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茶葉經濟振興及發展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茶葉是世界三大飲品之一,其貿易及影響在近代世界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江西作為中國傳統上的茶葉出口大省,茶葉產業及經濟,是江西近代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從明中期的興起至晚清的衰落以至于二十一世紀的復蘇,具備一個由興至盛至衰敗再復興的演變過程。對該段歷史的回顧及總結,對于新時代的江西茶葉經濟的振興和發展,應有裨益。中國茶文化興起于唐代,當時江西是主要的供茶產區,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開始,全國年收茶稅四十萬貫,而饒州浮梁縣(現屬景德鎮市)每歲“稅十五余萬貫”(《元和郡縣圖志》卷28《饒州浮梁縣》),占總額的40%,江西茶葉生產和銷售在唐代舉足輕重。到了宋朝,雖然全國茶葉產區增多了,但江西仍占據首位。《宋史•食貨志》記載,北宋每年茶課2306萬余斤,其中的1027萬余斤來自江南的十五個州、軍,目前有10個州軍在現今江西境內。南宋紹興末年(公元1162年)諸路合計茶課1781萬余斤,其中江西地區為463萬余斤,仍占總額的近26%。(1)
江西擁有中國近代三大茶市之一的九江,自1863年九江開埠設關之后二三十年間,出口貿易量逐步上升,從前期的不及萬噸,發展到后期1.5萬噸左右。江西作為出口貿易的新生力量在清朝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至20世紀開始的十余年是江西茶葉經濟的黃金年代,年出口1.5萬噸,高峰的1915年達到2萬噸;后來受中國茶葉貿易主要出口國俄國的政治變革而貿易銳減的影響,江西的茶葉經濟1917年后便進入了衰退期。1917年江西出口絕對量比1915年下降35.2%,1918年比1915年更下降達54.1%,最低的1921年甚至只能達到1915年的25.6%。據學者統計:1894年中國對俄茶葉出口4.58萬噸,占總出口量的40.7%,1910年該比重上升為62.5%,1916年對俄出口為6.35萬噸,占總出口茶葉貿易量的68.1%,至1918年對俄出口降為5800噸,1920年更跌至700噸,僅為最高年銷量7.03萬噸的百分之一,這就嚴重地打擊了中國的茶葉以及江西茶的出口。(2)這期間,江西茶葉出口占全國出口的比重,1917年為19.2%,1918年為38.0%,1920年甚至高達41.0%,可見江西茶葉出口貿易的競爭能力在當時是很強的。即使在江西茶葉出口絕對量最低的1921年,在全國出口中的比重仍有19.9%,與1921—1914年間的水平接近,一直到1938年和1939年,江西茶葉出口在全國所占的比重仍然有29.1%和33.2%,和南宋江西在全國茶課稅中所占四分之一的比率相當。輝煌過后是長期的衰退,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江西茶葉經濟在全國的地位每況愈下,無足輕重。江西山川秀美、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名茶備出。主要品牌有:婺源綠茶、廬山云霧茶(古稱“聞林茶”,從明代起始稱“廬山云霧”)、靖安白茶、玉山黃金茶、井岡山五指峰茶、井岡碧玉(貢品)茶、遂川狗牯腦、武夷源貢茶、修水寧紅茶。在新的世紀,如何重振江西茶葉經濟?推動這一綠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呢?本文作以下思考:
一.江西茶葉產業的現狀
江西屬亞熱帶濕潤氣候,生態良好、資源豐富,是傳統的茶葉種植省份。茶葉種植遍及全省11個設區市及近百個縣。全省擁有25個較大規模的國營茶場及上千個鄉鎮茶場,全省有初制茶廠2000余座,初精制聯合加工廠110余個。根據主要產茶地區氣候特點及產品類型,江西主要產茶區域分別為贛東茶區、贛南茶區、贛西茶區和贛中茶區四個區域。(3)一是贛東茶區:以婺源、浮梁為主要生產基地,輻射上饒、德興、玉山等縣區,現有茶園2.45萬公頃,種植有上梅州、龍井43、大面白等品種,重點生產有機茶,主要品種有“浮瑤仙芝”和“婺源綠茶”等。二是贛南茶區:以崇義、上猶、于都、寧都、瑞金等縣市為生產基地,現有茶園6133公頃,種植有白毫早、贛茶4號、迎霜等品種,重點生產有機茶,主要品種有“小布巖茶”、“梅嶺毛尖”、“武夷源貢茶”等。三是贛西茶區:以廬山、修水、靖安為主要生產基地,輻射銅鼓、武寧、星子等縣區,現有茶園1.07萬公頃,種植有白毫早、寧州種等品種,重點生產名優茶,主要品種有“廬山云霧”、“寧紅”和“九云白茶”等。四是贛中茶區:以金溪、遂川、泰和、井岡山為主要生產基地,種植有白毫早、烏牛早、平陽特早等品種,現有茶園6667公頃,重點發展有機茶,主要品種有“井岡碧玉”、“狗牯腦”等。(4)產業特點是:種植歷史優久,種植產業在清中晚期達鼎盛,二十世紀初中期便逐步蕭敗凋零,至解放后,雖然生產基地規模較大,茶園初具規模,茶類品種齊全,但主導產品品牌不突出,龍頭企業只具雛形,茶葉市場和營銷網絡屬起步階段,產值及產量在全國較落后。
