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日本社會文化課程教學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等院校日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日語專業基礎階段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扎實學習,掌握日語基礎知識;訓練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日本社會文化知識,培養文化理解能力,為高年級階段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1]由此可見,作為基礎階段的一二年級,除了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學習外,了解日本社會文化,培養文化理解能力同等重要。然而,在目前筆者所調查的一部分高校中,基礎階段設置日本社會文化課程的學校并不多,是否應該在一二年級等基礎階段設置日本社會文化課程?采取何種教材、何種教學法更為合適?筆者結合自己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圍繞一年級日語專業日本文化課程的設置、教材的選用、以及教學法等問題,試與各位同行一起探討。
一.一年級日本社會文化課程的設置
筆者曾就大學本科日語專業日本社會文化課課程的開設階段對七所高等院校日語系進行問卷調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暨南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天津理工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調查發現,大部分院校的日本社會文化課程(包括日本文化史、日本概況、日本經濟等課型)多設在三年級,部分高校在二年級下學期開設,也有高校開設在三、四年級,而筆者所屬高校在本科一年級階段就已經開設日本文化課。從課程的設置來看,一年級階段是大學新生剛剛接觸日語(有些地區的學生中學階段已經有日語課,但大部分地區的高中生并未學過日語),從零開始起步的階段。學生一進校,最開始的學習是語音階段的學習,即從日語的平假名、片假名開始,包括發音的糾正,書寫的正誤,長、短音的區分,拗音的發音,語音語調的學習等等,一般要持續一個月以上,其過程是枯燥無味的。而且一般一年級日語專業的課程設置由于學生水平的限制,能開出的專業課較少,一般只有基礎日語和日語視聽說兩門課程,此時引入日本社會文化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日語學習興趣極為重要。一年級階段開設日社會本文化課程除了為在枯燥無味的語音階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穩定學生的專業選擇情緒。一般高考志愿選擇日語專業的學生一部分是由于喜歡日本動漫或日本文化而選擇了日語專業,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并非對動漫產生興趣而選擇了日語,有的甚至是因為分數問題而被調劑到日語專業。這部分學生入學前本來對日語專業的學習興趣就不高,此時再經歷枯燥無味的語音學習,其學習的主動性就會更進一步降低,并且形成惡性循環。有的學生學習一年后就要求轉換專業,這樣就白白浪費了一年的大學學習時間。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大學一年級階段就導入日本文化課程,此時的日本文化課以漢語授課為主,在授課過程中可穿插日語來輔助。此階段開設日本文化課的目的旨在對另外兩門專業課程———基礎日語課和日語視聽說課的輔助,并且為高年級階段的日本概況等課程中日本文化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二.選用自編教材
有關日本文化課程教材的選用是擔任該課程教師的老大難問題。由于各高校開設日本文化課的階段不同,目前公開出版的教材普遍適用于高年級專業的日本社會文化課程,而在日語學習初級階段,由于學生日語聽、說、讀、寫水平的限制,日本文化課程教材內容的編寫就顯得尤為困難,筆者采用的是自編教材的方式,在此列出與各位同行探討。筆者所在高校日語專業日本文化課開課時間為一年,時間較長。筆者認為應該從學生最初對日本文化的感性認識開始,把日本文化分為衣食住行、年中行事、傳統文化、流行文化四大板塊。第一學期集中講授衣食住行和年中行事兩大方面,授課過程中,結合筆者在日本留學期間的生活體驗,在課堂中采用圖片、視頻以及親身實踐(穿和服、飲日本茶)等方式,并且組織學生參加廣州駐日本領事館舉辦的各種日本文化體驗活動等等,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習興趣,完成對日本文化的初步了解。第二學期主要講授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傳統文化主要講授日本茶道、花道、歌舞伎、能樂與狂言、木偶凈琉璃、傳統體育(相撲)等,而流行文化則把重點集中在動漫文化。