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產業化創新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內蒙古地區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東西部異同的、豐富的民族藝術文化形式是不可多得的優質資源。將這些藝術文化資源進行產業化變革和推廣是內蒙古地區文化輸出的重要內容和路徑之一。在全國興起的傳統文化、傳統產業的現代化轉型以來,全國各地以文創為載體的發展案例層出不窮,多樣化、新穎化的同時,商業元素大于文化傳播,導致“網紅”產品的短暫出圈效應,打卡和展示后,產品價值被消解。缺乏持續性,人文和歷史意味表面化,導致產業化成果的傳播價值較弱。基于此,地域、民族藝術文化資源的產業化創新還需要進行深入探索,向精致化、藝術化以及半商業化的方向發展,才能在煥發傳統文化活力的同時,避免將文化庸俗化和物質化。
關鍵詞:內蒙古地區;民族文化資源;產業化;創新
內蒙古有著悠久的歷史、廣闊的地域,漢、蒙、滿、回族、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多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和變化,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文化形式和藝術形式。這些豐富的民族藝術文化資源,同時也成為內蒙古地區所獨有的區域文脈肌理。在近幾年全國興起的文化產業熱潮中,很多文化特色逐漸形成了各地區的文化名片,為歷史和傳統走向國際、走向未來建立了良好的展示和溝通渠道。
(一)國內研究現狀評述
從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追溯來看,規模化和概念的提出較晚,理論價值研究的歷史較短,成果和發展結構都在初步形成階段。原文化部部長孫家正認為: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他在《大力發展我國文化產業》一文中指出,第一,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到新的歷史階段的必然要求。第二,發展文化產業是貫徹科學發展觀,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一條重要途徑。第三,發展文化產業是提高我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的具體體現。第四,發展文化產業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重要目標。第五,發展文化產業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整體實力的迫切需要。北京大學的王曙光先生發表的《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一文中,詳細論述了文化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分析了優劣勢以及問題所在。綜合國際環境、社會發展的角度,提出了文化產業化的發展路徑。這篇文獻為本文的研究提出了宏觀角度的梳理建議。
(二)內蒙古地區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產業化現狀
內蒙古地區地大物博,以呼和浩特為中心的“呼包鄂”經濟共同體的發展現狀來看,民族文化產業探索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市場推動下,近幾年逐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民族文化產業GDP占比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產業化過程中,民族文化藝術的有效傳播和影響力有待增強。
1.地區民族文化輸出效果不明顯
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區,豐富的民族文化藝術形式是不可多得的優質資源。然而,在地域經濟中的呈現僅僅停留在五月到十月這段零散的旅游產業,以及近些年發展態勢不太明顯的民族企業,如乳制品、紡織品行業等等,無不呈現出發展疲態。從區域特色和城市名牌的認知度來看,依然停留在住蒙古包、騎馬上班和天天吃羊肉喝奶茶的馬背民族的單一印象,歸根結底,在于地域文化傳播的思路沒有打開。文化、藝術資源的產業化并沒有在媒體如此高速發展的當下,形成有效的產業化路徑的思考。
2.民族文化產業化多樣性不足
2003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制定了“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文化發展戰略目標,政府逐年進行文化建設的政策改進和資金投入。在民族文化的演出劇目上,逐漸形成數量多、質量高的良性發展態勢。這也引導其他地區劇場的劇目創作向質量、數量雙重發展,效果突出。各地博物館、地區文化的文創產品從創意大賽、作品征集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展現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活力。然而在文學方面,古籍研究的現代化推廣及文化衍生品較少;文學創作作品題材的多樣性不足,數量和質量沒有形成規模;旅游文創、餐飲規模化等方面仍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產業潛力。對于內蒙古歷史文化學術研究及相關的展示和輸出缺乏系統性和規模性。
3.民族文化產業化中設計手段的介入質量不均衡
在文化藝術的產業化過程中,文化傳承必須進行文化的現代化和大眾化轉化,同時構建產業化經濟發展框架,而設計作為手段在其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舞臺劇目演出中的舞臺、燈光的互動設計;文學作品的裝幀設計;影視作品的色彩、格調設計;文創中的造型、色彩設計等等。出色的設計師參與到文化藝術產業化中是使產業化煥發生命力的必要條件之一。就目前來看,設計的介入、政府對設計的重視程度以及參與設計的設計師專業水準不穩定都是制約民族文化產業化的重要問題。在本地近兩年的文創發展來看,作品跟風嚴重,文創設計的文化藝術化不夠突出,產品品質低劣。產業化探索仍停留在浮于表面的階段,沒有深入地形成文化藝術的認知思考。