以修水武寧的寧紅茶為典型案例:寧紅工夫茶是我國最早的工夫紅茶之一,主產于江西省修水縣,銅鼓、武寧次之,該茶以獨特的風格,優良的品質而馳名中外。紅茶的生產可追溯到道光初年,據清朝葉瑞延《純蒲隨筆》記載,“紅茶起自道光季年,江西估客收茶義寧州,因進峒教以紅茶做法。”《義寧州志》有“道光年間寧茶名益著,種蒔殆遍鄉村,制法有青茶、紅茶、烏龍、白毫、花香、茶磚各種”,修水武寧古屬義寧州,所產紅茶稱寧州紅茶,簡稱寧紅。光緒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1892~1894年),最高年出口量為30萬箱(每箱25公斤),產量逾1萬噸,至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仍保持9000噸的水平,值銀千萬元以上,占全省農業收入的一半。修水武寧的高山平地,田園阡陌,到處有茶。修水的高、崇、奉、武、仁、西、安、泰八鄉皆為茶葉產區,修水占全區總產的80%左右,武寧縣約占全區產量的14%,銅鼓縣約占全區總產的6%。寧紅最盛時期,出口量達30萬箱,暢銷歐洲成為中國名茶之一。光緒年間,羅坤化在漫江杜市開設“厚生隆”茶莊時,生產“太子茶”百箱(每箱25公斤),售給俄國茶商,每箱售價高達100兩白銀。至1912~1913年,輸出海外紅茶年達20余萬箱,貿易額更在千萬元左右。俄商曾贈送“茶蓋中華,價甲天下”的匾額。1919年,漫江莫雪珉開設的“怡和福”茶行,生產“奇奇”號太子茶,在上海出口,每磅賣價24塊銀元,享有“寧紅不到莊、茶葉不開箱”的美譽。后因內戰外辱,日本掠奪,中俄貿易中斷,至1933年僅出口4000余箱,茶園荒蕪,茶市凋零,茶莊倒閉,1949年修水縣產茶僅7000擔。(5)
近40年來,寧紅逐漸恢復,又獲新生,目前修水茶園面積10萬余畝,擁有國營茶場14個,精制茶廠3個,鄉鎮茶廠280多個,產量5萬擔(2500噸僅達鼎盛期產量的四分之一),年出口量4萬擔(2000噸也僅及鼎盛期的四分之一)。1985年“寧紅金毫”參加全國優質食品評比,博得“寧紅金毫為禮品中之珍品”的贊譽,獲得國家銀質獎。雖然寧紅取得了諸多成就,但與同為紅茶的安徽祈紅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尤其在高端紅茶方面還有待提高。目前祈門全縣境內16萬畝茶園已經全部通過無公害論證,祁門全縣紅茶企業已發展到140多家,紅茶精制企業由原來的8家發展到20多家,紅茶品牌達20多個。紅茶年產量逾3000噸,已接近祁紅鼎盛時期的產量,高端紅茶年產量達到總產量的12%以上,比鼎盛時期高出兩倍,但寧紅與祈紅相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外一個典型例子是婺源:早在1976年,婺源年產茶葉5萬擔,跨入全國茶葉出口基地縣行列。近年,婺源綠茶年總出口量達2萬余噸,連續14年占領歐盟市場有機茶份額60%以上,該縣4家茶葉企業被列為江西省農產品出口創匯50強。但各個品種及產區分散作業、規模不大、工藝較落后、質量不穩定,特點不突出、未有整合力量做大做強品牌意識、造成了婺源綠茶落后的局面。近年來江西茶產業情況詳見下表:由此可見,在全國茶產業快速發展的這幾年,江西茶葉種植在面積、產量、產值方面沒有進步,仍維持在較低的生產水平,如何振興江西茶產業經濟迫在眉睫。
二.江西茶葉產業振興的不利因素
江西自古就是重要的茶葉生產省份,有許多先天優勢。但隨著茶產業的發展和競爭,許多不足也逐漸凸顯。
首先,良種品種普及率低導致單產低,總產量不高。2002年江西茶園面積達4.6萬公頃,其中無性系茶園面積達五分之一,茶葉產量達1.81萬噸,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2%左右;茶葉產值達41000萬元,其中名優茶產值18000萬元,茶葉出口量達8200噸,出口值達2460萬美元。而鄰省的安徽黃山一市同期有茶園5.2萬公頃,茶葉產量1.85萬噸,茶農70多萬人。所轄三區四縣鄉鄉產茶,茶葉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40%以上,高的達到80%,茶葉收入成了山區茶農的基本生活來源,也是地方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江西傳統出口創匯的主要農產品的茶葉產值,僅占我省同期農業產值824億的0.5%,所占比率太小。入世后,茶葉雖作為江西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農產品,但與茶葉大省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
