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教導中文化意識的浸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識別外國具有文化特征的形象和標志,通過識別具有文化特征的形象和標志,了解不同的文化內容
1、某一些最能代表某城市或地方的標志,如:英國倫敦的塔橋,中國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法國的艾菲爾鐵塔,悉尼歌劇院等等,通過標志去了解、識別其文化。
2、英語歌曲,歌曲能反映一個民族的心聲,表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風格,使英語學習者了解到西方政治、社會、文化風格,如:布魯斯音樂表現了十七至十九世紀黑人奴隸勞動的號子,而Takemehome,CountryRoad等則表現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關注貧窮、家人、收獲、戀愛的鄉村風情。
3、看一些介紹外國風情、人物等的圖片,獲得視覺感受,加強記憶。如“NoDisturbing(請勿打擾)”,“NoParking(禁止停車)”,“NOSmoking(禁止吸咽)”,讓學生明白這些靈活的表達形式,滲透著社會文化和約定俗成的語言現象。
深入了解外國文化行為及交際模式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各自行為方式的意識及敏感性,并進一步了解那些行為的含義,從而進行有效的交際。如:禮貌的程度,飲食習慣,問候,親吻,握手和手勢,會議的座位布置,介紹的方式,站、坐的方式等。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交際模式,除了必須遵循正常的交際模式外,在用非語言的方式來進行交際的活動中,稍有不慎,就會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誤會及不悅。因此,應重視與文化有密切關系的“身勢語言”。
了解生活常識模式,每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生活習慣,而中國和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這一方面的差異非常顯著
1、了解英美人士的時間概念,什么時候應該早到,什么時候應該準時,而什么時候應該晚到一會兒。
2、男女間約會的習俗,東西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了解兩者的異同之處,增進這方面的了解也非常有必要。
3、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比較本國和西方國家購物習慣的異同,增進學生對英美人購物方面的知識。
4、接聽電話。西方往往是接聽者先說話,而中國則是呼叫者先說。
探討西方的價值觀及對事物的看法
西塔拉姆曾研究過不同文化的價值體系。東方文化在感激、謙遜、因果報應、集體責任、尊重長者、好客、土地神圣感、和平這八項上名列第一,這八項也正是西方文化的弱項,而西方文化在個性、金錢、救世主,標新立異、進取精神、尊重青年、效率、坦率、守時這幾項上名列第一。文化價值觀的不同必然構成理解的障礙。里卡多•加西亞(RicardoGarcia)曾把文化比作冰山,浮于面上被看到的僅僅是冰山一角,而大部分是沉于水下的。而隱藏于文化表面下的東西價值觀有著很大差別,福、祿、壽、喜、財是中國傳統美好生活的象征。老人長壽、子女孝順,兒孫歡聚一堂,仍是中國人愛看的喜慶場面。中國人還有愛聽吉言的心理,如廣告詞“福氣多多,滿意多多”(福滿多方便面)。而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強調個性與獨立,注意個性展示。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國人表現得十分矜持,強調自我的獨立性和自由,感情不太外露,也很少激動;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他們不主動過問,不關心別人的私事,不愿別人來過問和關心自己的私事。
進一步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地理概況
每個國家因自己的歷史發展都有著自己的歷史背景、地理、人口等,從平常我們所接觸到的西方文化所了解到,西方文化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多元化文化國家,掌握相關的歷史、地理知識也不必可少。
在教學中緊扣教學內容展開西方文化滲透教學
我們所接觸的英語各種教學內容無論課本中的Reading、Pro-ject,還是平時試卷中的聽力、單選、閱讀、完形填空等無不隱藏著文化底蘊。如牛津高中英語Module9中擁有大量的這樣內容U-nit1Canada———landofthemapletree介紹了加拿大的地理、文化、人文等,此單元中的project:IsAustraliareallyasportingnation?而又側重介紹了Australia的體育文化,其它的文章如:TheAcropolisnow,TheImperialTombs;Nationalflags,coloursandcultures等都分別以某一物如雅典衛城、帝王之墓、國旗等為載體,揭開了掩蓋其在之下的人文、地理等深沉的東西。
在平時的試卷中,富含文化的信息的內容也很多,很多閱讀理解中引用原著等,如:《PrideandPrejudice》《Tess》等,所有這些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滲透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一個逐步積累西方文化底蘊的過程。以上我們提到的是在英語教學中如何進行西方的文化意識滲透。但本人認為英語教學中除了進行西方文化的滲透外,也要學會用英語表達我國的事物及概念,從而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創造力。讓我們的學生能用英語清晰的表達中國文化。