二、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產業化的創新思路
任何創新都離不開科技和設計的基本手段。在以民族文化藝術資源元素為本體的基礎上,應利用有效的傳播媒介,加上合理的設計創造,以擴大民族區域文化特色傳播與影響力為目標,探索有特色的發展道路。民族文化藝術的產業化發展,產業多樣化以及繁榮程度,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民族文化藝術,如何理解其內涵和價值。如果我們對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不能有深刻的理解、系統的認知和發自內心的珍視,就很難在產業化中充分利用這些極有商業價值的文化元素,也很難將民族優質的文化藝術資源介紹給世界。
(一)總體創新思路
區域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本地區巨大的財富,應該加強頂層設計,從總體發展的目標進行規劃和實施。文化分層、藝術分類,從橫向拓寬文化、藝術的內涵和外延;從縱向朝可持續的方向逐步、穩步地推進,是當前民族文化藝術傳播的有效實施路徑。首先,以傳播為外層,時間上,以建立年度、季度的線上線下研討和交流為實現載體。內容上,結合區外的各類創新活動,積極運用創新手段推出我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產品,循序漸進地進行展示和輸出。其次,以內容創新建設為核心。文化特色的推廣成效在于內容的質量和數量,把研發作為基本生產力,使耳熟能詳的歷史和民族特色以新的形式和載體煥發新活力;將科技發展注入我們的產品,使之具有歷史價值的同時進行大眾化傳播。再次,以文創的手段,用設計把文化和藝術進行生活化和實用化。在傳播的路徑上深度拓展,進行多維度的產業化升級。以大型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例,劇目演出的同時,相關的文創衍生品也應進行推廣,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對演出劇目進行再一次印象強化,傳播的效果更佳。
(二)產業化創新的核心動力
產業化的創新離不開高水平、能力強的研發團隊。建立合理的人才吸納機制,服務于產業化創新是實現地區文化傳播與產業升級的基本保障。第一,基層選拔和向外引進雙管齊下,滿足現有產業化升級的技術支持。第二,有目標地培養和建立專有的傳播類、科技類、設計類行業人才庫。對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進行地域化發展專業設置改革,定向、定規格進行人才培養,以保障產業化在優質傳播的基礎上持續發展。產業化創新應建立自有的規格和思想,文化、藝術資源的傳承傳播為主,商業為輔。以故宮文創的探索、發展為例,2017年年收入15億,并逐年遞增。從這一角度看,經濟創收的成功毋庸置疑。同時,歷史文化的平民化也對于傳統歷史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傳播作用,民眾掀起“故宮熱”,拍照、打卡、游人如織。但是存在的問題也凸現出來,一支280元的故宮定制款口紅,與ysl、dior等大牌價格相差無幾,包裝材質卻不夠精致。傳統圖案的工藝有待提升,產品本身的使用感也沒有達到應有的水準;一支脊獸冰糕,1020元一支,展現的更多的是娛樂性,而非文化的輸出。“故宮熱”效應大面積地停留在歷史、文化表面,缺乏深度感受和傳播的引導策略。文創產品的設計和制作還需要進一步精細化和系統化,商業化的程度也應進行再評估。
(三)產業化創新路徑
首先,精致化是產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低質高價只能引起一時的經濟效應,隨著熱度的遞減,產品的口碑直接影響文化傳播的效果。所以,藝術文化的產業化之初,就應該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從文化內涵出發,對產品的內容進行質量把控,以傳播為主、創收為輔的主導思想推進項目的發展。其次,利用名人、名勝效應。名人、名勝故事和主題是傳播的最佳題材。在有故事、有主題的基礎上,拒絕杜撰和向功利化延伸的方向上展開,其效果才能持續化、最大化。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界、藝術界、學術界的人物,將真實的歷史、事件、地形地貌進行合理的開發則是產業化前期必要的投入和工作。在此基礎上,制定推進計劃,形成有效的鏈接效應,文化、藝術的產業化才能有持續性的發展動力。再次,半商業化的發展路徑。商業化無疑是觸發傳播的手段之一,在建立購買關系的基礎上,以物權歸屬刺激受眾的文化了解需求。然而,商業化的程度過高也會成為傳播的阻礙,形成反面效應。比如低質高價的產品引發的負面口碑效應;“網紅”項目引發的受眾低俗化、表面化消費行為;創收項目為了效益最大化引發的質量和安全等問題。作為內蒙古民族特色及地貌特色顯著的地區,旅游是文化產業中的重要支柱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保護大于創收,旅游紀念品的傳播功能同樣要大于創收。
三、結論
故宮的文創發展引發了全國文創熱。文化產業化道路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文化傳播與地區綜合發展的路徑,有著巨大的爆發力。各地區藝術文化的產業化都在躍躍欲試進行碎片式、非系統的探索和發展。這其中不乏很多反面案例,缺乏深度思考和產業與文化發展可持續化的論證。解讀和發展思路的偏差導致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形成投喂式、示好式的產業現象。“這種文化是花哨的和廉價的,其激發的感情回應也是淺薄的和粗俗的”“文化的大眾化不等同于庸俗化和物質化”。[2]設計作為連接藝術文化資源和產業化的手段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政府的角度看,分步驟、有規格、可持續地制定發展計劃和政策及資金支持是藝術文化資源產業化深化的基礎保障。吸引一批高水平、能力強的人才組建研發團隊,從多方面進行探索、實驗和推廣。相信內蒙古地區藝術文化資源產業化的發展可以走出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孫家正.大力發展我國文化產業[J].現代企業,2005(3):4-5.
[2]聶振斌.藝術化生存———中西審美文化比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1.
作者:劉宇 康永平 單位: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