦事”。鄧小平也鄭重指出:“只要我們相信群眾,走群眾路線,把情況和問題向群眾講明白,任何問題都可以解決,任何障礙都可以排除。”正如在高度評價鄧小平時指出鄧小平同志尊重群眾,熱愛人民,總是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這些理論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價值觀就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價值觀,就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當前,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了關鍵期和各種矛盾的凸顯期,為了妥善解決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順利度過改革開放的關鍵期,必須繼續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進一步調動人民的積極性。為此,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目前,我們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共產黨是其提出者、倡導者、踐行者。現在的問題是有沒有必要提出中國共產黨人核心價值觀?如果有這個必要,中國共產黨人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是什么關系?這個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因為它涉及到中國共產黨價值觀的發展,也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況且中國共產黨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是群眾路線教育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根據社會主義性質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參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依據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需要,可以把中國共產黨核心價值觀概括為以人為本、實事求是、共同富裕、民主法治。這種核心價值觀源于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的建設實踐,在指導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建設中具有統攝功能。因此,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中應該大力加強中國共產黨核心價值觀教育,這是堅持和發展為人民服務價值觀的時代要求,也是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
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規律的根本要求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實踐的基礎上揭示了認識過程中的規律,比如認識過程中的兩次飛躍和認識活動的總規律,認識活動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不斷轉化的過程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理等等,這些基本原理構成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根本路線,必須貫穿于黨的全部工作之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關鍵是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人民的實踐主體地位。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這里所說的實踐主要指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都是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在這些創造性的全新事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實踐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的創造性作用,這是我們能夠形成科學理論并指導我們的事業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更加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作用,努力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使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出來,所以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形成了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和理論體系。正如鄧小平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許多好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的,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實際上,我國的改革開放從整體上講都是人民的偉大創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主要的創新主體是人民群眾。今后,還要繼續堅持人民的實踐主體地位,從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中出發,通過總結人民群眾豐富生動的實踐經驗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并在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中得到檢驗和發展,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更大勝利。
(2)堅持人民的權益主體地位。作為國家的真正主人,人民群眾是各項權益的主體。人民群眾不僅是各項權益的創建主體,而且也應該成為各項權益的享有主體。尊重人民的權益主體地位,這是進一步認識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基本要求,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現在改革開放進入了關鍵期和各種矛盾凸顯期,堅持人民群眾權益主體地位對于深化改革開放至關重要。在經濟建設中,要把發展經濟和全方位改善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結合起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人民群眾共同富裕;在政治建設中,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把頂層設計和提高人民群眾更有效政治參與的熱情和能力結合起來,通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實現人民群眾的各項政治權益;在文化建設中,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文化訴求結合起來,使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在社會建設中,促進民生問題解決的制度化、規范化和法治化,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同時要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把國家意志和公民意志結合起來,從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生態文明制度的構建和生態文明行為的養成等方面下功夫,確保人民群眾的生態權益的實現。總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根本上來講有賴于人民主體地位的充分實現。
(3)堅持人民的評價主體地位。人民群眾不僅是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主體,也是真理評價和價值評價的主體。列寧指出:“一個國家的力量在于群眾的覺悟,只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并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群眾意見是最好的尺子,最能評判我們工作的成敗得失。一項政策成熟與否,一項改革成功與否,一項工作成效如何,最終要由群眾來評判。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生產力標準和人民群眾標準是統一的,因為代表社會前進方向的生產力必然代表人民群眾高度的根本利益,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必然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人民群眾的評價主體地位,包含著提高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生產力標準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文化標準,同時也包含著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標準,是真理標準和價值標準的有機統一。只有始終堅持人民的評價主體地位,我們黨的各項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要求
當前,我們面臨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從實踐論看,中國夢的主體是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歷史征程中,我們必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進一步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改革開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將其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各個方面,激發人民群眾的改革熱情,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項權益,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才能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通過利益關懷落實人民的主體地位。利益是人們行為的原動力。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空談人民的主體地位是沒用的,必須給人民群眾看得見的物質利益,這是體現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之舉。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強調指出:“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廣大人民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建設也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發展的,不講物質利益,只講奉獻精神,不符合唯物論原則。今天,我們面臨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奮斗目標,要更加注重利益關懷,努力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為此,要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著力解決兩極分化加大的問題,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擴大人民的民主權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人民的各項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要使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使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各項文化需求得到滿足,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要加大以“五有”為內容的社會建設力度,使人民群眾能夠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要把生態文明上升為國家意志,并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的需要。總之,只有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才能為人民主體地位落實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2)通過體制創新落實人民的主體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構成的制度體系,它是實現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保障。我國的各項制度是具有優勢的,現在的問題是通過體制創新使其優勢進一步發揮出來。在經濟體制創新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發揮“國家、企業、地方和勞動者”四個方面主體性的體制,其中的關鍵是處理政府和市場的職能關系,政府必須從自己不具有優勢的微觀領域退出,為企業和社會創設良好的經營發展環境,為社會各界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生態環境,確保市場、企業、社會和個人主體地位的實現。在政治體制創新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民當家地位實現的政治體制,其中的難點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搞好頂層設計,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使依法治國方略落實到我國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公務員要依法辦事,實現個體民主權利,夯實我國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在文化體制創新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體制,其中的重點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各種社會思潮的體制,確保我國文化安全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不動搖。在社會體制創新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制,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就是確定黨、國家、社會、個人之間的權力和權利邊界,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把解決民生問題納入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的軌道。在生態體制創新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體制,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就是把生態文明貫通于其它體制創新中,用生態文明的新理念和新方式來設計其它各種體制,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順利實現生態文明轉向。總之,只有高度重視體制創新,才能為人民群眾主體地位落實提供根本保障。
(3)通過制定和執行政策落實人民的主體地位。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我們黨制定和執行了一系列的正確政策和策略,確保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大勝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當前,我國社會進入了改革開放的關鍵期和各種矛盾的凸顯期,面臨著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特殊任務,社會轉型任務之艱巨、時間之緊迫、壓力之巨大、矛盾之復雜,在世界歷史中是罕見的。在深化改革開放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必將暴露在我們面前,比如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協調性和不可持續性問題、貪污腐敗問題、信仰缺失問題、社會公正問題、生態惡化問題等等。對人民反映強烈的社會問題,我們如果不及時制定有效的政策加以解決,勢必會挫傷人民的積極性,影響人民主體地位的發揮。因此,我們要提高制定政策科學化水平,加大執行政策的力度,降低執行政策的成本。在每一項政策出臺時,都要充分考慮人民的實際接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把政策的局部效益和整體效益、個體效益和群體效益、眼前效益和長遠效益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政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和可行性。具體來講,要把民主和法制貫穿于政策制定中。在全社會形成一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個人意志又有大家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一種政治局面,營造良好的政策氛圍,使參與政策制定各方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出來,使制定的政策才能更好體現人民意志。同時,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使人民主體地位有切實的法制保障。總之,只有通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才能為落實人民主體地位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法制環境,有效匯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能量,推進中國夢實現的步伐。
作者:蘇星鴻鄧倩單位: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