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的街區保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文通過探索賀州市發展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策略,保護與傳承歷史內涵與傳統風貌可持續發展保護理念,對賀州市保存較為完好的西約街、河東騎樓街、黃姚古鎮歷史文化街區的調查,論述賀州市歷史街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保存狀況、歷史、文物及藝術價值。通過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加強對賀州市歷史街區的保護與研究,提出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
賀州;歷史街區;文化價值;現狀;保護措施
賀州市地處廣西東部,連接湘、粵、桂三省,歷史源遠流長,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曾經繁華的八步西約歷史商業街區,青石板街道,反映真實的歷史狀態,生活氣息親切宜人,商業氣氛濃厚,是賀州清朝時期經貿繁榮及城市變遷的縮影。賀街河東騎樓街區依然保留較好的街巷設置,商業店鋪是兩三層的樓房,沿街作騎樓,前店后居式,下層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過道,用以避雨、遮陽、通行,樓層部分住人,每棟高二至四層,進深二三開間,涼爽舒適。清代,廣東資本輸入賀州,促進了集市的發展,成為引進東資的前沿城市。黃姚鎮八條街道,房屋多數保持明清風格,民居精煉、古樸、淳厚、悠遠,祖先流風遺韻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與繼承。
賀州市八步西約街,位于賀州市西北部,南臨賀江。據文史記載,清嘉慶年間,有廣東端州的8戶人家先后到黃田浩洞、路花、竹山腳從事制陶、開礦和經商。咸豐年間,為了經商方便,8戶人家在八步的賀江邊建起了8間店鋪。隨著大批商品經賀江船運到八步,逐步發展成了商業街市,在江邊建起了碼頭,湘、粵、桂大量商品在這里集散。商業繁榮使街市迅速中興,依托沿海進口的洋釘、洋灰、洋漆等現代建筑材料及食鹽、布匹、食油、大米等商品銷售而命名的鹽埠街、紗街、米市街、油行街、永豐街及新街等街市,建成了獨具特色的商業騎樓街,見證了賀州八步的歷史興衰。老街全長1200米,寬4-5米,大大小小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筑近300棟。聯排、獨棟的民國時期建筑,青磚砌墻,青瓦梁柱頂,簡練樸素,基于嶺南城市風貌,融入西洋及本土文化建筑特色。清代的八步商會,民國舊桂系沈鴻英將軍府遺址,新桂系平樂專署大院,八步中心醫院、八步中心小學,清末的八步郵政局、八步電報局,抗戰時的同濟大學西遷八步舊址等均分布于街區之內,臨街建筑舊多為鄉紳、富商或官宦人家居住,是八步老城區最為重要的地段。街區內街巷肌理清晰,形成“河、街、巷”和諧共生的體系,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賀街鎮河東騎樓歷史文化街區,位于臨賀兩江交匯處,始建于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保存有縣衙、捕廳、總局、義倉、會館、文廟、學宮和書院等遺址,完整展示了古代城市的行政、教育、文化、宗教、交通、貿易及防御多種功能。諸多宗祠中,羅氏宗祠、劉氏宗祠、莫氏宗祠,建筑莊嚴、雄偉、整齊,且各具風格。謝氏宗祠,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風格;劉氏宗祠則是典型的嶺南府第;李氏宗祠又將江南園林與嶺南建筑風格合為一體,獨具一格。異彩紛呈的建設風格,突顯了宗祠建造所包含的文化多樣性。河東街區地處湘、粵、桂三省區的交匯處,形成包容兼蓄的多元文化及隨水而走的特點。水陸交通的便利,民國時期廣東人帶來的商貿繁榮,及外來的建筑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產生獨特的區別于傳統騎樓的建筑樣式。臨街店鋪二樓以上部分突出,二樓罩著的空間成為遮陽擋雨的人行通道,騎樓的窗楣、柱子、墻面、腰線及雕飾體現中西文化風格,文脈格局清晰可辨,這就是頗具嶺南建筑特色的“河東騎樓街”。騎樓外觀有許多中國傳統建筑的語言———花窗、磚雕、浮雕花卉、人物故事,都十分精巧,西洋建筑的羅馬柱、圓拱形窗、穹雕,也融入了騎樓建筑中。街區興起于宋代,繁盛于清代,興盛于近代,是“東資西市”這一嶺南經濟事件的歷史見證。街區匯聚了典型的清末至民國時期水運市鎮街巷的空間要素。南北走向的騎樓大街臨江東岸而建,沿江一側騎樓每間隔一定距離要留水門,用于取水或泊船。樓層較高,以防洪水漫漲。
