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明下的建筑設計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生態文明視角下關注建筑設計,即在新的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下運用先進的設計技術和功能,使建筑與環境資源等達到和諧統一,并滿足人民生活健康需求。文章從生態建筑設計類型、技術等角度展開分析,望為相關設計者提供思路與參考。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筑;設計
1生態建筑設計理念應用的意義
建筑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足點都應當是為滿足人民生活基本要求和安全健康為主的,因此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以及我國和國際社會普遍將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劃歸重點的時代條件來看,建筑設計中納入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環境價值觀念已經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建筑產品作為人類活動居住的主要場所,其對資源的利用率占據著人類社會活動中的絕大部分,在面臨著環境破壞、土地惡化、能源短缺等問題下,人們逐漸意識到緩解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間矛盾的必要性,包括緩解建筑及其附屬產品與自然環境間矛盾的必要性。因此在建筑設計領域中,建筑師們對降低自然生態系統破壞、強化建筑產品與自然環境間的協調發展,已成為時下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
2生態文明視角下建筑設計的主要類型
2.1節能型建筑通常意義
上講,節能型建筑在設計過程中所需考慮的問題和出發點是通過力求降低建筑在施工生產期間所利用的產能,或通過一定程度的建筑材料循環利用和資源再生等,實現建筑在建設和使用階段的能耗最低化。同時伴隨以建筑使用階段所運用的太陽能技術、沼氣池、風能新型能源技術,將建筑整體價值體現在節能、清潔、環境友好上,給人類活動創設更加適宜的環境基礎。
2.2原生型建筑這種類型建筑旨在還原或復蘇
傳統建筑視角下的一些建筑要素,運用一些較環境破壞影響更小的建筑材料,并賦予其新的意義。在城市化進程和建筑發展迅速的今天,用現代的觀念和科技理論輔佐以舊的歷史傳統和地方風格,以建筑來還原當地特色,并以此為基礎發展更高效的自然能源利用與供給,實現建筑與原生系統的和諧統一。
2.3高技術建筑
高技術建筑所指的“技術”有許多種,從建筑材料角度來看,高技術建筑所利用的建筑材料可以是輕質的、環境友好的建筑材料,也包含各類低污染、少浪費的現代建筑實材;從建設方法角度來看,高技術建筑所采用的施工手段與技術可以是通過建筑信息模型或建筑控制圍欄等技術實現的系統性修建,降低建設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所產生的污染和環境破壞;而從使用角度來看,主要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物聯網、ArcGIS等,實現固定建筑的生態反饋和調整,實現有效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給建筑加上一層生態皮膚,增強建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降低對電、水、天然氣等資源的利用,實現節能和保護環境的功能。
3生態文明視角下建筑設計理念的把握
建筑設計中要想將建筑融入大的生態循環圈,首先要從整體的角度考慮能源和資源流動,將建筑設計、建造、使用過程中的消耗、生產納入整個生態系統來考慮,從而改變資源與能源單向流動的方式,趨向良性循環的模式,使人、環境、建筑三者之間實現有機的平衡統一。
3.1追求設計過程中的人性化理念
建筑設計環節中,要想使建筑結構整體納入生態與環境保護的功能和意義,首先要從“人”的角度入手,單純地追求某種功能或一味降低建筑能耗,使建筑產品成為一項華而不實的擺設而對人類居住活動無所建樹,很顯然反而是一種對資源的浪費。因此,建筑設計中首先要以人為本,將人類對建筑的基本訴求作為切入點,在為人類活動服務的前提下,結合建筑的具體功能、經濟效益、環境及文化特征等為基礎,綜合分析考慮各種有助于維系生態與人類活動之間平衡的各類方法進行建筑設計,使建筑長期有效的發揮功能,實現資源的最大程度利用。
3.2增強設計過程中的生態化效果
在生態建筑設計方法中,要充分尊重自然環境,多進行實際氣候、溫度、水文等自然條件的調研,綜合考慮建筑場地的地形地貌,順應自然風向和布局等。強化對一系列能夠與建筑物實現有機結合的資源的再生及利用,增強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交互和促進利用等。具體來說,可以在建筑設計階段盡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程度和自然采光系數,建立其有效的高品質自然采光系統,并以此為基礎鼓勵發展建筑太陽能能源利用,實現自然光能的充分利用,降低建筑內部采光所需能耗,如窗戶集熱板系統、空氣集熱板系統等;創設足夠的通風對流結構系統,建立起完備的自然通風系統,降低空調等設備的使用程度;建筑生產施工期間多采用新型材料,如新型玻璃材料:隔熱玻璃、調光玻璃、吸熱玻璃、電敏玻璃、低輻射玻璃等,以及透明熱阻材料組合墻、光電蓋板、地熱阻系統等;加強建筑中雨水收集和循環系統的設計,一方面使雨水作為冷卻建筑外圍的有效沒接,建立雨水冷卻單元,使建筑周圍蒸發效應制冷,另一方面收集雨水或使建筑中水循環利用,作為衛生間等沖水用水;保護建筑物周邊地域的生態環境,確保綠化率。
3.3提高建筑設計的一體化程度
從具體的設計內容上來看,生態建筑的目標是實現最大程度的節能環保,針對這一目標,在設計過程中要重點引入“綜合設計”(IDP)的理念,即實現最大程度上的一體化,避免出現短板效應,實現最初方案上的規劃、結構、能源、暖通、給排水、電氣等各個因素的綜合分析設計,通過各個模塊的有機整合,結合建筑的自身特點及區域自然情況,設計成規模型的建筑生態節能體系。同時要保證建筑設計藝術與建筑技術和建筑功能的有機結合,避免因單純追求造型而出現的高能耗、低效果的建筑產品。
4結論
在建筑設計中納入生態文明理念是時代所需,是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在我們建筑設計工作中,要樹立生態文明觀,將自然界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從人與自然的共生、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理念出發,重新構建人類生活與生產的有機體系,最終實現人、建筑、環境三者的和諧統一發展。
參考文獻
[1]季維平,段海峰.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14):257.
[2]劉向燕.基于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分析[J].山西建筑,2017(11):22-23.
[3]曹艷霞.分析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06):124.
作者:曹奕 單位:中國京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