我們的日常外語教材對西方文化介紹的比例比較大,而對我們中國文化的介紹就稍稍少一些,從而使西方的文化的學習成為主要方面。我們在向學生傳授西方文化時,是讓他們了解西方文化,我們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也希望對方了解我們的文化。而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發現學生不會用英語熟練清晰地表達中國文化的場景。也經常會看到對中國文化的錯誤翻譯,這樣,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不到任何作用,那我們的文化交流又從何談起?我們的孩子們也習慣了過洋節,甚至能隨口的冒出洋詞,卻忽略了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優秀文化,這難道不是文化交流中的一種失衡?
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表達能力
(一)充分利用英語教材中關于中國文化的內容,讓學生從另一角度來看待、研究中國的文化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比如,上文我們所提及的牛津高中英語Module9中關于文化方面的內容就特別多。課文TheImperialTombs就給我們傳輸了中國的文化。給我們講述了中國古代的帝王之墓,特別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非常著名的陵墓:十三陵。它的位置、它的構建、它的那肅穆的蒼柏等。無不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中國文化。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注意反映中國文化的詞匯、表達法及背景。盡可能“熟練地掌握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以便全面、有效地介紹中國,讓外國人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國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實際教學中增加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并讓學生掌握英文表達方式外語教材和雜志中隨處可見介紹西方文化的書籍,與此相比較,介紹我國傳統文化的書籍和雜志就太少了。比如,我們在介紹西方的節日時,可增加一些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內容: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其實,這些節日的悠久歷史以及它的廣為流傳并不亞于那些西方節日。只不過我們沒有充分地利用這些文化,并把它們的英語表達法熟練運用而去傳播。所以,適時增加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并讓學生們掌握表達法非常有必要。
(三)和學生一起整理歸納有關中國文化的外語材料,規范統一有關中國文化的詞語、日常用語、特有的事情的表達法等日常的外語教材中有關中國的文化材料相對而言比較少,也比較散亂。我們老師就必須提醒學生及時把知識歸類、整理。也就是把相關的內容形成知識板塊,便于一些內容的規范表達。以免使用時錯誤百出,讓人誤解。同時,老師也做一個有心人,和學生共同成長。使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有據可依,便于操作。
(四)我們的教學人員應盡快地把日常的中國文化背景方面的材料,用英語編寫提煉成冊,方便使用關于中國文化的的英文書籍和雜志及英文的電視節目、影視作品等都比較少。因為關于中國文化的傳播的媒介無法去進行英文方面的處理。中國文化的詞語、日常用語、特有的事情的表達法并沒有能進行規范。所以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編寫一本關于中國文化的英文詞典,便于學習者查閱和使用,也便于英文版中國文化方面的雜志、影視作品的制作,并規范關于中國文化的日常表達法。
老師在教學中西方文化意識的滲透,為學生打開了世界之窗,這樣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枯燥、單調無味的,這樣他們的學習風氣會良好些,英語素質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更加濃厚,英語成績會上一個臺階。而我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培養了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有助于學生在交際中自如準確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傳播自己國家的文化,兩者的結合,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世界,有利于他們將來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學會理解他人,互相尊重、尋求合作與發展。
作者:丁小芳單位:如皋市搬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