黃姚歷史文化街區,古為百越地。發祥于宋開寶年間(968-976),現保存有300多棟明清時期古建筑,屬百越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建筑風格。屋頂采用硬山、懸山、歇山頂結構,梁枋、斗拱、檀椽,雕梁畫棟,壁畫精美,廟宇祠堂、民居建筑,青磚黛瓦,古樸典雅,錯落有致。石板街道用上萬塊青石板鑲砌而成,民居建筑面積16000平方米,由亭臺樓閣、古戲臺、文明閣、三星樓、天然樓、西門樓、東門樓、寶珠觀、興寧廟、郭家宅院、司馬第、古氏宗祠、吳氏宗祠天然亭及佐龍祠等組成;另外,還有韓愈、劉宗標的墨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黃姚鎮歷史悠久,建于明清時期的古建筑民居,三條清溪環繞,四面青山環抱,鐘靈毓秀,景色怡人。古老房舍上含有書香氣息的楹聯、匾額,頗具特色??箲饡r期,黃姚鎮是中共廣西省工委的所在地,歷史上一批批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如何香凝、干家駒、歐陽予倩、梁漱溟何高士其等大批愛國民主人士曾在這里居住。從明初至清末,黃姚已發展成為富群江流域文化、商埠的中心,成為一個重要的集市鎮。賀州市的宗祠文化和詩聯文化也獨具特色。
(一)宗祠文化。帶有族群文化的宗祠,印證了街區商貿的繁榮,多族群的宗祠,結構精致,規模宏偉,門前有大石階,寬闊的門廊、天井、小花園,別具桂北屋宇風格。墻上花禽鳥壁畫,構圖美觀,工藝精湛。
(二)詩聯文化。歷史文化街區讀書之風隆盛,文化氛圍濃厚。這里人才輩出,文人墨客過往繁多,街區的亭臺樓閣、寺觀廟宇為他們提供吟詩作對、施展才華的天地,形成了別具鄉土特色、地域風格的詩聯文化。詩聯對仗工整,寓意深刻,書法絕妙,眾多詩聯折射出人才世代崇尚詩書禮樂的高品位文化傳統。
二、賀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存在的問題
(一)歷史街區的衰落帶來困境伴隨著城鎮化進程,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歷史街區沒有得到有效保護,格局風貌、生態環境不斷遭受破壞。很多人外遷,房屋無人居住淪為危房,更是加速破敗而消亡。古村落的消失,毀掉的不單是一座建筑,還會喪失滋養傳統民風市井的土壤。當前,賀州歷史街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口流失造成空心化。由于設施大多較為落后,教育、衛生、交通和就業資源也不平衡,很多街民選擇離開老街,到城市生活,街區逐漸成為空殼并消亡。
(二)歷史街區民居建筑被破壞在賀州的歷史文化街區,許多有價值的祖屋或別宅大院都已破爛不堪,正面臨著消失境地。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增長,拆屋蓋房的現象日益增多。城鎮化的推進,很多歷史街巷被折除,也是使老街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賀州的歷史街區現狀十分堪憂,保存的古建筑多為木構建筑或磚瓦結構,年代久遠,大部分古建筑民居已發生傾斜,被風雨侵蝕得面目全非,又因無人居住、修繕,促使房屋倒塌加速。
(三)歷史街區新增建筑改變街區風貌在歷史街區,一些原住戶早已將古建筑拆除,建起二、三層的新民居。數百年的民居宅院大面積消失。如果倉促拆除,賀州就永遠失去了對這段歷史文化的傳承。隨著歷史變遷,社會變革,昔日一度輝煌的古建筑已逐漸被新建筑所代替,剩下的只是人們的回憶。
(四)歷史街區保護資金短缺賀州歷史文化街區的困境,是地方歷史文物保護工作中遇到的典型困境,基層沒有專項保護資金,上級部門又沒有嚴格按國家要求出臺切實的保護規劃,使歷史文物保護工作長期滯后。
三、賀州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措施
(一)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保護老建筑,保留沿街商號、河邊巷和沙街巷的空間格局,保持河水口、兩條街巷與臨江界面的空間完整性;保護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傳統建筑,不得改變其高度、體量、色彩;控制核心區周邊的新建建筑高度,使其與傳統建筑風貌相協調;保護原有山水格局;城墻、護城河和城外碼頭,保護街巷,嚴格保護街巷名稱、走向、街道尺度;保護兩側街巷界面和建筑風貌,控制建筑高度;整體保護核心區內的騎樓街街段;保護保護區內的歷名建筑、歷史風貌建筑、石板街路面、古井、古亭、和古樹;保護臨江兩岸植被和山水自然環境;保護河西歷史文化風貌區6條街巷的空間格局和石板街面,蔣家大屋、各姓祠堂等歷史建筑和傳統建筑,城墻、護城河等重點文物護單位,以及河西碼頭、水觀音、宋代暗河、桂花井和大馬鐘家碼頭。