其次,低老茶園面積比重較大,平均單產低。江西低老茶園面積近1.2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有資料統計: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推廣無性系良種茶園,但直到2002年江西的無性系良種茶園才達9067公頃,僅占茶園面積的五分之一,與國內先進產茶地方和先進產茶國相比較差距較大。同時期非洲產茶國的茶園100%是無性系良種,我國福建省也已達到了90%、日本達到了93%、斯里蘭卡達到了55%。我省茶園平均單位產量也僅達國內平均值的六成及國外先進水平的三分之一,差距顯著。主要原因是品種差,企業經營規模小,千家萬戶的小規模生產仍是目前生產和經營的主體。我省茶樹種植以農戶為主,平均每戶僅一畝左右,“小而散”、“檔次低”的問題較為突出,形成規模質量上乘的產品少。產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水平,競爭力不強。另外,江西茶葉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服務組織能力弱小,功能不全,行業核心競爭合力尚未形成。目前江西省茶葉生產組織形式多數是維系在“農民+農民”、“茶場(廠)+農戶”、“茶農”3種,只有少數龍頭企業是屬于“公司+基地”和“市場+農戶”形式。(7)表2顯示,江西省茶葉平均單產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57.5%;與平均單產最高的廣東比較,只有其單產的34.5%;與肯尼亞比較,只有其單產的16.2%。(8)
第三,企業經營規模小,尚未形成交易活躍的大市場及大物流。據江南都市報報導:“據統計,2010年南昌茶葉交易市場年銷售額1.1億人民幣,比2009年的8250萬元增長25%,其中,江西綠茶銷售額3850萬元,比2009年的2387萬元增幅38%”。江西是產茶大省,綠茶是江西主打產品,但相比鐵觀音、龍井、普洱等仍有很大差距。而浙南茶葉市場2009年交易額突破11億元,該市場實現茶葉交易量3.7萬多噸,交易額11.16億元,交易量和交易額都位列浙江省茶葉市場之最。反觀江西茶葉營銷規模偏小且營銷網絡不健全,并在營銷戰略上沒有以外銷為主導,僅有少數茶葉加工企業在外設銷售窗口,其余大多數只局限于在內部競爭原料和瓜分江西現有的市場,茶葉交易仍沿襲傳統而原始的小門市現貨交易方式,一家一戶自產自銷,交易規模小。(9)江西現有南昌茶葉交易市場、贛州茶葉交易市場等交易平臺。南昌茶葉交易市場是江西省茶葉批發和零售交易的集散地及江西綠茶和省外各大茶葉發送平臺,是江西茶文化專題的博物館,該市場2008年8月份起開始籌備,擁有建筑面積近20000平方米,展覽面積15000平方米,有商鋪150間,是江西省政府、江西省政協、江西省農業廳、江西省茶葉促進會、江西省茶葉協會和江西省南昌萬氏企業集團共同籌備和運作的江西省唯一一個最大的茶葉交易市場,年交易額在1億元左右,但作為一個省級大市場來講還僅在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輻射周邊省市的大市場格局。
目前我國每年茶葉出口為28萬噸,其中僅浙江省就出口了17萬噸,但同為產茶大省的江西,出口還不足1萬噸。在全國21個產茶省(市)中,我省茶業茶園面積居第10,產量居第12位;出口量則僅為浙江的4%左右。從效益來看,我省投產茶園平均每畝產出不到千元,僅為福建的四分之一。我省每公斤茶價只有20多元,僅為福建茶價的三分之一、浙江的四分之一。雖然我省茶葉質量普遍很高,茶葉品種也很多,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茶葉有廬山云霧、婺源茗眉、遂川狗牯腦茶、三清云霧、井岡翠綠、浮瑤仙芝等,但是,江西茶葉品牌多而雜,整體缺乏競爭力,這主要是我省茶企規模較小,經濟實力較弱,加上品牌宣傳不夠,沒有形成一個產品像“西湖龍井”、“云南普洱”“、福建鐵觀音”這樣能在國內、甚至國際市場上有影響力的茶葉品牌。由此可見我省的茶葉經濟規模較發達省份相比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打造茶葉品牌,是我省茶葉企業迫在眉睫的大事。
另外茶葉加工技術的落后也是造成我省茶葉企業不能形成規模以及形不成茶葉大市場的重要原因。對江西而言,茶葉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而散、專業化程度低等問題。以婺源為例,該縣的茶葉企業比較分散,其中加工企業有10多家,大多數茶葉企業至今停留在小農經濟生產、家庭式經營的狀態。在生產加工方面,機械化、標準化程度低,大約只實現了50%~60%的機械化、標準化生產,而浙江開化、福建安溪、河南信陽等地已經達到了90%以上。(10)因此,我省茶葉即使走出國門,多數產品都在充當外國品牌的原料,這就嚴重制約了我省茶葉附加值的提高。
