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聲樂藝術指導的民族性思維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聲樂藝術指導又叫做聲樂鋼琴伴奏,是通過鋼琴伴奏對合唱、獨唱和重唱進行輔助表演,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對伴奏者的稱呼。民族聲樂指導是民族聲樂藝術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指導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著表演者在臺上的表現是否能夠吸引和打動觀眾。因此,為了更好地進行民族聲樂的藝術指導工作,必須運用民族性思維,通過積累深厚的民間藝術造詣,為民族聲樂的藝術指導能更加完美的呈現和表演提供可能。
關鍵詞:民族聲樂;藝術指導;民族性思維
民族聲樂藝術指導主要指的是對那些演唱中國傳統民歌或者那些融合了民族風格而創作的歌曲的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進行的伴奏。民族聲樂藝術指導與普通的西方流行聲樂藝術指導在藝術手法和技術上是可以相互借鑒的,例如民族聲樂的伴奏要與演唱者演唱的節奏保持一致。這就要求民族聲樂藝術指導不僅要具有嚴格的高水準的鋼琴演奏水平,而且必須要充分理解演唱曲目的風格,將歌曲與民族音樂的內涵了解透徹,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聲樂指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也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民歌文化。而且隨著音樂的不斷發展和風格的多樣化,越來越多的音樂創作者舊歌新唱,將傳統的民歌與流行音樂以及其他多種音樂創作相結合,產生了許多嶄新的民族音樂。但是,目前多數歌曲的聲樂伴奏還不夠完善,而且隨著民族音樂的不斷發掘與興起,民族聲樂的藝術指導顯得更為重要。本文將重點分析民族聲樂藝術指導中的民族性思維的重要性,通過運用民族性思維,促進民族音樂的蓬勃發展。
一、民族聲樂藝術指導的背景及發展
(一)產生背景
民族聲樂藝術指導是在聲樂藝術指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聲樂藝術指導即是通過鋼琴的聲樂伴奏為歌曲的演唱和表演助興。最初是在西方興起的,后來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交流與碰撞,鋼琴伴奏在中國不斷流行起來,對歌曲的演唱和現場的氣氛起到了烘托和渲染的作用。民族聲樂藝術指導特指在傳統的民族音樂合唱、獨唱以及重唱等多種表演過程中的伴奏。中國的傳統民族音樂有很多種形式,例如,傳統的戲曲、說唱以及帶有當地特色的紅歌、山歌等民歌藝術,共同構成了中國民族音樂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但是,以前在傳統聲樂藝術的伴奏上一般都采用的是民族特有的樂器。例如二胡、笛子、管弦等等,用鋼琴伴奏的情形較少。自二十世紀以來,我國開設了專業音樂教學,豐富了民族聲樂的藝術指導形式,將鋼琴伴奏初次帶到了民族聲樂的演唱表演中來。將傳統與流行,將本土與時尚相融合,使得中國民歌不再局限于本地區范圍,聽眾范圍和傳播程度不斷擴展,使得中國聲樂在鋼琴伴奏下凸顯高大上,也占有了更加廣闊的市場。
(二)主要發展歷程和方式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中華56個民族由于地理環境不同,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會形成不同的文化,從而造就了不同的民歌和藝術形式。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傳統老歌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或者重新編曲,在傳統音樂中加入了現代音樂元素,使得老曲新唱的風氣盛行。而有的創作者在改編演奏的過程中同時對歌曲的鋼琴伴奏進行了創作和編排,使得歌曲在演奏和表演上與西洋相互融合,將傳統的音樂演繹出新的味道,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到了全世界。但是,中國的民族眾多,各民族的音樂數量也是繁多的,目前被開發和改編演繹出來的少之又少,也就更加缺乏鋼琴伴奏。中國的民族聲樂是需要被保護和傳承的,這就需要專業的民族聲樂藝術指導將它們呈現在大眾面前。因此,民族聲樂藝術指導必須要結合民族性的思維,才能真正將中國傳統聲樂帶到世界的面前。