(二)編制規劃、建立制度成立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進一步加大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力度。建立由建設、文化、旅游、發改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公布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文保單位、歷史建筑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保護規劃的編制和保護政策措施。科學確定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范圍,制定出保護、修繕和整治的具體方案。按照城市整體風貌、歷史文化保護區和文物古跡三個層級依次建立賀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重點構建賀街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八步舊城保護街區,黃姚文物保護區保護空間格局?!顿R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重點之一是賀州歷史城區的保護,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價值。確立目標和原則,作為相關部門審批的依據,使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街巷、歷史建筑都能得到保護。為進一步保護古城格局,維護歷史風貌,延續城市文脈,市人民政府頒布《賀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法》《賀州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賀州市歷史建筑保護管理辦法》及《賀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在立法層面上為保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提供保障。加強歷史文化名城核心保護區的規劃控制。根據《賀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加強對核心保護區范圍內建筑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控制,特別是加強對新建筑的性質、高度、體量的控制,改造和拆除部分與古城原有歷史風貌不協調的建筑,并嚴厲打擊違法建設、私拆亂建及隨意修繕等行為,突出保護古城原有歷史風貌。
(三)加強歷史街區文化遺產保護大力開展文物古跡普查和建檔工作,開展瀟賀古道、古村落、古文化遺址調查。同時,完成全市歷史街區內20處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標志、有記錄檔案、有保護機構。完成歷史建筑建檔和掛牌保護,為保護好歷史建筑,對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歷史建筑逐步進行全面普查、評估和認定,通過制定表格、拍攝照片、繪制圖紙等方式,詳細、準確地記錄每棟歷史建筑的相關信息,建立歷史建筑檔案,公布500處歷史建筑,完成掛牌保護工作。
(四)建立社會監督和公眾參與機制賀州市努力推動公眾參與機制,疏通社會監督渠道。在城區發放《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倡議書》《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手冊》各5萬份,利用賀州新聞媒體,開辟歷史文化名城宣傳和輿論專欄,不斷宣傳賀州歷史文化和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工作動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做好保護規劃、修建規劃、旅游規劃是歷史文化街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三者相輔相成,最終目的都是要繁榮城市和地區經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除了落實現有保護規劃外,還要大力實施保護、環境整治、文旅結合,突出歷史街區整體風貌,保護地方特色歷史文化。一是要保護與整治相結合。保存傳統歷史風貌和改善生活居住環境是同等重要的問題;二是要與新區建設相結合。經濟、生活、開發建設密不可分,都應與新區開發建設同步協調進行。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文化產業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合,自然與人文和諧相處,是保護歷史文化發展中一種有效可行的模式。傳承歷史,比文字記載更準確,更真實。歷史文化街區不可再生,必須讓歷史街區擺脫老邁腐朽的現狀,重新融入城市體系中。每當人們站在尚存的古建筑下,透過它們蒼老的容須和歲月的留痕,依然能感受到蘊藏在它們背后的豐富歷史、文化生活積淀。賀州歷史文化街區,正在通過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讓生活在城市中的無數個體心靈能找到樸實悠然的自然生活韻律,以此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與精魂。
作者:郭建軍 單位:賀州市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