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服飾演變下的社會與文化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們的服飾從人類誕生伊始,就一直隨著人們的文化、風俗變化而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當研究社會風俗文化時,服飾演變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時代變化的脈絡。從這個層面來說,通過研究人類服飾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從中領會社會與文化的發展歷程。李楠著作的《服飾文化論》一書將服飾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進行研究,將服飾與社會文化相聯系。《服飾文化論》一書立論明確、論述充分、脈絡清晰、以小見大,通過分析服飾的特點、變化,研究了中西方文化差異和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等。
該書共分為六個板塊。在開篇中,作者將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轉化為中西方服裝方面的對比,將一個宏觀的、難以把握的命題轉化為一個能夠為研究者感知的、相對容易把握的命題。先對比中西方服飾的差異,進而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種對比方式使讀者在一開始就著眼于服飾這一相對小的課題。服飾,作為一種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人人都可以感知的內容,對于每個研究者都是不陌生的,這樣能幫助讀者在一開始就明確該書的研究方向,以小見大,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在此基礎上,作者將全書分為六個部分,分別介紹了服裝與變革、服裝與社會、服裝與電影、服裝與潮流、服裝與傳播、服裝與教育六方面內容。由于前言部分的鋪墊,作者在論述后面的六個方面時都采用了以小見大的方式。通過服飾的對比,體現了不同時代的變化、不同社會的特征等。無論是哪個層面的探討,作者都盡己所能,著眼于讀者所能接觸到的最平凡樸實的社會現象,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進行概括分析,力求呈現一個完整的富有研究價值的知識體系。第一章主要講述服飾與變革,作者將男裝與女裝分開,分別講述男裝與女裝的發展變化歷史。這樣的講述在尊重了男女服飾差異性特點的同時,也能很好地展開論述。在本章結束,作者還對服飾的“現代化”加之重評,在敘述的同時融入了自己的觀點,更具有研究價值。第二章,作者將服飾與社會相聯系,從織物開始,探究服飾發展與社會的關系。本章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筆墨對民族傳統服飾進行描述,并在本章末尾將研究著眼點上升至民間藝術與現代化的高度。
第三章的講述重點是電影藝術。作者將服裝與電影進行結合,主要研究影視人物的服飾問題等,并對“時裝”進入到影視藝術中的意義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這一部分中,作者的研究重點向藝術轉移。第四章,作者承接上文中對于服飾在電影藝術中的應用論述,鋪灑大量筆墨用于論述服飾與藝術的關系。這一章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作者的著眼點已經不再局限于服裝與文化、社會發展的關系,作者將政治領域也納入研究范疇,通過研究服飾理論,展示時尚與政治的博弈。與前文不同的是,作者在第四節中,專門使用一個小節的篇幅對旗袍進行講解。旗袍作為中華民國時期一種具有時代特色的傳統服飾,不僅代表一種文化,還是一種政治的象征、身份的象征,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第五章是該書非常重要的一個章節,在該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該章主要講述服裝與傳媒的關系,在本章中,作者的研究面進一步擴大,將大眾傳播與傳媒理論也納入研究范圍,通過研究服飾流行與傳播媒介的關系,引出服飾流行理論,進而論述了我國新媒體產業對于服裝產業的影響,將服飾設計理論與傳播學掛鉤,引出更高層次的聯系。進而,在最后一個章節的論述中,作者將服飾與傳播學的關系進一步深化,將服飾與教育聯系在一起,思考現代教育與服飾理論的結合方式,并論述了慕課對于服飾教育的啟示。
這一章的論述,真正將服飾與教育學聯系在一起,使得該書不僅具有較強的研究價值,也可以被作為教科書供高等院校服裝設計專業研究學習。研究該書的論述思路,我們可以從中領會社會與文化的發展。在該書的前言部分,作者通過對比的方式,闡述了中國傳統服飾的特點:以儒家傳統美學為基礎,穩定、不露曲線、款式和諧。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的特點在于重視內涵輕外在,喜四平八穩,喜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提倡禮制,尊重長輩等。而在后面的論述中,作者通過服飾的變化特點,為我們揭示了中國近現代社會與文化的發展變化。服飾的變化同飲食文化等變化一樣,都是社會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該書選材的角度平凡又新穎,既能夠被大多數讀者所接受,又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
作者:李楠 單位:山東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