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明代茶文化與養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茶文化與起居養生
明代的飲茶文化之中,不只局限于室內安居的靜態模式,也有流連山水、聚游知己和茶會等動態的表現,這也體現了勞逸結合的養生思想。就茶藝流程自身而言,它是一種相對靜態的活動,而明代的茶人們往往借訪泉探茶的機會出游遠足、登山臨水,流連于湖光山色之間。例如,高濂《遵生八筆》“高子幽賞冬時十二條”中就有入山尋茶、玩賞若花,秋日出游賞花亦不忘順便汲水煮茶,并記錄了春日于杭州虎跑泉品試新茶的事項。明代茶人們也會時常組織聚會品茗,即“茶會”。人們可以借參加茶會的機會,聚會知己茶友,相互暢談,或抒志,或排解郁悶。
明代的茶文化與飲食養生主要集中體現在飲食衛生和食養、茶療兩方面。明代茶文化中極其重視飲食衛生,不僅體現在茶葉質量、用水質量等方面,還體現于茶事過程里突出的種種清潔觀念。茶人們都重視茶葉的收藏,避免因收藏方法不當使茶葉變質。此外,明代茶人十分重視對于水品、水質的鑒別,他們在取水、選水、用水、存水時以潔凈衛生為首要要求。明代茶人對于喝茶時所用的茶具也要求做到保持干凈整潔,茶事中的茶巾,亦稱“受污”,就是專門用于拂拭茶具,保持器物清潔的工具。為了確保所喝的茶干凈,明代茶人將洗茶確立為品茶過程中必備的程序,并且發明了專門用于洗茶的器具“茶洗”,又叫“漉塵”,同時,《遵生八籠》記載:“漉塵,茶洗也,用以洗茶。”在食養茶療方面,茶作為一種最為常見、最為普及的傳統藥食同源植物,常被明代人用來解膩消脂、下氣消食以及解酒、護齒,充分表現了明代對茶效的重點發揮和廣泛應用。高濂在《遵生八筆》中有言:“慎勿將鹽去點茶,分明引賊入人家。”明代茶人還在所飲之茶中添加香花、香料、茶果、茶菜等,以調整茶性寒涼、平衡陰陽,從而實現辨證選材、揚長避短的效果。
3茶文化與精神養生
《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最宜精行檢德之人”。因此,明代的茶人們一直將品茶作為人格修煉的重要手段,在品茶的過程中,將修身養性、內圣外王的道德追求與茶藝、茶事融會貫通起來。由于當時的茶人們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頗深,并在日常生活中受釋、道文化的熏陶。因此,他們無論出世或者入世,都追求高情遠致的心境。在明代人們的心目中,只有蕙心蘭質、懷瑾握瑜者,才能稱得上真正領悟了茶中清凈、至簡至潔的真諦。品茶在成為修德養性的重要方式的同時,也成為清正、高尚人格的符號。焚香煎茶、泉石之韻亦是陶冶性情、培養氣質的重要養生途徑,明代茶人在品飲之際,以茶養德、滌蕩雜念,以茶養性、致中和諧,以茶明志、標榜心性,從而得以修身養德、陶冶性情。此外,一年之中,伴隨品茶、飲茶等茶事而發生的各種四時活動,如春季出游采茶、踏青探幽、秋日品茗賞菊、冬日賞雪煮茶等,都是順應自然,四氣調神的養生手段。
4茶文化與休閑養生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百姓終日為了生活而奔波勞碌,身體與精神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于是在忙碌之余,他們都喜歡集聚在茶館內小憩休息、打發時間。因此,茶館在明代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成為普通百姓聚會休閑的重要場所。相比市井茶館休閑文化,明代文人雅士的茶文化休閑養生則主要集中體現在品茗賞景、游山玩水、茶會風雅、把玩古物等方面。明代的文人雅士們將自身的精神追求與茶文化相結合起來,從而發展出其獨特品位的茶文化,所以,品茗杯他們是為淡薄寧靜的清課。《遵生八筆》中,記載著春時虎跑泉試新茶、秋時汲泉煮茶、冬時烹雪煮茶等賞幽情致,并記載了載齊齋十樂云:“讀義理書,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突棋。”[2]同時還記載了出于尋茶、愛茶而產生的游山玩水、談古論道、尋泉和制茶等活動,明代文人墨客們將游玩、社交以及勞動實踐相結合,從而起到了親近自然、調養精神、鍛煉體魄等養生保健的作用。
5明代茶文化對現代養生的借鑒
《遵生八箋》中關于茶事及養生方面的記載,對于現代茶道與養生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明代茶道所追求的“真”,可概括為四重含義,分別是“物真”“情真”“性真”和“道真”。所謂“物真”,既指茶事過程中的茶、水以及器具的品位與材質,亦指飲茶環境的真山、真水、真自然;“情真”指在飲茶時茶客之間言語、內心要真誠相待;“性真”與“道真”則主要指在品茶過程中要以豁達的胸懷、超凡脫俗的性情以及閑適的心境將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感悟自然之道,達到物我兩忘之境。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之中,養生觀念已經逐步受到大眾的關注,而茶文化養生可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操作起來較為便捷。因此,可借鑒明代茶文化的起居養生、飲食養生、精神養生和休閑養生等方面的經驗,將茶道與養生之道完美結合,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石惠民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