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藝術創造到文化工業范文

藝術創造到文化工業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藝術創造到文化工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藝術創造到文化工業

摘要:文章以馬克思關于精神生產的理論為起點,關注經典藝術邊緣化和大眾文化興起的審美悖論,探討藝術創造轉化到資本化生產的過程,并以此分析為基礎進一步討論文化工業的產生機制以及大眾文化的興起。

關鍵詞:藝術創造精神生產文化工業大眾文化

在商業化的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熱情和審美觀念正在發生轉型和嬗變。傳統的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鴻溝已經被模糊。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們對高雅藝術的審美熱情和追求有所減弱,社會的審美心理機制也大為萎縮,高品位的審美創造和接受活動被邊緣化;而相對而言,以追求生活審美化和欲望審美化為旨趣的大眾文化已經形成泛化的審美或審美的泛化。這顯然是一個后現代語境中的審美悖論。這個審美悖論,不禁使我們想起馬克思關于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理論,以及資本主義生產與精神生產某些部門與詩歌和藝術相敵對的理論。

一、從藝術創造到資本化的藝術生產

藝術作為審美范疇伴隨人類由遠古走來,是人認識世界、反思自我、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是人成之為人的一個重要特征和標志。當我們用黑格爾“美的藝術”這個尺度來觀照文化史、藝術史時,我們發現整個人類藝術史上,無數大師為我們樹立了今天稱之為“經典”的藝術品。然而,在后工業社會的當代社會,在資本和商業操作介入藝術之后,在營利的目的下,藝術的娛樂功能被極端放大,審美意蘊、批判尺度、人文關懷和對現實及自我的反思都逐漸地淡漠。大眾文化興起并在后工業社會成為文化主流,對于傳統的藝術創造構成了明顯的威脅;實際上,無論是藝術創造和接受的審美傾向,還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審美體驗,大眾文化以及以娛樂產業等構成的文化工業都對傳統的藝術創造和文化模式進行了解構。我們過去所認為的藝術審美的無限精神性和無限超越性已經被大大降低。藝術對人的靈魂、心靈和人格的滌洗、凈化、提升、批判、完善、反省功用已經退化,藝術審美的無限性、精神性、永恒性、超越性和不朽性的神話已經破滅。

對于后工業社會這種文化的轉向或者說藝術生產的轉變,馬克思是有著他的精準預測的,在他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論著中對于異化勞動以及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論述中就蘊含了對于資本主義統治的工業社會中藝術創造的異化的預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資本主義生產的批判,從根本上體現出對人的本質的關注:人的本質表現為“自由的自覺的生命活動”。就藝術生產來說,這種對人的本質的關注無疑更是一個基本的立場。藝術生產是通過人的“對象性活動”,“按照美的規律”來生產的一種“特殊方式”,即以一種審美的方式來生產;審美活動是最能體現人的本質即生命活動的自覺性和自由性的活動。…

那么,為什么藝術一進入商品生產,藝術創造活動就會出現反本質的異化呢?馬克思認為,隨著藝術商品化現象的出現,藝術產品變成了商品,因而喪失了自己以前的光彩。在前工業時代,人在民族、宗教、政治方面不管怎樣受到限制,卻總是作為生產的目的出現,現代社會里,生產是作為人的目的而出現,而財富是作為生產的目的出現。可見,以人為目的的生產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展現的生產,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藝術勞動以前的光彩。所以馬克思特別強調作家絕不能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然而,一旦進入商品生產的領域,藝術就發生了反本質的異化,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財富成為了生產的目的,藝術越來越失去了它的本性。對此馬克思尖銳地指出:“資本主義生產就同某些精神生產部門如藝術和詩歌相敵對。”

資本主義的生產帶有極其強烈的功利性質,追求利潤的原則是資本家從事商品生產的根本動機,這必然把商品的交換價值放在首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藝術生產的產品轉變為商品,成為消費的對象。這種生產與消費的形式,一方面打破了前資本主義藝術生產對奴隸主和封建貴族的依附,使藝術生產本身和消費從宮廷貴族沙龍的狹小范圍擺脫出來,走向廣大的市場,藝術品及其他精神生產本身在商品經濟的催發下,從一般的個體生產發展成為社會規模的生產,成為相對于社會物質生產的完全獨立的精神生產領域;另一方面,由于資本主義的精神產品商品化,審美價值服從交換價值和商業利益,使得人們的日常生活日益審美化,同時造成對藝術創造和審美欣賞的沖擊和消解。

