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茶產業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的協同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茶文化旅游是當前茶產業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的成果,既符合人們對于高品質文化休閑游的需求,又可以促進以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民族文化的弘揚與發展。本文分析了茶產業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的現狀,指出兩者融合的機遇與挑戰,探討了兩者合力開發的創新模式,并從政府、社會和企業個體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保障機制,以期促進茶文化相關產業的良心循環發展,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再度振興。
茶是源自中國的綠色飲品,也是世界各國人民所鐘愛的一款生活必需品,據統計,目前全球茶葉消費群體總數超過四十億,遍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茶產業的發展方興未艾。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茶葉生產與消費大國,十六世紀茶葉隨來華商人及傳教士進入西方,促生了茶葉貿易的雛形。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與國際市場無縫接軌以后,在民族文化及民族商品“走出去”的策略方針的指導下,我國茶產業實現了進一步壯大,各類茶企如雨后春筍一般爭相涌現在華夏大地之上,相關制造工藝、法律法規、包裝方式等漸趨成熟,實現了一體化與多樣性并存的產業發展模式。圍繞茶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比如茶葉種植、茶葉生產、茶葉加工、茶葉包裝等,逐步衍生出了茶園觀光、茶文化旅游、茶文化創意產品等多種附加產業,與茶產業之間密切互動、相輔相成,呈現出協調聯動的發展態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多,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應運而生。茶文化旅游植根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內容上既包括自然風光游覽,又涵蓋精神文化學習,恰恰迎合了現代都市人群親近大自然、了解華夏文明的需要,符合人們對綠色生態旅游形式的追求,亦能促進人們對生活品質提升的實現,已經成為大眾旅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國旅游產業和茶產業的重要構成板塊。
1茶產業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的現狀
我國茶葉種植區域廣泛,共有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南茶區、江北茶區四大茶區,每個地區都有其茶葉品種及茶園風光的特殊性,比如,江南茶區多種植名優綠茶,華南茶區多生產烏龍茶和花茶,西南茶區則多產普洱茶等,同時各地的茶文化特別是茶風、茶俗等也各有千秋。因此,我國茶產業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在各地的融合過程中,都會體現出其特殊性與獨到性,但總體來說,兩者的協同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幾種合作模式。
1.1生態觀光游
我國各大茶葉產區茶園廣闊、空氣怡人、風光秀麗,特別適合發展觀光旅游業。加之這類項目開發周期短、收益回報快、現有資源豐富,已經成為當前茶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的普遍模式。比如,杭州西湖地區盛產位列中國茗茶之首的龍井茶,在西湖的映襯下,丘陵山坡上的茶園顯得異常靈動,多個景點的串聯對游客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因此,杭州市政府提出了“茶為國飲,杭為茶都”的戰略目標,對茶園的開發、規模、形態等進行了統一管理,先后成立了一系列不同主題的茶葉觀光園和茶葉博物館,不僅帶動了當地旅游和經濟的發展,也使龍井茶文化走上了規范化、系統化發展的道路。
1.2茶俗風情游
我國地域廣闊,茶文化在各地發展的歷程中與當地民族風俗緊密交織,逐步形成了富于當地特色的文化形式,例如,土家族有描茶,大理白族則有三道茶、響雷茶,西南茶區還有各種各樣的采茶歌、采茶舞等,這些豐富多樣的飲茶形式既是對當地深刻文化底蘊的精粹,也是對當地民族特色的寫照。基于上述茶文化特色,在各地開展通過茶俗風情游,讓游客切身體驗到不同地區的文化生活,感知不同民族對于審美與價值的態度。
1.3茶文化學習游
