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指按照生態文明發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標,結合大學教育的原則和基本規律,以生態文明觀———人與自然以及生產力的和諧發展為出發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訴求,對大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行為,使大學生能夠正確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形成生態文明道德觀,自覺遵守自然規律和生態系統原理,并指導自己的生產、生活、消費行為,為自然、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服務的教育實踐活動。
二、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課程內容
(一)生態危機觀教育大學生既是高效生態文明教育的對象,也是新時期先進的生態文明觀的傳播者、發揚者。但由于大學生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校園里學習,很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對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及其嚴重后果的認知不足,從而可能會有意無意地忽略、放任自身可能會危害生態的行為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生態現狀及危機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首要前提。
(二)生態科學基本知識教育生態科學基本知識是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內容。缺乏生態科學基本知識,大學生就無法正確認識生態危機產生的原因、危害及其對人類社會各領域的連鎖反應,更沒有正確有效的理論來指導自己有利于生態保護和治理的行為。大學生通過學習生態科學的基本知識,學會從生態系統、生態平衡、自然規律的角度來認識、分析和解決有關生態保護、生態破壞后的修護以及科學防治等路徑、方法,學會以生態文明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有助于他們去除糟粕吸收發揚精華,成為生態文明的傳承者。
(三)生態文明觀教育生態文明觀教育是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生態自然觀教育、生態倫理觀教育和生態價值觀等內容。1.生態自然觀教育生態自然觀教育要求大學生正確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又存在一種對立的關系。改變過去“以人為主”對自然環境過度索取,而進行有效保護的錯誤觀念和行為,正確認識人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位置,認識到人在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依賴、依存的一面,善待自然環境及其他生物,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促進人類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與發展。這就是生態自然觀的主要內容,也是生態文明觀建立的基礎。2.生態倫理觀教育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共榮為根本追求的,只有人們以更加理智、明智和自覺的態度來尊重、保護自然生態,反對過度索取、開采、破壞,重視保護和建設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并把這樣的認識升華為自身的道德素質,才能真正有益于自然環境的保護和人類社會長遠的發展。生態倫理觀教育凸顯了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倫理底線和倫理責任。3.生態價值觀傳統的價值觀基本是以人為中心、人定勝天的理念,追求索取自然、改造自然、以自然及其資源無限度為人類服務,從而導致了人類社會反被自然報復,蒙受巨大的自然災難和經濟、社會損失。要建立生態文明觀,就要從大學生的理念入手,不僅僅讓其認識到自然生態平衡與人類社會和諧關系的重要性,更要讓他們對自然有一種精神需求,即樂于走入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感受到自然對其生命的偉大意義,實現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統一。
(四)生態文明法制教育在現實生活中,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并不像有關民法、刑法、勞動法等法律法規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容易被人們忽視,而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人們缺少了對相關法律的了解和法律威嚴對人的約束,從而人們放松了對環境破壞的警惕。生態文明教育必然要求對大學生加強生態法制教育,國際上有關生態環境的條約、協議以及國內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條文和規定,都是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內容。認真學習和掌握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對當代大學生熟知生態環境法律制度、增強環境保護法律意識、豐富環境保護知識、規范環境保護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延伸
(一)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高校思政德育教育整體規劃生態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政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觀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呼喚的價值觀之一,因而,應當在學校思政德育教育和考評的整體規劃中明確提出生態文明觀教育的建設目標和具體要求,尤其要把這種目標和要求放入到高校的教學改革的藍圖中來整體考量。只有這樣,才能使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取得符合高等教育目標和社會價值的成果。
(二)建設好生態文明教育必修課上至教育領導部門下至學校各院系教師都要對生態文明教育加以重視,將生態文明教育相關課程列為高校必修課,尤其要深化其在有關環境保護相關專業院系的地位。而公共基礎課程方面,如思想品德修養、法律基礎等課程中,應突出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和正確對待自然、保護生態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教育等一系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的內容。
(三)組織編寫專業教材教育部門要組織專家編寫專業教材。教材在注重理論知識的同時,要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經驗,更重要的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材也可因地制宜,針對當地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環境,把當地的鄉土地理、歷史、人文傳承等內容整合在教材中,既有綜合課程教育的理念,又有符合當地需求的教育特色。作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理應在教材編寫方面發揮示范基地的專業性、權威性,對教材的編寫和教學的引導起到引領作用。
(四)構建生態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第一,評價主體的權威性和廣泛性并重。評價主體既要有生態、環保領域的專家,也要有授課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大學生代表、政府職能部門代表和社會公益群眾代表。第二,課程評價對象的立體性,即要對課程內容、授課方式、學習效果、實踐活動等項目進行評價。第三,評價方式要靈活多樣。既要質與量的評價結合,又要具體問題與綜合應用評價結合,還有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
(五)注重日常實踐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有利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感知、領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使理論知識走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其行為的指導。我院是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坐落于南岳腳下、湘江河畔,得天獨厚的環境和資源是大自然對學院和廣大師生最美好的恩賜。我院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中要依托和發揮學院的優勢。第一,在日常管理中,理應堅持引導學生養成節約、適度的生活消費習慣,注意其學習生活的環保性,關注維護、建設美好的環境。第二,充分激發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引導成立有關生態環保的學生社團,組織開展有關生態環保的校園文化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第三,打造“校園是學生第二個家”的理念,培養大學生對學校和校園環境的熱愛之情,使之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對于校園的建設和環境布局、規劃等尊重、征求學生的意見。第四,發揮我院眾多實訓基地的作用,讓廣大學生在實習實訓中結合運用生態文明知識,驅動生態文明觀及行為的養成。第五,開展各類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大學生走入社區進行調查、實踐,生動、客觀地了解生態環境的現狀,使大學生成為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主人公。
作者:劉妍君 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