二、如何在民族聲樂藝術指導中結合民族性思維
(一)要掌握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藝術以及音樂風格
1.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藝術和特點我國國土面積大,各民族地勢地形環境都不同,因此各地的語言和文化也不盡相同。大體上分為漢語與少數民族本土的語言,但是在漢語的劃分上又分為普通話、閩南語、粵語以及南北方語言的不同,這些獨特的語言表達藝術和特點使得歌曲在創作的時候難度增大。因此,作為民族聲樂藝術指導,在開展工作的時候,必須對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語言藝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只有掌握了語言,才能對各地方不同的歌曲創作進行深層的領悟。只有對歌曲的情感和語言、節奏把握到位,才能在進行聲樂藝術指導的過程中準確地表達,甚至當演唱者對歌曲的演繹不符合當地的文化特征和歌曲本身的含義時,或者出現咬字、吐字的偏差時,能夠及時清楚的分辨出來,并進行糾正,實現民族音樂的完美演繹,為觀眾呈現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在民歌《圪梁梁》的改編和演繹的過程中,由于這是一首著名的陜北民歌,要演唱好這首作品,就必須對歌曲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語言特色和表達方式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只有讀懂歌曲才能抓住特點,演繹出歌曲的原汁原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了解陜北方言的咬字特點和說話的腔調,在聲母相同的情況下,其韻母的發音極具地方特色,陜北方言有一種特殊的發音韻味,就是沒有前后鼻音之分。比如“人”字在陜北方言中發音為“仍”,“神”字的方言發音為“繩”等;另外在陜北的方言發音中,聲母“J、Q、X”的讀音在實際發音中則發成“G、K、H”,鞋這一名詞在唱詞中會發成“hai”,“下”字發音唱成“ha”等。再比如在著名的湖南民歌《劉??抽浴分?,有些方言的咬字特點也是十分有意思的,我們在進行民族聲樂指導時,必須重視方言與普通話的區別,特別是在某些重點音節的讀法上進行重點的區分。例如“哥(ge)”讀作“guo”,“我”的讀音也與普通話有著很大的不同。民歌的演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論怎么改編,一定要符合當地的地域特色,因此,在演唱的時候一定多重視發音標準,還原歌曲原貌與所寄托表達的思想感情。作為一個民族聲樂藝術的指導者,如果不能以身作則,將歌曲掌握通透,就無法對演唱者進行指導,更無法幫助演唱者和表演者進行再度的加工和創作,也就不能為歌曲進行應景、合適的鋼琴伴奏。
2.不同地區的演唱風格和音樂形式每個地方都有屬于自己民族的民歌,而且每首民歌在演唱風格和音樂的表達形式上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偏向生活與革命的,有的是贊美愛情的,例如陜北的民歌形式更突出的是紅歌和信天游,而少數民族的則以祝酒歌和舞蹈歌曲的演繹形式為主。正是由于各地在演唱風格和音樂形式上的不同,因此,民族聲樂藝術指導必須通過運用民族性思維,了解不同地區的音樂風格差異,對樂譜、歌曲做到心中有數,并與演唱者進行溝通,如何更好地設計鋼琴伴奏,才能將樂曲更貼切的表達出來。例如,在歌曲《敖包相會》的演繹中,作為聲樂的藝術指導必須首先了解這首歌曲創作之初的背景。這是一首由瑪拉沁夫作詞、通福作曲的歌曲。該歌曲是電影《草原上的人們》中的一首插曲,根據海拉爾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創作而成。它主要講述的是一種草原上的祭祀活動,然后通過男女之間的愛情表述了出來。因此,在歌曲的演唱上既不能過于輕浮,也不能過于沉重,藝術指導應該掌握好度,注重節奏的調控和歌手情緒的渲染力。再配以舞蹈和鋼琴伴奏,最后將一首唯美的草原作品呈現在大眾的面前。