有關教材內容筆者查找大量的日本文化相關書籍,以及網絡上相關的最新研究資料。同時引進了視頻教學方式,如講授日本茶道課時筆者向學生播放日本茶道專業教師關于茶道流程的講解視頻,并且提前對視頻中出現的日語生詞及茶道專門用語進行講解,使學生獲得最專業的日本茶道的相關基礎知識。在流行文化方面,通過網絡調查日本文化的最新動態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也要及時引進最新的視頻資料,在這方面只有采取自編的方式才能彌補使用固定教材時的不靈活。總體而言,日本文化課與其他課程不同,其內容必須與時俱進,教師必須利用信息化時代的各種手段(主要是網絡學習),隨時關注日本文化發展的各種動態,并運用到教學當中。該課程的講授尤其忌諱填鴨式的課堂教學,自編教材的優點在于可以隨時更新教學內容,采用最新的教學材料。
三.學生主導型教學法的部分引進
關于日本文化課堂教學法的采用,從目前公開發表的相關論文中可以看出,目前一部分同行傾向于采用學生主導型教學法,他們指出目前日本文化課堂教學的弊端,即把日本文化課等同于翻譯課、閱讀課甚至語法課來講授,使文化的概念抽象化,與現實生活脫節,提倡采用學生主導型的教學法,讓學生利用網絡、雜志、報紙等教材外材料對教科書的內容進行補充,等等。[2]對此,筆者認為,采取上述自編教材的方式,以及大量引進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除了文字資料外,還包括圖片、視頻材料等)是解決日本文化課堂抽象化,與實際脫節的重要途徑之一。此外,該論文中提到學生主導型教學法的適用對象是三、四年級的高年級學生,并未提及一年級日本文化課程的教學。結合實際的課堂授課經驗,筆者認為,日語專業低年級學生并不適用完全采用學生主導型的教學法,但可部分采用學生主導型教學法。教師讓日語專業一年級學生針對上述授課內容在課外利用網絡、雜志等進行補充,并在課堂上講解,其弊端在于學生由于缺乏對日本文化的深入認識,對于網絡的內容沒有正確的識別和判斷能力,其內容的正確性必然會引起其他同學質疑。如果使其提前將發表內容發給教師,讓教師審核指正,這無疑增大了教師的工作量,從內容的系統性和準確性來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筆者并不建議課堂授課完全采用學生主導型,但是可以對部分課程內容采取學生主導型的方式。
以筆者講授的動漫文化為例,由于動漫文化是日本文化內容中大部分學生最感興趣的部分,因此比較適合采用學生主導型的教學方式,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讓學生參與之前,為了設置學生發表的主題,筆者事先進行了問卷調查。問題包括“請列舉你喜歡的日本動漫”、“說明你喜歡該動漫的理由”“舉例你喜歡的中國動畫片”、“你認為中日動漫的差別在哪里”等等。通過調查,筆者把學生感興趣的動漫作品分為“科幻類”、“戰斗類”、“偵探推理類”、“校園生活(青春戀愛)類”、“鬼怪系列”、“競技體育類”、“家庭生活類”、“宮崎駿作品及其他電影動漫”等八大類,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加入不同小組,通過小組合作,制作ppt進行課堂發表。通過問卷調查,了解了學生實際的興趣愛好,其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因此做出來的ppt體現出學生對日本動漫文化的認識及獨特思考,聽眾踴躍提問,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最后筆者針對學生發表內容做出總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日本動漫產業的特點,日本現代漫畫的特色,以及現代日本動漫盛行的原因,其存在的問題及影響等等。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以及教師的講解,學生對日本動漫文化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提升到對其背后的形成、發展以及弊端等等各方面深層次的理解。從學生課后對教師的授課評價來看,部分教學主導型授課的引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綜合上述,筆者認為可在大學日語專業一年級階段引進日本社會文化課程,采用教材時可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采用自編教材的形式,除了文字資料外,多方面采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同時可以采用部分引進學生主導型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日語學習的初級階段,提高語言學習興趣,培養文化理解能力,為高年級階段日本社會文化課程的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作者:梁明霞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