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佛教與民族傳統體育的關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孔雀舞的內容和形式經過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如今已看不到原始宗教圖騰崇拜的影子,而把它作為平時的健身舞蹈和重大節日時的表演性舞蹈。由于傣族先民生產力低下,他們無法對一些自然現象進行解釋,由此產生了自然崇拜和對神靈的崇拜,并逐漸過渡為具有一定儀式的全民信仰,經過歷代人的不斷強化,它們中的一些演變成頑固、保守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行為,由此產生許多生活禁忌和一系列的巫術活動。因此,新中國的誕生,廣大農奴在政治上的解放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已逐漸縮小了這些原始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但它在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意識中打下的烙印,卻會在相當長的時期保留下去,在人們有意或無意間繼續釋放自己的影響力。
德宏地區(包括耿馬、孟定一帶)的傣族是一個全民信奉佛教的民族,他們主要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大概在公元6~8世紀之間開始傳入傣族地區的。小乘佛教的威力大大超過原始宗教。當它在唐朝前期傳入傣族地區后,首先在統治階級中站穩了腳跟,然后又在全社會得到普及。小乘佛教一經傳入傣族地區,便使傣族的整個生活、文化等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佛教為了與傣族特有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氛圍相適應,也吸收了許多傣族文化的營養,使佛教更好地為傣族人民所接受。這兩個過程幾乎是同步進行的。佛教與原始宗教的長期共存現象,形成了傣族信仰二元化的特點。現在傣族主要的民俗節日與佛教的關系極其密切,如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堆沙塔節等,就連傣族的“趕擺”也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潑水節。潑水節傣語稱“擺爽南”,又名“浴佛節”,字面意思是“變更”和“周轉”,即從舊的一年轉換到新的一年。潑水節是傣族的傳統節日,與德宏傣族共處的德昴族和阿昌族也有過潑水節的習俗,形式都大同小異。在潑水節的清晨,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趕大“擺”,舉行浴佛和互相潑水祝福,白天城鄉各地處處吉祥水花飛舞,笑語連天,一片歡騰,之后他們就開始互相潑水,意為祝對方健康、吉祥、幸福。在潑水的同時他們還在鼓鑼等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晚上村村寨寨唱傣戲,嘎秧弄,放孔明燈,徹夜不眠,場面十分壯觀。此外,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斗雞等,也是潑水節期間的活動內容。近幾年,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經貿洽談、尋找最美的傣族孔雀公主比賽、千車萬人采花活動、牛車與美女彩車巡游展演等內容,使潑水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2.關門節。德宏傣族稱為“進洼”,意為佛祖入寺之意。也是德宏傣族傳統佛教節日,時間為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農歷七月中旬)開始,到傣歷十二月十五日結束。據傳說,每年的這個時期,佛都要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有一年,由于佛不在,數千佛教徒到鄉下傳教,百姓的莊稼被他們踏壞,耽誤了百姓的生產,百姓們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后來知道了此事,心中非常不安。從此以后佛再到西天講經時,便會把佛徒全集中起來,規定在他講經期間不許他們到其他地方,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3.開門節。傣語為“豪瓦薩”或“出洼”,除傣族外,其他信奉小乘佛教的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都過該節日。“關門節”結束后舉行。節日當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帶著食物、鮮花、臘條、錢幣等去佛寺拜佛。然后舉行盛大的文娛活動,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活動的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放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等。青年們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恰逢稻谷收割完畢,所以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4.堆沙塔節。節日當天寨里的所有人都到河邊搬運沙子,然后由老年婦女在寺院里堆沙塔。她們先把運來的沙子篩凈,然后把篩凈的沙子和白膠泥充分混合,再把混合好的白膠泥抹到事先用土基砌成的塔基上,塑成的主塔高約1米,底座周長大約2米,主塔塑成后還要在主塔的四角再塑四座小塔,最后再撒上細沙。接著以主塔佛龕為中點留出“十”字形走道,將地面劃為四塊。老漢們在一旁破竹編用的籬笆和制作彩紙塔帽。堆完沙塔的老年婦女手拿事先做好的長約尺余的筍殼模,先往模子里填些潮濕的細沙,再從簸箕中取一粒小卵石及一兩個鎳幣作為塔心,然后填滿沙子,再用填滿沙子的模子拓在撒有細沙的地面上。每塊地面拓小沙塔250座,共1000座。拓完后,男女老少開始為主塔加冠,他們先用籬笆將塔群圍在正方形的籬笆墻內,并在主塔尖和四根籬笆墻角柱上懸掛五彩紙旗。每根籬笆墻角柱上都捆著一株芭蕉樹和一根帶葉的甘蔗,以象征豐收和日子甜美。同時還綁一個供有糧果米花等的竹制括盤。清場后,由老年婦女點燃主塔佛龕里的四盞香油燈,然后關門封場。當天晚上象腳鼓聲雷動,人們圍著場地翩翩起舞。節期三日以內,全寨在佛寺打合伙。每日早晚僧侶都要為沙塔頌經,大約半小時。第三日下午清理沙塔,小孩子們以取得塔心錢為吉祥。
5.擺冷細。相當漢族農歷的春節,傣族寨子里的中老年人在這一天,都到奘房(寺廟)里拜佛,聽佛爺講經。
6.擺伍巴古。意為彌勒佛節,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十六日,傣族村民們在奘房舉行的迎佛、拜佛儀式,不定期舉行。節日期間他們向佛敬獻袈裟、被褥、枕頭、香燭、果品等物,然后在奘房“光毫”(即聚餐)。第二天中午進行送佛儀式,村民們在精美的小彩船中放置一尊小佛像,然后在佛爺的引導下,敲鑼擊鼓把彩船送至河邊,長老誦經后把彩船放人河中順流而下結束。
7.擺干朵。出洼的第二天(農歷九月十六日)舉行,傣族民間比較熱鬧的宗教節日。節日期間傣族村寨之間集隊互相祝賀,村寨之間的青年們要進行對歌、跳舞等活動內容,老年人則到大殿拜佛祈禱。
8.燒白柴。節日前,信眾中的青年男女要到山中砍一些柴禾送到奘房,把樹皮全部剝去,露出潔白的樹干,稱為白柴。到農歷元宵節晚上,由男信徒把白柴壘成一個高4~7米的“亞”字型座亭式建筑,建筑頂放置油布條、刨花等易燃物,亭中懸掛鞭炮。晚上九時左右,先由佛爺誦經,后由長老手持長竹竿點燃亭頂的易燃物,把亭子化為灰燼。他們認為燒白柴節過后,天氣將會轉暖。
德宏州傣族除全民信佛外,還保留先民信仰的原始宗教,由這些宗教衍生出許多民俗活動,在這些民俗活動中孕育著豐富的體育因素,它們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作者:朱永軍單位: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