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民族聲樂教學中個性風格的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民族聲樂藝術是一種從特定的環境和時代背景中所形成和發展而來的藝術形式,體現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并融合了多種多樣的民族風格元素。近幾年來,民族聲樂教學成為一種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形式,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側重點偏離的問題,大多數教師過度重視培養學生形成演唱的統一風格,忽略了培養學生個性風格的重要性,使得民族聲樂教學對文化的傳承作用沒有被充分體現出來。針對這樣的教學情況,民族聲樂教師應該對這門藝術形成更加深入的認識,創新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個性風格得到凸顯。本文就民族聲樂教學應該重視學生個性風格的培養方法展開了一系列的淺談。
民族聲樂具有鮮明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創造性以及個性化方面。民族聲樂的特點不僅從音樂元素的多元化方面得到凸顯,更重要的是演唱者的個性風格。正是有了演唱者獨具個性的表演,才能使民族聲樂朝著豐富化的方向發展下去。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沒有將學生的演唱個性風格作為培養重點,反而按照一致的風格來實施培養計劃。這種教學方式對民族聲樂教學的效果提升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因此,民族聲樂教師應該從正確的角度認識到培養學生個性風格的重要性,并采用合適的方法開展聲樂教學活動。
一、培養學生對民族聲樂多元化風格的審美意識
在很多音樂專業院校中,開展聲樂教學活動的形式是“一對一”個別授課,在這樣的活動形式當中,教師是主體。不同的教師對歌唱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解程度、示范方式、對民族聲樂的審美角度等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融入自身的主觀感受,使得民族聲樂教學體現出片面性的問題。長此以往,學生會將教師的演唱風格作為一個標準,根據自己的演唱水平與教師之間的差距來判斷自身的學習成果。這就很容易使學生失去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意識,思辨能力也會隨之減弱,更加無法形成多元化的審美能力[1]。從內容組成的角度來看,民族聲樂教學主要包括演唱技巧、聲樂作品的風格與賞析角度以及聲樂理論這幾個部分。根據這樣的情況,以個別授課為基礎,安排多位教師講解理論知識、開展聲樂作品賞析活動,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互相討論民族聲樂的方式比較適合現代教學發展的趨勢。創新教學模式,不僅能提高教學方法的豐富性,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的聲樂作品,還能培養學生形成多元化的審美意識。
二、強調民族聲樂藝術的不同風格和形式
我國的地理面積以及人口數量都較大。在地理位置、語言風格、風俗習慣、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不同的民族在聲樂作品風格方面呈現出較強的差異化,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元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民歌是一種較為典型的民族聲樂藝術形式,不同地域中的不同民族,或者同一地域中相同民族的民歌就或多或少存在區別[2]。首先,地域角度。西北地區的民歌需要高亢嘹亮的聲音來演唱,融入奔放的熱情,又不乏質樸感;江南地區的民歌旋律比較婉轉、內容比較細膩,與江南水鄉的女子的特質存在相似性;西南地區的民歌的曲調體現出較強的舒展性,熱情但不失含蓄,豪放與優雅結合得恰到好處;東北地區的民歌比較爽朗,像東北人民的性格,通常會搭配一些舞蹈,使其成為展現生活風貌的縮影。其次,用聲習慣與方法。西藏地區的民歌中大多描繪了遼闊的場景,比較淳樸,在演唱中,需要注意真聲的運用,發揮喉頭的壓力作用,使聲音的擺動幅度較大,出現一些裝飾音;蒙古族的民歌中短歌體現了較窄的音域,節奏感比較突出,比較歡快,聲音應該保持強勁有力,將豪氣感抒發出來,而唱歌的音域則較寬,旋律比較綿長,演唱拖腔時應該保持喉頭處于高位,運用vibrato的演唱方式使之出現馬頭琴的效果;傣族的民歌中則常常需要帶有一點鼻音等。
三、以民族聲樂教學理念為指導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習慣性地按照“美聲”和“民族”對學生進行分類。美聲組的學生對民族的元素和風格比較陌生,對不同民族語言的規律以及風格[3]特別陌生。而民族組的學生會過多地模仿一些歌唱家的演唱方法,并沒有對傳統音樂進行深入的探究。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認為美聲與民族是兩個獨立的部分,使得民族聲樂教學的作用沒有被充分發揮。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課程體系缺乏完善性。因此,教師應該以民族聲樂教學理念為指導,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形成正確的聲樂教學指導原則。一方面,民族聲樂教學中應該包含中西方的審美元素,也就是歌聲的圓潤、放松,清晰的語言、合適的音量等。另一個方面,學習中國聲樂作品時,不僅應該體現出聲樂的統一風格,比如,韻味、行腔、語言美感等,還應該體現出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化民族特色,從而達到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的目標。民族聲樂教學應該在強調學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的基礎上,能將聲樂作品中的民族韻味和風格表現出來。在這樣的聲樂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該重視構建課程體系的重要性。課程體系應該體現我國的民族以及地區傳統的文化,不僅應該開設基礎的《民族民間音樂欣賞》課程,還應該開設一些不同地域或者不同民族的歌曲、戲曲等課程,使學生能接受到更多的民族文化。另外,在課程體系中還可以融入一些關于《世界民族音樂》的課程,使學生能接觸到更多形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聲樂作品和演唱方法。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實踐機會,使其在實際表演或者演唱中查找自身的不足。四、根據學生演唱風格的差異性開展針對性培養活動民族聲樂教學具有較強的規范化特點,這些規范化體現在演唱技巧、聲樂知識結構、民族歷史文化以及審美要求等方面,聲樂演唱的吐字、發聲等風格也體現了聲樂演唱的特點。所以,規范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4]。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規范化指的是教學結構,而不是使所有的學生都要形成統一的風格。在這樣的教學方式的基礎上,不同的學生其嗓音特點、對民族聲樂的理解角度、演唱能力等都需要教師的重視,教師需要在設計教學計劃的過程中將這些內容充分考慮進去。教師應該從正確的角度認識和對待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發揮學生的特長,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為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聲樂教學。教師應該為不同的學生選擇聲樂練習的曲目,在學生的演唱中挖掘學生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重點培養學生形成獨特的聲樂演唱風格。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民族聲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結論
綜上所述,民族聲樂是一種具有特色的藝術形式,因為其具有不同的風格所以具有藝術魅力。各個民族的地理位置、生活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因素都使得民族聲樂呈現多元化的風格。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培養學生形成對民族聲樂多元化風格的審美意識,強調民族聲樂藝術的不同風格和形式,以民族聲樂教學理念為指導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根據學生演唱風格的差異性開展針對性的培養活動。通過本文對民族聲樂教學應該重視學生個性風格的培養方法展開了一系列淺談,希望能為促進民族聲樂教學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注釋:
[1]孟妍.歌劇表演對民族聲樂教學的促進作用研究[J].藝術研究,2018(04):160—161.
[2]張晶晶.從民聲與美聲唱法劃分界限淡化問題看民族聲樂教學[J].音樂生活,2018(03):66—67.
[3]吳靈萍,趙煒民.關于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研究[J].戲劇之家,2016(22):188—189.
[4]李曉艷.國際共性與民族個性———馬秋華聲樂教學理念解讀[J].三峽大學學報,2016,38(03):111—114.
作者:胡眺 單位:武漢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