二、精神產品生產的資本化:文化工業

其實,工業生產和資本運作帶來的并不只是對藝術創造的異化,在更廣闊的范圍上說,作為人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之一的精神產品生產也被資本主義制度所異化,資本化的精神產品生產轉化成為文化工業,并愈加形成了巨大的規模和影響力。“文化工業”(cultureindustry)這個術語是在《啟蒙辯證法》這本書中首先使用的,阿多諾后來在《文化工業再思考》(1967)中如此解釋了他們使用“文化工業”的動機:“在我們的草稿里,我們使用的是‘大眾文化’(massculture),后來我們用‘文化工業’取代了那個表述旨在從一開始就有別于和大眾文化概念擁護者相一致的解釋:即認為它不過是某種類似文化的東西,自發地產生于大眾本身,是通俗藝術的當代形式,‘文化工業’必須與上述說法嚴加區分,‘文化工業’把古老的東西與熟悉的東西溶鑄成一種新質(anewquality)。在其所有的分支中,那些特意為大眾消費生產出來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那種消費性質的產品,或多或少是按照計劃炮制出來的。”

文化工業的各個分支在結構上是相似的,或至少能彼此適應,它們將自己組合成了一個天衣無縫的系統。這種局面之所以能夠成為可能,是因為當代技術的力量以及經濟與行政上的集中。文化工業別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費者,它把分離了數千年的高雅藝術與低俗藝術強行聚合在一塊,結果使雙方都深受其害。高雅藝術的嚴肅性由于對其效果的投機追求而遭到毀壞;低俗藝術的嚴肅性因為強加于它內在固有的反叛性之上的文明化管制而消失殆盡。而這種反叛性在社會控制尚未形成總體化的時期即已存在。因此,盡管文化工業無疑會考慮到千百萬人被誘導的意識和無意識狀況,但是大眾絕不是首要的,而是次要的,他們是被算計的對象,是機器的附件。消費者不是上帝不是消費的主體,而是消費的客體。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國家經濟結構和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或正在大批量制造出以大眾受體作為銷售對象的文化產品,并呈現著方興未艾的勢頭。后工業社會和后現代背景下的商品化進程的輻射力和穿透力已經滲入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包括文化領域。文化生產的目的同樣是為了賺錢,文化的商品化已成為一種不可遏制的趨勢,并根據文化消費的需要來調整生產機制,聽命于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指揮。從這個角度來看,后現代的文化,尤其是后現代的大眾文化成了市場體系和商品形式的同謀。越來越兇猛的全球化趨勢,鞏固和強化了資本主義生產的運作方式和市場規律的統治地位無論是抵抗還是順從,文學藝術都擺脫不了被納入消費的框架體系,或被引導成一種時尚,走向大眾化甚至平庸化的道路。

馬爾庫塞將問題的實質歸之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再生的自我需要,他認為,文化工業反映出,在這種日益增長的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的經常發展的豐裕的基礎上開始了對意識和無意識的操縱和調節。對于晚期資本主義來說,這變成了它最必需的控制裝置之一,一再喚起新的需要使人們去購買最新的商品,相信這些商品將滿足他們的需要,結果是把人們完全交給了商品世界的拜物教,并在這方面再生產著資本主義制度甚至它的需要。就是說,文化工業在實際上安撫了人們在資本主義秩序下的憤怒和不安,使人們對這種生活方式感到安定和滿意。哈貝馬斯也認為資本主義的大眾文化通過消磨人們的業余時間,從而讓一種支離破碎的日常意識成為意識形態的統治形式,實際上達到阻礙階級意識形成的目的。

馬爾庫塞的這個觀點與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異化勞動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由于私有觀念的惡性膨脹使得唯利是圖的資本家日趨貪婪。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勞動的異化所造成的勞動產品和勞動主體的異化以及勞動本質的異化,使得精神生產也必然隨之異化。這樣,不論是人所從事的物質生產,還是精神生產,都不可能使生產主體自由自覺地投入能確證自己本質的勞動。這種異化不僅僅存在于藝術的領域,而且在整個精神層面和所有的文化范疇中。甚至于,通過對精神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形成了新型的商業性的大眾文化,擁有了自己的文化空間和話語權,這就是戰后稱為資本主義社會主流文化的大眾文化。

