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的民族音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是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舉措,更是涵養民族文脈與精神的重要途徑。鑒于此,文章在分析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探究了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具體路徑,希望能夠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民族音樂;傳承;創新
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于我國多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中,見證著民族文化的交融發展,現如今,在由56個民族文化構成的中華文化大家庭之中,民族音樂文化兼具傳統、地域和民族的特色,是我國文脈的重要分支之一,亦是民族精神的主要載體和主要表現方式。近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世界多元文化呈現出交融交互的狀態。在此背景下,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受到了外來音樂文化的沖擊,受眾逐漸減少,傳承發展愈顯艱難[1]。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和民族智慧的結晶,民族音樂文化在發展前進的道路上不應該被舍棄,而應該保護傳承、變革創新,煥發民族音樂文化的活力,讓民族音樂融入時代之中,綻放出不朽的魅力。
一、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民族音樂是指在民族文化生態下,各民族同胞于生產生活中采用民族語言或方言,在民族器樂的輔助下創作的民歌、戲曲、小調、說唱等諸多形態的音樂形式,用以交流、娛樂、抒發情感。總體而言,民族音樂的創作并非按照專業的音、韻規律,而是按照人們在長期音樂實踐中總結出的民族傳統的譜律或套式,因而,民族音樂文化體現著傳統的民族思想內涵和價值理念。具體而言,民族音樂文化具有的內涵與價值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民族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脈的重要分支,是民族智慧的重要結晶,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創作理念與情感內涵。我國56個民族中,有很多民族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有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封閉式發展的原因,其音樂文化主要受到主體民族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以至于發展至今,民族音樂文化仍保留著很多傳統的形式和創作理念。文化不分優劣,這些傳統的民族音樂文化雖然與現代聲樂藝術審美觀念不相契合,但卻存在于民族精神與人民記憶的最深處。第二,民族音樂文化體系中包含著眾多的語言文化,這體現著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過程中和而不同的理念,同時也彰顯出巨大的語言研究價值。民族音樂文化體系中包含著眾多的民歌、小調、戲曲,還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樂器和唱法,而且這些民歌、小調用民族語言或方言演唱有不同凡響的視聽效果。音樂本身便是一種語言,當民族語言與音樂交融在一起,便散發出和諧的藝術魅力與語言魅力。第三,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相輔相成,因而民族音樂文化既蘊含著民族文化的元素,又可以彰顯民族文化的結構。第四,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分支,在民族文化的大環境中形成并發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彰顯著一個民族的藝術修養,因而,民族音樂文化可以被看作民族文化的展現窗口。第五,民族音樂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樂器,豐富了我國聲樂藝術的物質形態。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樂器是民族音樂創作和演奏中的重要工具,更是民族音樂的靈魂所在,在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
二、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現狀及問題
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經歷了從“族內(地域內)傳承發展”到“族間(地域間)交融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伴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全方位發展,不僅如此,隨著民族文化交融范圍的擴大,外來音樂文化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目前而言,外來西方音樂雖然給民族音樂帶來了新的元素,但是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所造成的阻礙也不容輕視。在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化的今天,我國民族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交融愈發頻繁,西方音樂的流入,沖擊了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穩定的發展環境,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音樂審美觀念,導致民族音樂逐漸成為一種小眾化的藝術。具體說來,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現狀和問題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民族音樂文化發展受阻音樂作為一種視聽藝術,其發展需要受眾,即需要有眾多喜愛民族音樂的人的支持。而今,各種現代流行音樂風靡市場,青年一代多追逐著新潮的演唱方式,而民族音樂因為語言閉塞、演唱方式較為老套等原因逐漸被流行市場所拋棄,受眾越來越少,進而使得民族音樂文化發展受阻。很多民族音樂已經淡出市場,成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載體逐漸缺失社會的發展導致很多民族音樂文化在過去所依托的傳承載體逐漸缺失,進而阻斷了民族音樂文化的代際傳承。具體而言,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主體是人,而傳承方式在過去以民族節日和民俗活動為主。而現在,青年一代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較少,甚至很多人都不曾接觸過民族音樂,由此造成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主體逐漸減少。此外,一方面,城鎮化、商業化的發展對原先保留在民族地區的節日和民俗活動造成沖擊;另一方面,一些民族節日和民俗活動較為原始和傳統,不符合現代生活方式,因而很多地區的節日與民俗活動逐漸淡出歷史的舞臺,這便導致民族音樂文化缺少了傳承的途徑。傳承載體的沒落和缺失,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代際傳承造成了嚴重的阻礙[2]。
