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文化交際里中西隱私觀念對照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國與西方的交流日益頻繁;不論是互聯網的普及還是交通條件的便利,我們早已經處在一個“地球村”里,然而我們與另一端村民的交際,往往不是那么順暢。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這一客觀事實,就其中隱私觀念來說也是大相徑庭。本文就是基于這些文題,從源頭探討比較中西隱私觀念,以期不同文化群體的讀者能避免侵犯他人隱私,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一、隱私與跨文化交際
何為隱私?隱私這個詞語是舶來品,為了對應英語單詞Privacy的翻譯;在PrivacyandFreedom一書中,Westin將Privacy分為四類:1)隱居(solitude),即與外界隔絕;2)親密無間(inti⁃macy),即只向親密朋友或知己泄露隱私;3)匿名(anonymity),即不希望被他人識別;4)自我克制(self-reserve),即指一種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騷擾。(Westin,1970)而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對于“隱私”的定義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開的個人的事”。《牛津英漢雙解詞典》對Privacy有兩條釋義:stateofbe⁃ingaloneorundisturbed;freedomfrominterferenceorpublicatten⁃tion(獨處或不愿被打擾的狀態;不被打擾或公眾注意的自由)。從定義上來看,隱私觀念起源之處,對隱私的定義更加精確,而相對而言,中方則稍微抽象;因此定義上都有所區分。
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共享同一交際能力的人們之間所進行的交往(Paulston,1992)。Hall認為“跨文化交際是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它主要研究人際交流。即兩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面對面交流。(Hall,1977)由于交流者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文化差異而形成的交際障礙與困難,會遠遠超過在同一的文化領域背景中遭遇到的交際困擾。而在面對面的交流時,語言就是媒介,話一出口“宛如脫韁之野馬”無法收回;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說話人侵犯了聽話人的隱私,聽話人輕則不愉悅,重則動怒變色,而說話人還不知道在媒介傳播過程中到底發生什么事引起了如此之反應。隱私觀念在西方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調解人與人交際關系的屏障或節拍器;不同的文化間,隱私原則與底線迥異,為了確保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需要人們認識到不同文化體制間關于隱私的基本規則和結構。尤其在全球化盛行的今天,如若人們稍稍了解不同文化之間關于隱私的規則,尊重文化間差異,沖突與矛盾相信會減少許多。
在我國,對隱私的理解的典型觀點通常有以下幾種:一是“信息說”,即不愿被竊取和披露的私人信息就是隱私。二是“私生活秘密說”,即不受他人非法干擾的安寧的私生活或不受他人非法收集、刺探公開的保密的私人信息。還有“私生活安寧說”、“不受干擾的權利說”等等(曾麗潔,2007)。而在西方則含義更加廣闊。它的觸角涉及大到時間、空間小到飲食、花銷、收入。我們在跨文化交際時做到包容之前需要了解到其中差異。
1、領地觀念。領地觀念在跨文化交際隱私觀中是一項重要且不太顯性的概念。一者它體現在人們約定俗成的觀念領域中,二者它是非言語化的行為中體現出來,反應了人類的文化傾向。Altman將領地定義為“自我與他人界限的調節機制”。包括“劃定個人領地,對無端侵犯個人領地的回應:重申界限、言語警告以及身體防衛”。(Altman,1975)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他人領地隱私觀踐踏的嚴重后果。而對領地的劃分:“主要領地(Primaryterritories)、次要領地(Secondterritories)和公共領地(Publicterritories)”。(ibid)而在中國則沒有如此細致的劃分,足以看出中西文化中不同程度地對待領地隱私觀念。在家庭中,客人未經允許是不能隨意走動到書房、地下室、臥室中去的;家庭成員間也不能隨意翻看衣柜,占有他人空間。而在中國家庭中一家人往往1擠在一起方便增進感情,常常沒有明確的隱私界限。辦公場所也能體現出來,許多員工共享一間辦公室;而辦公室門則是敞開,無需敲門而入。同事之間也是面對面工作。在西方,如果條件允許,員工會有個人辦公室;再者也不會拼接桌子。
