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戲劇文學視角先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筆者從戲曲研究角度出發,發現當前學術界存在邕劇傳統劇目源流、數量不同等爭議問題,在拜讀邕劇出版類專著《邕劇傳統劇目》后筆者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與思考。本文以一位“后來”研究者眼光將作者與不同學者觀點進行比較分析,發現此書內容相較于邕劇其他理論成果觀察更為系統全面,內容也更為細致。通過對《邕劇傳統劇目》進行分析,筆者以精讀中發現的問題,總結、歸納該著的瑕瑜之處。
關鍵詞:邕?。粋鹘y劇目;戲曲搬演
由南寧師范大學①文學院的兩位副教授石藝、黃斌合著的《邕劇傳統劇目研究》(下稱《劇目》)一書,于2018年3月在云南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基于史料整理從源流、劇目對比、演劇廣告等多個角度對廣西地方傳統劇種邕劇的傳統劇目進行了較全面研究的理論著作。該著作整理收錄了兩位作者已發表的4篇研究文章②,從最早的2013年黃斌發表于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2013年第4期)的《邕劇與粵劇響馬戲在近代的發展走向》到2016年石藝發表的《近代廣西賭博之風與唱賭戲之習論略》(河池學院學報2016年2月第36卷第1期),研究時間跨度較大,學術視野豐富,立足廣西地方歷史文化,對邕劇傳統劇目的保護研究具有前瞻性。全書基于對明清史料與地方史料的整理,在書籍“上編:理論研究”與“下編:文獻整理”中均以文獻普查與歸納基調貫穿全書,具有理論研究的真實性與可考性。筆者閱讀后,對書籍里的內容進行分析歸納,認為該書內容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對一些爭議問題的再商榷
(一)邕劇文化價值的定位“邕劇”是廣西地方戲曲主要劇種之一。舊時習稱老戲、本地班等,因活動中心在古邕州③一帶,且用邕州官話演唱而稱為邕劇,文詞較粵劇等更直白易懂,多注重武打與精彩的舞臺表演,是“老南寧”喜歡的戲劇表演形式,究其根本,是吸收祁劇、桂劇、粵劇等劇種成分逐步發展起來的本土戲曲。因地方文化水平限制,曾有老藝人與地方文化界學者評論,邕劇就其文學價值而言,文人參與度低,亮點乏陳。但石藝和黃斌另從劇目搬演角度出發,將其作為歷史文化生活中的有機部分,探討了邕劇傳統劇目搬演的歷史價值與生活價值,得出邕劇是記錄廣西文化變遷的活化石,其傳統劇目是活化石中最閃亮的部分,具有非遺保護價值的結論。
(二)邕劇定名前的歷史1.本地班姓“邕”還是姓“粵”這個問題從上世紀老藝人曾寧與蔣細增撰文描述時就已存在,因邕劇來源復雜,兩派之爭平分秋色毫不相讓,《劇目》就這個問題分析了成因:“相關討論是基于靜態的歷史時段的劃分而展開的,是一種以當下為基點,向前追溯的思考理路。”④《劇目》對學界之爭闡明觀點:從邕劇的動態發展進程來看的話,它與粵劇是“同源異流”的關系⑤,在各自形成、成熟獨立之后,才有邕粵之分,得出結論:早期的戲曲科班(本地班等)姓“邕”也姓“粵”。在筆者看來,此種說法是規避了靜態的問題,是“第三種答案”,對考察困難的戲曲來源有一定說服力,許是因為對此類問題有“打太極”之嫌,即使是正確的,亦未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支持者較少。2.定名前是邕劇還是邕劇前史《劇目》在整理學界觀點后,認同了簡圣宇教授的“邕劇前史”說法⑥。這種說法實際上避開了來源說誰對誰錯的問題,將明清至民國期間的文獻與缺乏文獻支撐的口述史統一歸為“前史”,認為直至新中國成立后的定名才是真正的邕劇史的開端。對于傳統劇目而言,此種說法是否太過一概而論?就此,邕劇絕大部分傳統劇目均在“邕劇前史”時期出現,若不考據來源僅以“前史”說明,是否無法證明其“傳統”意義?若本書所列劇目來路僅為老藝人搜集時分類,則難以“傳統”二字服眾。
二、對駁雜文獻的補充歸納
(一)邕劇歷史文獻的側面補充邕劇作為建國后才定名的地方劇種,至今未曾有邕劇專史研究面世,故其萌芽發展期在文獻缺失情況下單純采用文獻調查法加以研究難免有失偏頗,許多學者采用口述史料加以佐證,然仍存在文獻真假難辨,口述者各執一詞等阻礙。針對此種情況作者依托自身古代文學素養采用了元夏庭芝《青樓集》、六奇《明季南略》卷十二下、清代黃之雋《桂林雜詠》等文學史料側面佐證早在元代廣西就有地方戲的劇目搬演活動,在清朝更是有達官貴人帶來昆曲班子、亂彈等早期本地戲養分,雍正時吳門綠天所著《粵游記程》更是提到了廣西的桂林班與玉林土班,時人“不廣不昆,殊不耐聽”在作者看來恰恰是廣西地方戲曲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編創能力的體現,甚至這種“不廣不昆”也許就是早期邕劇的雛形?!秳∧俊穼糯鷦∧堪嵫莼顒邮欠翊嬖诘膫让孀糇C具有一定真實性,是值得筆者學習的研究方法?!秳∧俊返?1—18頁附錄《道光年間至20世紀30年代邕劇戲班匯集表》⑦,班社資料充足,對比于其它研究書籍在組建時間與代表劇目中更為精確,如福壽班、那重班等班社其余出版書籍未曾記錄;同有記錄的義鳳彩班創班時間則與其他書籍有較大出入,并非一致源于老藝人王兆椿《邕劇的班社與劇團》⑧;以及表格中并未記載《邕劇的班社與劇團》中存在的振華天班、那蓮班等。各班代表劇目精確且繁多,真實性有待考察,作者資料從何而來,筆者存在疑惑。