(三)民族音樂創新發展方式單一不破不立,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現狀而言,需要去蕪存菁,對創作方式、演唱方法進行創新,以使民族音樂重回大眾的視野。可能人們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近年來試圖對民族音樂進行創新,扭轉逐漸衰落的局面。但是總體而言,當前對于民族音樂創新的力度遠遠不夠,而且創新的方式相對單一,僅僅是把民族音樂與現代流行元素進行拼湊,改變音樂的形式和節奏。這種創新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創新的過程中拿捏不好民族音樂與流行元素融合的尺度,便會導致創新的失敗,這樣只會讓人們喪失對民族音樂創新發展的信心。除了創作上的創新,近年來對傳承方式的創新也越發重視,很多傳統的民族音樂藝人通過媒體逐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為民族音樂的創新發展點燃了星星之火。但總體來說,這種對傳承方式創新的力度還遠遠不夠,這同樣會影響到民族音樂的創新發展。
三、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途徑
民族音樂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多民族智慧的結晶,見證著我國音樂文化的起落興衰。民族精神的涵養離不開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對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和阻礙,民族音樂文化應該創新傳承與發展的途徑。
(一)先保護再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藝術的血脈,是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園,雖然其在市場中走向衰落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但不能放任民族音樂文化走向衰落。因而,需要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保護,走先保護再傳承的路線。保護傳承的力量一面在國家,另一面在國民,因此國家首先應出臺保護民族音樂文化的政策措施,或者將民族音樂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予以保護,從而提升保護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和效力;與此同時,還應該設立民族音樂文化保護的基金或預留出相應的財政資金,修建民族音樂文化主題展覽館、檔案館,使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基可依、有章可循。另外,相對于國家而言,國民是保護傳承民族音樂的主體力量,要逐漸喚醒國民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視,在國家的引導下逐漸加深國民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激發更多國民的興趣,為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培養更多的主體。激發國民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豪感,一方面是加強宣傳,完善民族音樂宣傳體系,媒體要為民族音樂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舞臺;另一方面,完善并建設民族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基礎設施,如上述提到的檔案館和展覽館等,為國民創造更多的渠道去了解民族音樂文化。
(二)豐富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的方式當前,我國民族音樂傳承方式較為單一,導致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動力不足。因而,今后需要拓展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途徑,創新其傳承的方式,比如在熱門音樂軟件和網站平臺中開設民族音樂專屬電臺、編創民族音樂系列教材等。但在眾多的可創新的傳承方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莫過于學校教育[3]。教育是延續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對民族音樂而言,教育也是其傳承、發展、創新的主要方式,將民族音樂文化植入小學到大學的課程與教材當中,將優秀的民族音樂作為陶冶民族精神、提升國民綜合素質的內容,潛移默化地改變國民對民族音樂刻板、小眾的印象。而且,學校的延續性教育能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民族音樂的傳承創新之中,為民族音樂文化現代化發展蓄力。另外,通過教育現成的渠道,民族音樂還可以走出國門,在教育教學的交流中讓更多的國外民眾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魅力。當然,除了教育這一主要方式,還要重視其他方式的運用,如現代網絡媒體的宣傳、民族音樂文化節的舉辦以及將民族音樂植入旅游當中。總之而言,方式、渠道越多、越豐富,對民族音樂的傳承越有益。
(三)實現動態創新與動態推廣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人才的培養在教育。因而,要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動態創新需依托于高校教育。在高校教育階段,首先要設立民族音樂教育相關專業,進行有針對性、有重點的人才培養;其次,要鼓勵學生對民族音樂進行創新,以使民族音樂契合現代審美觀念,滿足國民聲樂審美需求。例如,武漢音樂學院培養了一批愛好民族音樂、致力于民族音樂傳承、創新、發展的青年人才,并組成了青年編鐘樂團,他們曾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國家寶藏》節目的現場用編鐘這一民族傳統樂器重新演繹民歌《茉莉花》,民族傳統樂器與經典民歌的結合,讓觀眾感受到了民族音樂的魅力。這場編鐘演奏,是民族樂器現代化的運用,也是民歌的創新演奏,這樣的創新讓人耳目一新。民族音樂需要這樣的青年人才,更需要這樣的創新。另外,在網絡互聯的今天,在民族音樂動態創新的同時,還要注重民族音樂作品和文化的動態推廣,要利用互聯網營造民族音樂推廣、宣傳的良好環境。民族音樂的未來還需開拓渠道、致力創新,推動民族音樂走向再度繁榮,只有在傳承與創新之中,民族音樂才能夠重煥活力。
參考文獻:
[1]姜玥.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研究,2017(3).
[2]關春玲.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現狀與實施路徑[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
[3]張大明.創新民族音樂教學,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J].音樂時空.2015(20).
作者:張曄兮 單位:貴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