(二)對不同種類的民歌以及其他聲樂表現形式的演唱、伴奏風格的把握
我國的民歌種類繁多,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具體可細致的劃分為山歌、勞動號子和小調三大類,其他的多數是在此基礎上演變而來。因此要想更好地對民族聲樂藝術進行指導,就必須以民族性思維為理念,全方位的掌握不同種類民歌的不同風格,才能更好地對歌曲的演唱、伴奏起到更好地幫助和促進作用。1.山歌山歌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勞動人民在山間或者牧場、田地里勞動的時候隨意哼唱經過流傳、整理、沉淀后的歌曲。它主要的特點就是歌詞沒有經過專門的構想,都是伴隨著勞動而即興唱出來的,節奏也非常的隨意和自由,感情包含了演唱者奔放、自由以及勞動人員的淳樸,因此在進行聲樂藝術指導的時候必須體現了山歌的特點,聲樂演唱結合背景烘托,將山歌的風格和伴奏風格更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2.勞動號子勞動號子的產生是為了在集體勞動的過程中為了保持節奏一致、加油鼓勁的一種口號。一般通常有一個人在前面領唱,眾人呼應。這種勞動號子能夠在起到很好的指揮作用,并且也能夠在勞力疲憊的時候為他們加油鼓勁的作用。一般常用于碼頭、船港、集體搬運等場景中。它主要的特點就是節奏感特別剛勁強烈,演唱的過程中要注重情緒的飽滿、聲音力度的加重,突出領唱者與呼應者的層次強弱之分。只有把握好這種力度,才能將勞動號子的這種精神與風格更好地詮釋出來,體現除了勞動人民在工作中的滿腔熱忱。3.小調小調是中國民歌體裁類別的一種。一般指流行于城鎮集市的民間歌舞小曲。按照內容的不同,可以將小調分為抒情歌、詼諧歌、兒歌和風俗歌四類。經過歷代的流傳,在藝術上經過較多的加工,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小調也是數量最多、傳播最廣的。因此,在對小調進行聲樂藝術指導中,應該對作品的情感和風格有著較為準確的認識,才能編排適合的鋼琴伴奏,為更好地歌曲表達效果做出鋪墊。
(三)對中國戲曲藝術的熟知以及指導應用
中國聲樂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它不僅僅涵蓋了歌曲,同時也包含了戲曲、說唱等眾多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流傳至今,種類頗多,涵蓋了京劇、黃梅戲、越劇、昆曲、花鼓戲等等,已經成為中國藝術的瑰寶,值得我們去傳承和學習。因此,在演奏的過程中,作為民族聲樂藝術指導必須掌握不同京劇的唱腔,并且分析在每一個戲曲故事背后人物的情感,掌握故事情節,并且分析戲曲本身所帶有的樂器伴奏。只有掌握好節奏、把握住情感,才能將中國戲曲進行重編排時借鑒,才能運用民族性思維更好地進行鋼琴伴奏,將戲曲以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將中國藝術發揚光大。
三、結語
總之,民族聲樂藝術指導對于聲樂作品的演唱和表演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民族聲樂藝術指導必須運用民族性思維,對不同地區、不同種類以及多種戲曲形式都進行細致的把握和了解,才能在創作中與演唱者更好地配合,并通過鋼琴伴奏,更好地詮釋民族音樂的特色與風格,將民族聲樂更廣泛的傳播,促進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劉宇.從王志信鋼琴伴奏中淺析民族聲樂鋼琴藝術指導的特點[J].中國音樂學院,2012.
[2]宋艷.民族聲樂藝術指導的民族性思維分析[J].北方音樂,2014(8):24-24.
[3]付蕾.鋼琴藝術指導對民族聲樂作品的影響[J].藝術教育,2014(7):107-107.
[4]張弛.論民族聲樂藝術指導的民族性思維[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6):88-93.
作者:陳樂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