我國茶文化擁有上千年的歷史,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歷史、詩詞、藝術等多個層面,對于增加人們的學識、開拓人們的視野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而很多產茶區結合自身的文化底蘊優勢,開展以茶文化博覽會、茶文化研討會、茶道鑒賞會、茶葉品鑒會、茶事活動等為主的學習活動,并帶動了相關書籍、視頻、音樂等文化紀念品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旅游文化創業產業的發展。然而,我國茶產業在與旅游業融合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如文化品位欠缺、資源開發不足、扶持力度不夠等問題。我國很多茶文化旅游項目在形式與內容上相互效仿、千篇一律,無外乎是茶園游覽、茶俗體驗和茶道欣賞三個板塊的自由組合,缺乏實際有效的互動內容與精神升華,無法給人帶來眼前一亮的感覺,與人們內心所期望的文化休閑游相去甚遠。游客每到一處景點,就被要求換上破舊的服裝走個上山采茶的過場,而后聚集在一個大房間中飲幾杯茶。這種方式會讓游客誤以為茶文化就只是采茶和飲茶那么簡單,失去學習茶文化、從事茶旅游的興趣。同時,我國茶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既有茶園、茶具等物質層面的文化,又有茶道、茶藝等精神層面的文化。然而,當前的旅游開發絕大多數都是圍繞茶園、茶博館等物質內容建立與發展起來的,很少真正涉及到其精神領域,人們在游覽過程中很難直接體會到我國茶人飲茶時所具備的那種精氣神,不利于茶文化旅游的縱深發展,也不利于我國茶文化的弘揚光大。此外,茶文化旅游尚未得到充分的資金與政策扶持,純粹的茶文化旅游開發周期較長,資金回流較慢,很多旅行社以高利潤為出發點,不愿往相關線路上投入資金進行充分開發,僅僅依托對現有資源的利用和改造,難以產出高質量的線路成果。我國政府相關部門也很少對這類活動進行開發指導,開發活動顯得無章程、無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茶文化旅游的長遠發展。
2茶產業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在我國實現茶產業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的協同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就機遇而言,我國擁有良好的國內外環境,國際上對于綠色環保的呼聲越來越高,對健康飲品茶葉以及生態旅游都有日益增長的需求。近幾年,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戰略,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產業,萬里茶道重新復興,茶道申遺首次上升到國家層面,茶葉相關產業的發展得到了社會與政府的高度關注和扶持。我國是茶葉的發源地,也是世界茶葉生產、出口與消費大國,茶文化也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浮沉,在資源上擁有無可比擬的發展優勢。另外,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飛速提升,人們的消費觀念和價值理念都有了重大轉變,健康飲食、綠色生活、文化積淀與境界提升成為了人們的普遍追求,集休閑與學習于一身的茶文化旅游備受人們青睞。就挑戰而言,我國尚未形成茶產業、茶文化與茶旅游“三位一體”的集群產業鏈,目前的發展仍然給人一種生拼硬湊的感覺,沒有形成一個整體,構建起良性循環的模式。茶文化旅游資源盡管豐富多彩,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卻千篇一律、流于表層、內涵不足、缺乏特色,難以喚起游客的興趣與熱情。同時,高素質、高素養的茶文化導游人才匱乏,很多旅游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對茶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知識面較為狹窄,業務水平普遍較低,導致服務質量低下、線路規劃不清、市場秩序混亂、變相消費與強制消費層出不窮等問題,嚴重地影響了茶文化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3茶產業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的科學模式
基于上述探討,我國茶產業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應當立足于我國豐富多樣的茶文化資源、密切圍繞博大精神的茶文化內涵、緊緊依托各個地區的習俗特色,構建起一系列科學合理的協同發展模式,實現茶產業與旅游產業的共贏發展。
3.1可以考慮打造以生態茶園為依托的茶文化主題公園
把茶文化研究、茶產業、茶文化旅游、觀光休閑體驗游等集為一體,充分借鑒各地的地理優勢和人文特點,打造各地所獨有的茶文化主題公園。在主題公園中,則要注重對集群產業鏈的培育,分別打造茶葉品鑒中心、茗茶交易中心、茶文化主題酒店、茶園休閑體驗、茶事茶俗盛會、茶文化創意園區等多個板塊,還可以根據當地的飲茶習俗來設計不同風格的表演晚會,茶園則要重視品牌形象的影響力,著重打造自有品牌,樹立良好的文化形象,制定切實可行的旅游路線圖,聘請和培養專業的茶文化旅游服務團隊,綜合提升公園服務的整體素質。
3.2可以考慮構建集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于一體的茶文化莊園
這種莊園的模式借鑒了西方酒莊的經營理念,規模較小,容量有限,客流量大大減少,帶給人們一種私密與開放并存的體驗,同時這些莊園管理完善、產品精細,可以把當地茶文化與旅游文化產業的融合做到極致,當然價格上也往往要比茶文化公園高出不少,這種模式非常適合熱衷于高品質休閑游的游客,也更易于為西方游客所接受,有助于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
