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地區對比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全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英語已經成為各國的通用語言,是世界主流的溝通語言之一。英語不再單純地屬于個別國家的母語,更是促進各國溝通交流的工具。因此,對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該文通過闡述我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整體現狀,探究不同地域非外語專業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情況。
關鍵詞:非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同地區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為了成功地進行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和素養。目前,仍然沒有對具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要素有一個全面的定義,但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定義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3個方面。認知方面是對文化的認識和對“三觀”的認識;情感方面包括感情判斷、容錯度以及共情能力等;行為方面則包括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建立維護關系的能力。還有一種是西方學者較為認可的定義,即在跨文化交際中個人的適應情況、與人互動溝通能力和最終任務完成等方面的評估。其中,任務是否完成是西方最看重的要素。
1非外語專業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不同國家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無論是因為工作需要還是交流溝通都日漸增多,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學習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許多非外語專業的英語學習者通過參加外語研討會或是在線論壇進行學習和交流,但是比專業的英語學習者還差很多。專業的英語學習者比非外語專業的學生更有機會去國外深造或是就業,有更多的資源參加國際交流和科研活動,他們更有機會去表達他們對學術的認識和見解。但是非英語專業的英語學習者通過自身的努力和不斷學習,語言水平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衡量一個人的交際溝通能力并不只局限于掌握的英語語法等語言知識,更要結合當地的語言進行跨文化的交流溝通,以及在溝通過程中展現的舉止、語氣、行為是否合宜等。
各地的非英語專業的英語學習者未經過全面系統性的學習,因此會習慣性地將所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生搬硬套進交流溝通中,從而忽視了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他們更注重英語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對當地文化、風土人情、政治法規等方面的系統性探究,最終影響到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縱觀外語教學的發展史,實現跨文化交際是最終的目標,一切的學習都是為此做鋪墊、打基礎。而非外語專業的英語學者并未深刻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普遍認為只要掌握了語法、詞匯,可以進行聽說讀寫,能夠進行日常交流,學習外語的目的便已經達到,事實上遠非如此。試想,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忽視了對方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禁忌等因素,輕者會犯語法錯誤,造成交流障礙,情況嚴重甚至會引發國際問題。因此,與專業英語學習者相較,非專業英語學習者提高跨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是英語學習中的重點學習方向。
2非外語專業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框架
對于非外語專業英語學習者,不論哪個地域都應該遵循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整體培養框架可總結如下。
2.1跨文化意識培養
首先就是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只有英語學習者足夠重視跨文化理念,才能夠將所需的英語知識融會貫通,進行無障礙的跨文化交流。總體而言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可分為4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也是最為基礎的層次,就是對當地表面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這個層次很容易達到。第二個層次是對與學者母語文化不同而又被大家認可能夠代表當地文化特征事物的認識。第三個層次是經過一定的學習積累和實踐,自己對文化特征的認識和解讀。第四個層次是最難以達到的層次,也是培養跨文化意識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求英語學習者將培養的外語文化融入自身的母語文化中,也就是所說的學者需要具備“移情”能力,到達這一層次需要對文化差異有包容性,對異族文化有共情能力,同時要求英語學者對自身文化、舉止行為和價值觀點進行時刻反省,從而激發跨文化交際的潛在能力。
2.2文化調節適應能力培養
文化調節適應能力是指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對不同文化的調整和適應的主觀能動能力。比如,在交流過程中,可能對方的文化與自身的文化有一定的差異甚至是背道而馳,此能力的培養就是為了應對此情況的發生。然而對文化調節適應能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在對文化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行。事實上,也可以將此能力的培養理解為對學者心理素質的培養,該過程比較長,由于常年日積月累的文化積淀,不太容易培養學者對異域文化的吸收或是排斥。對文化調節適應能力的培養主要會經歷4個階段,初始階段就是當學者剛開始接觸新的文化時,由于對文化的了解不深,比較有興趣并且不會排斥新文化的融入,此時處于大量吸納異域文化的階段。第二階段便是在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了解后,會對異域文化產生困惑和不解,這時候英語學者的心態會發生嚴重的改變,進而進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大部分學者會表現出對異域文化產生厭惡的感覺,讓學者更加懷念和信任自身長期以來培養的文化知識。這一階段的人會感受無法融入其中,對異域文化產生厭倦和抵觸。最后一個階段可以理解為逐步回歸。隨著更長時間的接觸,英語學者慢慢地會理解異域文化,逐漸包容異域文化和自身積淀文化之間的差異,久而久之英語學者又會重新認識周遭的事物和新接觸到的價值觀念,無論在感性還是理性方面都可以調節適應。再經過一定的時間積累,學者會漸漸適應,以此英語學習者便具備了文化調節的適應能力。但在后期仍需要英語學者時刻加強文化調節適應能力,以便快速應對。