三、大眾文化:文化工業和資本運作造就的單向度文化

大眾文化的實現途徑與資本主義的社會特征有著某種契合性,文化工業的存在將意識形態納入經濟結構的運動之中,甚至使得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文化的含義也發生了改變。杰姆遜指出:“由于廣告,由于形象文化、無意識以及美學領域完全滲透了資本和資本的邏輯,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藝術、無意識等等領域是無處不在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處在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而且文化也就有了不同的含義。”大眾文化作為文化的主流正是以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意識形態身份而出現的。藝術生產的異化和文化工業的運行,造成了現代社會的審美悖論以及所謂日常生活審美化。簡單地說,我們的物質生活、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筑、服裝、美容、室內裝潢、住宅小區、商場、綠地等等不一而足,幾乎全是按照“美的規律”來造型,而且我們幾乎再也找不到“非人工制造”的領域了。我們所能看到的一切,整個世界都是按照“美的規律”被設計好了的,藝術活動和日常生活的傳統界限已經變得相當模糊。發達的大眾傳媒對人們的生活進行著全方位的“美化”和包裝,使客觀世界變得“影像化”了,改變了生活的“真實”存在方式和“真實性”內容。我們的生活已經“泛藝術化”了。

作為文化工業的代表,娛樂產業是大眾文化的重要制造者,可以說是娛樂產業和大眾傳媒共同制造了大眾文化的主要內容和運行模式。因為娛樂產業自身資本營利的終極目的和審美無功利的矛盾,以及價值尺度的混亂,娛樂本身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逐漸降低;同時大眾選擇也多樣化,娛樂產業在市場規律和追求最大利潤的目標影響下,一般并不是提高質量追求審美愉悅,而是急功近利,導致產品同質化、低俗化,追求宣傳和推銷而放棄品味,表面繁榮而內在品質和意義退化。其實這是一個娛樂作為產業在資本和市場的壓力下與傳統的藝術創造分化的必然過程,是參與性不斷提高而內涵逐漸降低的過程,也是娛樂與商業結合而生產銷售大眾娛樂產品的必然之路。

20世紀中葉以前,法蘭克福學派曾經提倡過否定的辯證法。他們以否定的辯證法作為理論基礎,通過宣揚否定的美學,極力推崇先鋒文化中的審美批判功能,拒斥已經被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所操縱和利用的大眾文化。他們把大眾文化的本質定性為一種加固現存制度的“社會水泥”,表面上看來是為人們提供娛樂和消遣,實際上卻是為了不斷強化資本主義秩序。當權者利用一種合理化和標準化的文化強力推行意識心理的一致性,使大眾喪失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所指出的那樣,使聽者對社會現實不加批評;簡言之,它對社會意識具有催眠的效果。馬爾庫塞認為,大眾文化是一種“肯定的文化”,它的根本特性是維護一個普遍強制的,永遠更為美好的和有價值的,必須無條件肯定的世界,但可由每一個追尋自我的個人從“內心”而無需改造現實狀態加以實現的世界。單向度的大眾文化的主要途徑是利用娛樂產品傳播自身的價值觀,用傳媒虛構人的精神空間、改造人的思維方式。這種手段的本質是“清除雙向度文化的方法,不是否定和拒斥各種‘文化價值’,而是把它們全部納入已確定的秩序,并大規模地復制和顯示它們。”這種復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大眾文化背后的商業營利目的。“如果大眾傳播媒介能把藝術、政治、宗教、哲學同商業和諧地、天衣無縫地混合在一起的話,它們就將使這些文化領域具備一個共同特征——商品形式。”當大眾文化將高層文化融入商品形式進行生產和復制,高層文化的獨立意義和雙重向度便消失于單一的功利文化語境之中。

四、結語

后工業社會語境下的審美悖論,高雅藝術與精英文化的式微和邊緣化,大眾文化的娛樂性質突出而審美同質化、低俗化的現象,證明了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與藝術如詩歌等部門相敵對的科學理論和偉大預見的正確性。正在蓬勃地發展著的大眾文化是文化工業的產物,而文化工業正是與藝術創造相背離的精神生產的資本化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自在拍一区二区不卡| 最近2019中文字幕免费看最新|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3| 亚洲欧美校园春色| 外国毛片在线观看| 三个黑人上我一个经过| 日本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区小说区激情区图片区 | 天天做天天添天天谢|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 欧美精品专区第1页| 人妻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妇无码大黄aa片| 国产精品视频yuojizz|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地址| 99精品众筹模特自拍视频|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76| 中文字幕专区高清在线观看| 日本人的色道免费网站|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欧美乱色理伦片| 美女扒开胸罩摸双乳动图| 国产做床爱无遮挡免费视频| 欧美bbbbb|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看| 97av视频在线播放| 夜月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tstye.cn| 嫩草影院在线入口| 两个小孩一起差差| 撅起小屁股扒开调教bl|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H动漫| 日韩欧美视频二区|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欧美www网站|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电影院| 欧美性69式xxxx护士| 亚洲校园春色另类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