2、時間觀念。在中國人的思維中,時間隱私這個概念和西方完全不同。體現于我們的習俗之中;客人拜訪主人,往往會比約定時間早上十分鐘左右,以顯得自身期望值較高,比較禮貌,同時也方便主人安排相關事宜,一舉兩得,也不用事先通知確認,然而遲到則屬于不遵循約定,顯得沒有禮貌,沒有尊重主人的時間隱私。這些屬于約定俗成的社會習慣,典型的中國文化傳統,;并沒有較強的時間隱私。然而在西方,如果早到十分鐘,是需要通知主人,并經過詢問協商請求后,得到允許,方可到訪;如果是按照中國習俗,提前到來會給主人帶來不必要的困擾,顯得沒有禮貌;然而遲到十分鐘以內是被允許的。因此出于尊重他人時間隱私的需要,中西方處理方式大相徑庭。
3、寒暄語。在中國,我們在與友人打招呼時顯得熱情好客,常常飽含熱情噓寒問暖,常常話題是關于年齡、職業、收入、婚姻狀況、子女情況等問題。這是雙方都覺得自然順暢的談話。見面寒暄語常常以“吃了沒啊?”“到哪去?”“干嘛了?”然而,西方人在面對寒暄的時候,常常以天氣為話題“Whatagoodday!”或是生活“Howareyoudoing?”不會針對某一細小問題刨根問底。例如收入問題。中國人經常不拿收入當做隱私,也并不是一定要弄清聽話人的財產、收入情況,只是一種習慣。西方人則認為收入的多少能衡量一個人的能力大小,數額與能力成正比。金融、財產安全觀念也是深入人心。因此,為了人身、財產安全的考慮,西方人設計到此類問題比較謹慎。因此在寒暄時需要注意。
4、年齡觀。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于老者我們認為是達者,是需要受人尊敬的人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我們在尊敬、孝敬自己的長輩時,還要關心、禮敬他人的長輩。這足以看出我們尊老的觀念深入人心的程度。年輕則通常意味著閱歷不足,脾性浮躁。中國人不在意被成為老者。而西方人則恰恰相反,老者意味著缺乏精力,即將淡出社會舞臺的群體。年輕力壯才是生存的根基,而女性則是“年輕才能貌美”,老則“色衰”。因此西方人不會承認自己老,而只是到了“advancedage”。年齡也是西方人不愿意泄露的隱私。
三、中西隱私觀成因
1、自然環境。中國的地理環境、氣候遠遠不同于西方。以英國為例,中國屬于典型的農業內陸國,大陸文化占主導,而英國則是典型的商業海洋國,海洋文化主導。不同的自然環境則對不同的民族思維觀念影響很大。英國由于國土狹小的限制,為了求生存、發展,必須同自然相搏,征服自然;對力量的追求更加渴望,對自身權利的保護更加急切。工業文明的發展則增強了人們對自我隱私的保護意識,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權利。而中國長期收儒家思想浸染,重農輕商,社會穩定,人們追求人際間、人與自然間和諧相處,不主張“爭名奪利”,性子主靜;因此和西方的思維模式不同;這也是造成隱私觀念差異的原因之一。
2、集體觀與個人觀。這也是跨文化交際中常常出現的一對比較術語。也是我們難以逾越的障礙。以一個游戲為例,當要求一隊十個人通過繩索蕩到一塊只能站五個人的范圍里時,中國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十人抱團,壓縮空間以求全部到達目的地獲勝;然而西方人則會考慮到個人空間影響肢體碰觸等因素,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選擇壓縮空間。這也反應了中西方的處理方式迥異。做為傳統儒家文化的代表,集體主義意味著大集體——國家、社會,小集體——家庭、團隊的利益是大于個人的利益。必要時可以犧牲個人利益保全集體。在隱私這一塊,中國人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保留必要的隱私,觀念沒有西方人來得強烈。作為西方核心文化的個人主義,不僅僅只體現在好萊塢的商業大片里——個人拯救世界。藝術源于生活,西方社會普遍尊重獨立自主和個人特征。“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則是個人主義最好的詮釋。隱私權是隱私觀念的體現,作為公民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之一,屬于隱私權的因素包括年齡、工資、信仰、家庭關系等都是“保密內容”。因此,我們不能輕易趟這片“雷區”。
四、結語
隱私作為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差異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深深地影響著交際的順利與和諧。和諧的交際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攜手共進的基礎上。獨行快,合行遠。合行的前提便是理解與包容。差異性被不斷的解釋了解,多元化社會正呈現統一化的趨勢。文化沒有孰輕孰重,對比只是為了了解交流對方的文化以及習俗,減少誤解,增強統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更順暢的交流。
作者:葉博文 單位:江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