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文化下來華留學生心理適應調查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心理適應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本文采用抑郁-焦慮-壓力量表(DASS21)對江蘇某高職院校8名來華留學生進行跨文化心理適應現狀調查研究,并根據現狀對高職院校開展跨文化心理適應教育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經濟、政治領域的合作與互動促進了國家之間人員的流動,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或群體作為旅居者在適應東道國文化環境的過程中大都會面臨跨文化適應問題。跨文化心理適應(psychologicaladaptation)主要是指旅居者個體在心理層面上適應新的環境,具體而言,是旅居者在適應異文化環境過程中的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滿意情況,主要以情感反應為基礎,如果旅居者在東道國能否保持較為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和較高的生活滿意度,沒有或很少產生抑郁、焦慮、狂躁、孤獨、寂寞、失落等負面情緒,就算達到了心理適應(Ward,)。來華留學生以“旅居者”的身份來到中國學習與生活,面臨著因文化環境的改變而引起的各種各樣的適應問題。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來華留學生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對留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至關重要,心理適應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分別于1年、18年先后兩次對心理健康的內涵作出了界定,均提出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礎。來華留學生是我國學校中的特殊群體,一方面,和中國大學生一樣,需要應對成長過程中帶來的壓力,如學業壓力、交友壓力、情感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等,另一方面,需要承受“旅居者”身份或旅居環境帶來的壓力,主要有語言障礙、文化差異、人際困難、思維方式、角色混亂等跨文化適應問題產生的壓力。多重的壓力與困難常常使留學生陷入孤獨、焦慮、無助、失落等負面情緒體驗,引發心理問題。多項研究表明,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多(雷云龍,4;李繁等、胡芳,20;張燦燦,5),是心理疾病發生較多的特殊群體。提高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關注其心理健康對來華留學生本人及學校都有重要的意義。高職來華留學生是來華留學生群體的一小部分,但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來華留學生的人數日益增多。高職來華留學生群體與本碩博層次的來華留學生群體有著較大的差異。首先,本碩博層次的來華留學生主要接受的是理論型、科研型教育,而高職來華留學生主要接受的是實踐型、技能型教育。其次,從生源質量上看,由于學歷層次、獎學金比例不足等客觀因素,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學習能力,漢語水平等、自我管理水平、處理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相對較低;最后,高職院校中留學生的年齡大都在18-23歲之間,智力、精力都處于活躍增長期,個性發展還不穩定,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響。關注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克服異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孤獨感、失落感、無助感,提高其跨文化心理適應能力,對留學生個人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調查高職來華留學生跨文化心理適應現狀,為高職院校開展留學生跨文化心理適應提供事實依據。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工具
根據Ward對跨文化心理適應的定義,本研究采用測量工具抑郁-焦慮-壓力量表(DASS-21)對高職來華留學生跨文化心理適應現狀進行調查研究,該量表系Lovibond于1年編制的抑郁-焦慮-壓力量表(DASS-42)的精簡表,該量表用于測量個體的負性請別,曾在多個國家施測,具有跨文化一致性,該量表共有21個題目,0-3分別表示不符合、有時符合、常常符合、總是符合,各維度題目分數相加,分值越高,負性情緒越嚴重。該量表的總量表和抑郁、壓力、焦慮分量表的信度分別為0.1、0.82、0.75、0.。
(二)調查對象
本研究的調查研究對象為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來華留學生,抽樣方法為分層抽樣法,問卷的發放總量為1份,回收有效問卷8份,問卷的回收率約8%,其中大一來華留學生45人、大二43人、大三,共計8人。來自于印度尼西亞(人)、孟加拉國(人)、剛果(布)(14人)、埃塞俄比亞(12人)、柬埔寨(6人)、老撾(3人)、越南(4人)等國家;年齡最小18歲,最大2歲,年齡的均值為21.06,標準差為2.001。
(三)數據分析
本研究將數據整理到SPSS21進行分析。
三、調查結果