2.3文化知識的學習
語言是交流的載體,而文化是交流的媒介。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縮影,它反映著這個國家的習慣、風土人情、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筆者認為,文化知識的學習可分為兩個方面:即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而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顯然更應注重交際文化的學習。交際文化可理解為兩種不同文化背景在交流過程中由于缺少或者使用某個特殊詞語而產生歧義或者誤解,這種便可理解為交際文化。雖然交際文化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更為重要,但這并不否定培養知識文化的無用。交際文化注重的是在交流溝通中,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采用最為合宜的交際禮儀等,而這兩種文化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2.4實戰能力的培養
跨文化交際的重點在于“交際”,也就是要和對方交流溝通,因此無論英語知識、文化知識、交際禮儀掌握的多么熟練,重點仍然在于實踐,它們都是為交流溝通做“嫁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實踐才能夠鞏固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優秀的學者會結合當時的表現進行實時的自省反思,當出現問題時,注重對異域文化的理解、語言整合、舉止行為、面部表情管理、交際策略等多個方面的補救和調整。
3非外語專業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地區對比研究
3.1偏遠地區
雖然我國越來越重視偏遠地區的教育,但是與城鎮地區相比,無論是教學環境還是師資力量都相差甚遠。首先,偏遠地區的非外語專業英語學習者接觸英語較晚,學習的途徑也是少之又少,只能通過老師面授進行學習,稍微好一些的地區有網絡,能夠上網進行學習,但是獲取知識,培養跨文化意識的方法還是比較匱乏。其次,由于偏遠地區的師資力量有限,學者往往無法找到優秀的英語老師進行輔導學習,而且老師不注重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只是一味地注重英語知識的傳授,甚至可以說偏遠地區的教師也并不一定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除此之外,學者們參與英語研討會、交流會的機會也比較少,因此偏遠地區的非英語專業學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城鎮地區資源多的學者而言比較低。
3.2城鎮地區
城鎮地區的非外語專業的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明顯優于偏遠地區,優秀的教學老師都在城鎮地區匯集。同時,良好的教學環境也是偏遠地區不可比擬的。城鎮地區的一些跨文化交際的交流協會、論壇,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活動,也是數不勝數,經常有優秀的學者舉辦交流活動,供非外語專業的英語學習者交流學習,大家相互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除此之外,城鎮地區的英語學習者也有更多的機會去國外進行深造。
4啟示
4.1改變觀念
筆者通過訪談發現,我國無論是專業的英語學習者還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習者都更重視英語考試的成績,而非注重交流的本身。他們認為拿到英語證書是最重要的,忽視了對交際能力的培養。這與英語教師日常對學者的思想灌輸也是分不開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學者也應該自發地改變觀念,語言只是工具,培養交流能力才是重點。
4.2選修跨文化相關課程
邊遠地區的學校應該開設相關的跨文化課程進行輔導,非外語專業的英語學者應該加強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老師言傳身教,在教學中列舉一些實際發生的案例,供學生們反思。同時還應該注重情景模擬等,加強學者的溝通能力。對于已經工作的英語學者可參與一些跨文化的課程,或者參加學術交流會,增加見識培養跨文化意識。
4.3提供出國深造的機會
學校應多為非外語專業的學者多提供一些出國交流的機會。身處異國他鄉才能夠真正地提高英語水平,促進對異域文化的認識、理解和容納。
5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非外語專業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需提高;跨文化意識培養不夠重視導致了這一現象的發生。目前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但是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仍然有很大欠缺,尤其是偏遠地區。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它很復雜并且多樣,筆者希望通過對非外語專業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分析以及對偏遠地區和城鎮地區的不同差異課題的探究,能夠讓更多的教師和英語學者認識到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參考文獻:
[1]宋葵.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證分析[J].中國農業教育,2011(6).
[2]王艷萍.大學非外語專業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地區對比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6.
[3]郭海英.外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9).
[4]許力生.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232-234.
作者:張前蓉 單位:重慶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