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跨文化交際下的語言沖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年來中美校際間的合作日益密切,兩國中學階段的交換生數目不斷增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美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不可避免地衍生了一些關于跨文化教育理念的矛盾沖突。
關鍵詞:中美中學教育;師生關系;對比研究
一、中美中學師生關系現狀
(一)中國中學教育階段師生交際互動現狀在中國初高中的課堂上,教師通常是整堂課的掌控者。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定份額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學方式上以自己講授輸出為主,主要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師生間的互動,這樣的交流方法使得教師無形中給學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壓力,而由于時間有限,學生在課堂上很少獲取大量的提問機會,對知識的疑問大部分僅能靠課后答疑完成。在課堂之外,鑒于教師在課堂上的嚴肅形象以及以往傳統師生觀念的影響,很多學生寧可冒著知識沒學會的風險也不愿去私下請教。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高速發展,這樣的情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學生漸漸認同課上傳道受業解惑,課下師生關系漸似親友的狀況,但師生心理距離仍有待縮短,尤其對待近年來屢見不鮮的師德師風問題以及學生使用暴力傷及教師等事件的報道,都無時無刻地警示我們要關注師生關系,力求構筑平等良好友善的校園學習環境。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有秩序的校園管理和教師權威形象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學生獲取扎實的文本基礎,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奠定理論根基。[1]
(二)美國中學教育階段師生交際互動現狀美國教育體系尊崇師生雙方平等的關系,在課堂上沒有主導和被主導之分,師生是合作伙伴的關系,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者各抒己見的方式尋求問題的結果,通力完成教學任務。不同于中國的大班形式授課,美國課堂人數較少,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意選擇授課方式,有時隨意坐在地上就能上一節課,學生不受嚴格的紀律和規范的管理,甚至在允許的范圍內可在課堂上隨意走動。
二、中美師生關系差異的原因
(一)中美歷史價值觀的差異“尊師重道”是中國幾千年來積淀的儒道文化傳統。宋代歐陽修在《答祖擇之書》中提到“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意思是學習之人必先尊敬師長,只有做到對師長的恭敬,他所傳授的道理才會被其他人所尊重。《論語》中孔子的“對話式教學”雖然是師生密切互動的有效途徑,但是在對話中大多是以孔子指點迷津和學生洗耳恭聽為主。提及美國的教育方針,它的文化傳統和歷史淵源同樣不可忽視。美國作為一個多種族的移民國家,早期移民者打破固有貴族階層,號召直接表達所思所想,它強調個體發展的迫切性,宣揚自由民主的精神,反對權威與壓迫,這種追求解放天性的思維融入到了美國教育思想的方方面面。
(二)中美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差異許多跨文化交際的例子表面,赴華的美籍留學生往往在初入中學校園時無法適應中國的校園文化。美國的教育目的更重視育人功用而非社會功用,在整個中學教育中,美國教師試圖將學生打造成個性化的人,無論是個性張揚還是有甚者張揚跋扈,都能被教師接受,甚至教師會為學生發展個性創造條件,創造環境。[2]美國學校沒有出臺統一的教學標準,沒有規定學生的發展方向和最終成長目標,因此給予了教師巨大的發展空間,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幫助者角色。
(三)中美師生言語行為方式的差異在中國,教育的功利性是導致中國基礎教育時期師生關系較為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師在初高中階段面臨強大的升學壓力,很多教師重考試成績輕道德塑造,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較少,甚至在對待習慣不好的學生時會總是以懲戒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教師自以為的關愛沒有一定的教育信仰和教育理念作為支撐,更有甚者僅僅將教學作為晉升的手段和謀生的途徑,從而忽視學生的心理訴求,缺乏對學生的關注和關心,不免造成與學生之間情感的疏離淡漠。在美國,教育更像是一種產業,因為學生家長是學校的納稅人,因此教師首先將學生當做服務的對象,其次才是自己需要教導的人。在這中思維的影響下,不同于我國對學生的愛護,美國教師更注重的是尊重,他們聯合社會組織和學生家長,力求為學生打造一個平等寬容、寬松開明的學習環境。
三、中美師生關系差異對中國的啟示
(一)構建雙向評價體系鑒于美國中學一直以來采取的雙向評價標準,我們也應當取其精華,構建我國中學師生雙向評估體系。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涉及到學生性格、愛好、以及心理狀態的方方面面,給予學生適時的引導和中肯的意見。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針對教師的授課風格、穿衣打扮、性情特點、師風師德等多方面進行,幫助師生進一步了解彼此。
(二)創設平等校園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建構一個和諧平等的校園環境迫在眉睫。我們需要倡導師生間彼此關懷,相互理解,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尋求共同進步。例如在中學校園開展師生間互動游戲環節,定期開展教師和學生私人交心談話活動,設置匿名對話箱等。校園規劃上可以安排師生共同出謀劃策改善校區環境,校園的布置可以有意識地彰顯出師生關愛的主題,從細節入手創設和諧的交流氛圍。
(三)提升教師自身素質教師需要轉變傳統師生觀念,借鑒美國教師以引導為主的授課模式,摒棄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認識到每個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力求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和興趣的調動者。切忌以升學率和好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密切關注學生生理心理兩個層次,幫助學生成長為一個人格完善的人而不是一架學習機器。
(四)擴大中外語言學術交流通過對中美師生關系差異的初步探索,美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許多教育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隨著全球一體化迅速發展,開展中外學術交流,通過多國學生互相交流的方式,既可以使不同的教育體系互相融合,彼此去蕪存菁,使我們對自身的教育方式進行深刻的反思,也可以向外傳播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文明傳統,擴大我國的文化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劉鳳霞.跨文化交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白嵐,賈秀春.中外社交禮儀文化比較與跨文化交際[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2):56.
作者:李婧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