通過對8名高職來華留學生實施問卷調查,結果得出,抑郁維度,44%的來華留學生處于無抑郁狀態、34%的人存在輕度抑郁問題、21.3%的人中度抑郁、0.7%的人重度抑郁狀態;焦慮維度,14.2%的被試沒有焦慮、16.3%處于輕度焦慮狀態、.4%處于中度焦慮狀態、22%處于重度焦慮狀態、7.1%處于極重焦慮狀態;壓力維度,.4%的人處于無壓力狀態、28.4%處于輕度壓力狀態、18.4的人有中等程度的壓力、2.8%的人經歷著重度壓力體驗。這表明,%的高職來華留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狀態、85.8%的高職來華留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4.6%的高職來華留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壓力。總體來說,高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狀況比較差。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對高職來華留學生抑郁、焦慮、壓力情況在性別方面是否存在差異進行檢驗,結果發現高職來華留學生在抑郁和焦慮維度存在性別差異,女生的抑郁值(p=0.014<0.05)、焦慮值(p=0.027<0.05)均顯著高于男生,壓力值低于男生,但并未引起顯著性差異(p=0.1>0.05)。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對8高職來華留學生抑郁、焦慮、壓力情況年級對比差異分析,發現高職來華留學生在抑郁、焦慮維度存在年級差異,呈顯著性差異狀態,在壓力維度不存在年級差異。具體描述如下:在抑郁維度,各年級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5),高職來華留學生的抑郁值由高到低的年級分別為:大一年級、大三年級、大二年級;在焦慮維度,各年級高職來華留學生的焦慮狀態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0.05),大一年級的焦慮狀態最為嚴重,大二年級次之,大三年級的整體焦慮值最低;在壓力維度,大一年級的高職來華留學生壓力值最高,其次,是大二年級的壓力值居中,壓力值最低的是大三年級,但各年級在壓力維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8>0.05)。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探索8名高職來華留學生抑郁、焦慮、壓力情況是否存在國別差異,調查發現高職來華留學生在抑郁、焦慮、壓力三個維度在國別方面均存在顯著性差異。抑郁維度(P=0.0<0.05),抑郁情況由高到低的分別是孟加拉國>非洲國家>印度尼西亞>其他亞洲國家;焦慮維度(P=0.000<0.05),焦慮情況由高到低的國家分別是: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其他亞洲國家>非洲國家;壓力維度(p=0.030<0.05),壓力值由高到低的國家為:孟加拉國>非洲國家>印度尼西亞>其他亞洲國家。由此可見,孟加拉國的學生抑郁、焦慮、壓力維度均比較嚴重。
四、結論與啟示
研究發現,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比較差,負性情緒體驗較為嚴重,%左右的來華留學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或壓力情緒體驗,焦慮情況更為嚴重,超過85%的來華留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女生的抑郁和焦慮情況比男生嚴重,男生與女生的壓力體驗差不多;大一年級的抑郁和焦慮情況最為嚴重,大一、大二、大三年級的壓力體驗差不多。孟加拉國的學生心理適應狀況最糟糕,負面情緒體驗最多,相比于其他國家,孟加拉國的留學生抑郁、焦慮水平顯著高于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壓力水平雖然未達到顯著性差異,但也高于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年齡并未引起來華留學生的心理適應差異,不同年齡段的來華留學生的抑郁、焦慮、壓力情緒體驗相似。調查結果帶來的啟示如下:
(一)加強對留學生群體心理適應的常態化教育
留學生群體的心理適應不良狀況比較嚴重,高職院校應該以提高留學生心理適應為目標做針對性的教育。首先,留學生管理部門應該抓好留學生的入學教育工作,從校園文化、法律法規、生活知識等多方面入手幫助留學生盡快熟悉和融入新的環境。其次,高職院校應該開設跨文化心理適應等方面的課程,激發留學生發揮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克服跨文化適應中的困難。根據文化休克理論,因文化環境的差異,留學生在新環境中體驗常常出現文化休克癥狀,具體表現為對新環境不適應帶來的緊繃感和壓力感、離開原來的家人朋友引起的失落感、文化沖突引發的排斥感、角色變化帶來的混亂感等。這些癥狀都需要留學生不斷調整自己,及時克服。開展相關方面的入學教育或開設相關的課程有助于留學生更加理性地看待留學經歷,并更加科學地尋求克服困難的方法。
(二)重視留學生心理適應不良的篩查工作
心理問題具有隱蔽性和不易覺察性,心理健康不像生理健康那樣有易于度量的標準,心理健康過程是一個由健康到不健康再到健康的波動起伏的動態過程。定期對留學生開展心理適應不良的篩查工作,篩查出心理適應不良的學生,并對這些學生進行重點關注和教育引導,針對性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有助于增強留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強化對心理適應不良的留學生進行干預
根據Oberg的跨文化心理適應階段理論,旅居者在新文化環境中能夠適應一般要經歷四個階段,分別為:初入新環境中的蜜月期、沖突與摩擦不斷的危機期、逐步調整與改變的恢復期和理性融入的適應期。研究表明,大部分跨文化中的個體蜜月期大概是6月份,之后便進入危機期,即新環境格格不入,非常沮喪,很容易產生抑郁、焦慮、壓力等負面情緒,如果個體能夠激發自身的力量,積極應對,那么將會進入恢復期、適應期。但很多留學生無法跨越危機期,產生心理障礙,輕則不能適應環境,影響學業,重則引發身心疾病。所以學校及時對心理適應不良的留學生進行干預,幫助他們度過危機期,是很有必要的。
(四)重點關注留學生中容易產生心理適應不良的群體
根據調查結果,留學生管理部門在日常工作中重點關注孟加拉國的留學生、大一年級的高職來華留學生、女來華留學生等群體的心理適應情況,動態掌握這些群體在新文化環境中面臨的具體問題,并盡可能提供幫助。
五、結語
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建設計劃”)將高職教育的國際化建設水平推到新的高度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來華留學生教育和管理水平是衡量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關注高職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狀況,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愉快地度過“旅居”生活是當下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作者:仇海霞 普麗達 王兆陽 單位:江蘇農牧科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