3.3可以考慮打造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相融合的休閑體驗模式
眾所周知,茶文化是汲取了儒家、道家與佛家文化的精華而最終發展成形的,其中蘊含著關于尚儉、尚德、尚禮的思想,是中華民族氣節與品格的象征。現代都市人群每天都生活在高壓環境之下,幾乎沒有時間與心靈對話、與自然對話,漸漸地便忘卻了自己的本心。這種文化休閑體驗模式的開啟,可以為人們找到一個心靈休憩的港灣,以茶養生,以茶運氣,以茶悟道,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諦,這不僅可以幫助人們獲得心靈的凈化和境界的提升,還能夠促進茶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延續,可謂一舉多得。
4茶產業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的保障機制
茶產業與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的協同發展需要有效的保障機制來維持,其中既要有政府的指導和扶持,也要有社會多方的積極參與,當然還離不開茶企及各種旅游機構的共同努力。就政府而言,相關部門應當強化自身職能,為茶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充分的政策與制度保障。茶文化旅游產業是一種綜合型的新興朝陽產業,涉及層面廣,輻射能力強,可以極大地推進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政府部門應當對該產業予以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在經濟和政策上提供幫助,比如制定特殊的稅收優惠政策,提供政府專項扶持基金,不斷改善融資和創業環境,牽頭制定具體發展項目,為茶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要特別意識到茶文化旅游產業是一種投入高、周期長、見效慢、收益慢的項目,很多旅游機構并不愿意在這方面投入太多,所以,政府可以考慮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對率先開拓該領域的旅游機構和文化創意機構給予獎勵,在開發和規劃上給予指導和幫扶,并由政府出面加大宣傳和營銷力度,幫助打造各地茶文化的自主品牌,并通過電視、廣播、報刊、戶外廣告等方式,讓人們對這種旅游方式和相關旅游景點有所認知,提起人們前來觀賞的興趣。就社會而言,茶文化旅游產業的完善與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持。
茶文化是一種社會型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茶文化旅游產業的開展可以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發展,促進人們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的綜合提升,豐富人們的內在世界,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淡然前行。所以,社會各界應當給予鼎力支持,不僅要在宣傳策劃上提供建議和反饋,在園區開發和路線制定上提供指導和幫助,還應當在融資領域提供扶持。據中國人民銀行保守統計,2014年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總額接近五十萬億元人民幣,可見民間資本永遠是產業發展不容忽視的巨大資金來源。社會相關組織和機構應當在商業經營與金融運作上提供幫助,完善融資渠道,借助社會資本,合作利用財產,減輕政府和企業的資金負擔。此外,社會相關人士還可以在生產技術、資源開發、生態保護、人才培養、服務建設等方面給予指導,把茶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推入綠色、持續的軌道。
就企業個體而言,應當積極開拓文化旅游市場,通過市場調研等方式,利用自身優勢,找準人們的興趣傾向和心理預期,制定出高品質的茶文化旅游線路,打造出特色鮮明的茶文化品牌與文化創意紀念品,形成產業鏈集群,促進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全面實現。除了擁有良好的產品以外,相關茶文化組織與旅游機構還應當注重宣傳與推廣的作用,各旅游單位之間可以開展緊密合作,實現路線之間的無縫對接,還可以舉行品牌會及園區開幕式等活動,通過電臺、電視、報刊等路徑把產品投向市場,借助名人效應快速提高品牌和園區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應當高度重視商品的文化價值與文化的商業屬性,努力實現茶產業、茶文化與茶旅游“三位一體”產業鏈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梅英,龐杰.中國茶文化[J].茶葉科學技術,2003(4):39-40.
[2]詹羅九.中國茶業經濟的轉型[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3]季少軍.茶文化旅游開發研究[D].山東大學,2006.
[4]沈國斐.杭州茶文化旅游開發探索[J].北方經濟,2005(10X):14-16.
作者:劉巍 單位:河北旅游職業學院酒店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