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論視角下的茶文化傳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信息論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信息論所描述的信息傳輸過程與翻譯的過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關聯性。信息的傳遞是一個編碼和解碼的信息通過信道傳遞的過程,而信道的傳輸容量總有一定極限,在翻譯中這就相當于讀者的接受能力或解碼能力是有限的。從理論上講,原文的信息負載,即某一文本所含信息的絕對總量,一般與其信道容量相吻合,也就是原文應適合作者心目中讀者的接受能力。但由于譯文讀者不是“原來交際活動中的一部分”,必然缺少原文讀者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識,因而信道容量必然要狹窄得多,譯文讀者的解碼能力相對也就較弱。同時,又因為譯者要盡可能從語義和形式兩個方面忠實于原文,沒有充分考慮到不同文化背景知識所造成的理解問題,很容易出現信息傳輸過載,即信息負載大于信道容量,形成信道堵塞。這樣一來,譯文信息過載和譯文信道容量相對狹窄自然會形成一對尖銳的矛盾。《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由陸羽用古文撰寫而成,雖然全文只有七千多字,但是句句精煉,富含深意,字里行間蘊藏著豐富的茶學知識和中國茶文化內涵。對于姜欣、姜怡來說,其母語是漢語,這可以幫助她們很好地理解《茶經》和中國茶文化。但她們沒有西方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語言轉化過程中,對信道容量的控制難免會有一定偏差,出現信息過載的現象。而對于Carpenter來說,作為英語本族人士,他具有西方文化背景,可是在原文的理解上會出現一定的偏差,從而導致在翻譯過程中出現難以將原文一些重要的文化含義很好地表達的現象,對讀者而言也會形成信息過載。
二、《茶經》中的信息過載及其在英譯本中的處理
《茶經》是一本富含大量茶學知識和中國茶文化的茶典籍,且年代久遠,其中所蘊含的茶學精華較難參透,更何況要轉換成其他語言,所以在《茶經》翻譯過程中,難免會造成信息過載現象,主要表現為譯者翻譯時對一些必要的、但西方讀者難以理解的信息缺少必要的解釋,或者是在譯文中出現太多與原文主題關系不大、對西方讀者而言價值不大的信息,造成理解上的負擔。但通過拓寬信道容量和刪減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可以使譯本更有效地傳達原文主題,體現茶學知識和中國茶文化的精髓。
(一)拓寬信道容量
拓寬信道容量是在忠實原文(包括語義和形式)的前提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補充一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如紐馬克所言,“填補語言之間的空白”,使信道變寬,使信息負載與信道容量之間形成新的吻合與平衡,即冗余等值(redundancyequivalent)。眾所周知,不同文化背景的文本都有其獨特的含義,但這通常會造成非本族人士理解的困難,使這些本是精華的文化不能得以成功傳播。而通過拓寬信道容量的方法,增加對文化背景的解釋性信息,可以有效地幫助讀者理解和領悟。尤其《茶經》是一本融合了大量茶學知識和中國茶文化,有著悠久歷史的經典之作,所以需要譯者更加仔細地去斟酌其中所隱含的信息,適當地增加相關信息,使西方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為中國讀者,我們自然知道五行的含義和其重要性。它包括金、木、水、火、土這五個要素,道家認為而這五種要素又都相生相克,從而達到自然界的統一和協調。在“茶之器”中介紹了風爐上刻的字:“坎上巽下離于中”,并解釋說“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按照《易經》的卦象解釋,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就是說,煮茶的水在上,風從下面吹,火在中間燃燒,風爐和釜為金,木炭為木,煮茶時,陰陽五行皆備,實際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達到和諧的過程,所以煮沸出來的茶能“去百疾”。通過與天地萬物本是和諧的道家思想結合,陸羽強調和諧思想在中國茶文化中的重要性。結合茶性和自然,就是想通過五行來傳達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中國茶文化思想,同時這也是他作為茶人對自己的要求和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更重要的是,這也是《茶經》的核心思想。而對于西方讀者而言,五行“fiveelements”在他們的背景文化中并沒有如此深刻的文化意義,甚至都不知道是指哪五個因素,所以在這里,有必要翻譯的時候,在不影響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增加解釋性的信息,拓寬信息容道,使原文的茶文化內涵得以有效地傳播。對比兩個譯文,我們可以發現,姜沒有做任何的解釋,而Carpenter做了簡單的注釋,這是非常必要的。
(二)信息刪減
《茶經》主要是介紹茶學知識,宣揚中國茶文化,但原文也有不少與中國茶文化和茶學知識無關,只是為了更加清楚地解釋一些文字出處的信息。對于《茶經》翻譯而言,《茶經》英譯本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有效傳達《茶經》中所蘊含的中國茶文化和茶學知識,而書中所載的其他信息則是次要的。同時對于西方讀者而言,大量無關的信息也會造成他們的理解負擔。所以為避免給西方讀者造成理解負擔,其譯本的主題應緊扣中國茶文化和茶學知識這兩點,對一些與這兩點無關的信息進行刪減。對比中美譯者的《茶經》英譯本,我們可以發現由于他們對原文的理解度不同,造成在對信息進行刪減時所做的處理也不同,最后達到的效果也不同。
三、結論
在信息論的指導下,本文對比分析中美兩國譯者的《茶經》英譯本中信息過載現象,從拓寬信道容量和信息刪除這兩個方面考察兩位譯者對信息過載處理方法的差異,發現姜欣、姜怡的譯本對《茶經》中所蘊含的中國茶文化和茶學知識了解得比較詳細,在譯文中可以體現出來,尤其是拓寬信道容量時處理得相對較合理,而Carpenter是西方譯者,難免會在這一方面比較薄弱。而姜欣、姜怡作為中國譯者在了解西方讀者需求方面不是很擅長,所以在刪除一些不必要信息時顯得不是很果斷,相比較而言Carpenter做得比較到位。所以本文認為若要解決《茶經》翻譯乃至其他中國典籍翻譯的問題,我們應該進行一種合作翻譯,即中國譯者和目的語國家的譯者一起參與整個翻譯過程,取長補短,目的語國家的譯者作為主要譯者,負責譯文的寫作,決定信息的刪減,而中國譯者負責解釋原文蘊含的中國文化和歷史背景,以拓寬信道容量,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借由翻譯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本文來自于《寧波教育學院學報》雜志。《寧波教育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金珍珍龍明慧單位:浙江農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