(二)吸取各家之長的歸納分類學界關于邕劇傳統劇目的數量說法存在爭議,自三百多到七百多幾種說法不等,《劇目》依托“黃皮書”為主要探討對象,從書籍所列數量上看應是支持邕劇傳統劇目有四百多個的觀點。明確劇目數量繁多、編創來源各不同后,《劇目》總結了學界常用的幾種分類法,言明各家的分類都有合理性,但以劇種特質層面來說,使用編創來源、劇目容量、使用聲腔等三個具有揭示性且有影響力的分類最具科學性。書中對于編創來源使用了“路”一詞涵蓋,但“路”經過百年發展,已具有三重含義,即原始編創來路、來源先后區別、劇目藝術風格?!秳∧俊穼Α奥贰钡尼屃x明顯吸取了老藝人蔣細增、洪高明的體系,將劇目分類更為細致化。
(三)演劇廣告的細心整理《劇目》將全書323頁分為了上下兩編,第1—97頁為“上編:理論研究”;從101頁到結束為“下編:文獻整理”。即全書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對1951—1964年邕劇團演劇廣告的整理⑨,多以表格形式呈現,輔以文字描述的歷史大事。此時期劇目搬演研究價值極高,正處于新中國文藝開放的黃金期,傳統劇目、移植劇目、創作劇目共存局面首次出現,邕劇聽眾基數大、專業藝人數量之多創下了新高⑩。作者選取了具有持續性與穩定性的《廣西日報》作為輯錄演劇情況的文獻來源,在部分文獻缺失、損壞情況下輔以《南寧人民報》與《南寧晚報》等相關報刊進行補充訂正,期間數據搜集困難,工程量極大,令筆者十分欽佩。
三、學術科研的亮點與獨特視角
書籍上編第三、四章輯錄了作者已發表的相關論文與最新科研成果。第三章主要從劇目互動上分析了邕劇與京劇、粵劇、祁桂路劇等兄弟劇種的劇目搬演進程,如《蘆花河》中從劇目流變、行當發展、花雅爭勝方面體現了邕劇與京劇同源的親屬關系;與祁桂路親緣則從“十大古本”、封神戲、“點翰”程式等看借鑒與改編。作者都從比較戲劇戲曲學出發,試提取邕劇所吸收的親緣劇種養分。第四章扎根廣西本土,第一節作者以新視角從近代“賭戲”之風看戲曲與民俗的共生,“就賭規中籌餉”影響廣西地方戲曲走向畸形的繁榮,也因“賭”的制約發展,在邕劇相關民俗學研究中獨樹一幟。第二節主要論述邕劇的鬧熱審美特質,先從題材、表演、武打過場上說明鬧熱性所在,再分析其成因,作者認為這是邕劇的自我特色所在,并依據這一特性提出保護價值——與“雅化”的桂劇、粵劇相比,邕劇更具有“本真性”。第三節依據邕劇曲詞舉例了邕地民俗、物產文化,文章邏輯嚴密,思辨性強,對研究傳統文化有極高的價值。
四、玉有瑕,方顯其美
邕劇作為國家級非遺,出版學術論著較少,《劇目》作為文學戲劇界視野的邕劇探索先行者,仍存在少許瑕疵如誤記、邏輯不嚴謹等問題。在“下編:文獻整理”演劇廣告表格中,邕劇場、華強路等地點不應直接并列,易造成對上演劇目數量、名稱的誤讀,以《劇目》排版筆者將默認為兩地各上演兩個劇目而非各演一個;對邕劇團、邕劇院、邕劇場等易混淆名稱應先做說明,如三代邕劇院采用竹茅、磚木、磚混結構分別建成在地點上是否一致?表格中出現的曾用于臨時表演的露天劇場現于何方?同一天演了兩場名字相同劇目應在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在備注欄說明,是否有錯記之嫌?書籍第174頁在3月30日表格后出現了3月24日,是錯記還是漏記?《廣西日報》與《南寧晚報》刊載劇目不同的情況屢有發生,如1964年3月16日,4月8日,4月11日,7月1日等,7月25日后多為據《南寧晚報》補,這種情況下作者如何衡量文獻的真實性?綜上所述,下編演劇廣告整理粗略,所占篇幅較大,現代信息手段可支持文獻更好的整理歸類,如統計圖表等,對于大篇幅大數據資料,單純表格形式仍不夠直觀。瑕不掩瑜,《劇目》對演繹較少的邕劇傳統劇目進行分類,對兄弟劇種、地方文化的親緣通過《劇目》筆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從作者整理資料上直觀明了的意識到文藝方針的開放與專業劇團的成立對地方劇種的保護發展的強驅動力,《劇目》作為戲劇文學視角探索的先行者,也是筆者目前見邕劇相關出版專著中科研與收藏價值極高的學術著作。綜上所述,《劇目》也是當前邕劇僅見的研究類書籍,與文獻編著類書籍不同,因其對邕劇傳統劇目本體理論進行詳細分析解讀,對上個世紀南寧本地民間風俗與劇目搬演進行考察,資料詳實,行文流暢條理鮮明,盡管于細微處仍存在些許資料校對上的瑕疵,卻是當下邕劇研究者必讀之作。
作者:陳秋圓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