三.江西茶產業經濟振興的對策與措施和前景展望
自古以來,江西茶產業就有許多優勢,這為振興我省茶葉經濟提供了前提條件。具體優勢如下:生態優勢:全省境內除北部較為平坦外,中部丘陵起伏,東西南部三面環繞有幕阜山脈、武夷山脈、懷玉山脈、九連山脈和九嶺山脈,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鄱陽湖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條,贛江、信江、撫河、修河和饒河為江西五大河流,水源豐富。全省土地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74%,居華東各省市之首。江西生態保護良好、資源豐富。丘陵山地占江西三分之二,海拔均在350~850m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有效土層60cm內的有機質含量大于1.5%,土壤ph值4.5~6.0之間,最適合茶葉等農副產品的種植。全省森林覆蓋率63.1%,與福建并列第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種植有機茶葉及開展生態旅游觀光茶園的有利保障。
人文優勢:在中華文明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江西文化璀璨、名人輩出。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燦若星辰,光耀史冊。我國既是茶葉的祖國也是詩的國家,早在唐朝以前,茶葉就已滲透到詩詞及文化之中。歷代文人雅士均把品茶看作象征謙廉、雅志、修身、健體的生活習慣。我省擁有唐宋八大家中的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都視茶為友,留下了許多詠茶詩篇。江西茶“唐載茶經,宋稱絕品,明清入貢,中外馳名”。遂川的狗牯腦于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茶文化優勢:茶文化在江西也有良好的群眾及文化基礎,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留下了“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佳句。茶是營養、溫和、純潔、美味飲品,我省素有客來敬茶的習俗,孕含洗塵、致禮、友情、敘舊的含義。魯迅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這種物質與精神的雙重享受,只有在文明的國度才能實現和發展。江西應大力弘揚茶文化,把茶文化融入茶葉的產、加、銷整個產業鏈中,是提升茶產業、振興我省茶葉經濟的明智之舉。可喜的是現在有很多茶企已經意識到了這點,如婺源的“曉起皇菊”便是成功的典范,2012年底中央電視臺的生財有道欄目多次報導了江西婺源的“曉起皇菊”,稱贊其創始人陳文華先生是把“茶葉經濟”、“旅游經濟”與“茶文化”結合得最好的例子之一,并被該欄目評為2011年6個最有特色的創富案例之一,陳先生本人的教授身份使之成為最有文化的創富者,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我們江西茶企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基于上述幾點優勢,本人對于振興江西茶產業的具體對策與措施提出一些粗淺的意見:
首先,政府應通過基層農科所、站積極推進優良品牌的種植。例如應大面積的推廣良種化種植,實施無性系良種栽培是提高茶葉產量、改善品質和減少生產成本的重要措施。政府給予農戶一定的財政資金的補貼及農村小額信貸的扶持,農業離不開資金及經融,通過定向扶持將品種優化,使產量提高。通過產業創新思路,實現茶產業的集約化、科學化、精制化、機械化。只有將粗放分散型的農戶單獨經營轉變為集約型的龍頭企業帶動,才能實現茶業資源的整合;科學化的管理和先進技術的運用,精制化的要求可以使茶葉生產過程變成增值過程,這樣就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將落后的產能淘汰出局;機械化生產能大大降低采茶、制茶的成本,對解決中低檔茶的銷路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建立跨區域的大型茶葉集團公司,大力培育名優產品及名牌企業。積極促進已初具規模的龍頭企業擴張升級并對其進行制度創新和技術改造,要逐步培育發展一批國家級龍頭企業,形成一批省級龍頭企業和擁有一定數量的市級龍頭企業。其次創造條件組建跨區域的大型茶葉市場。制訂優惠政策,引導并形成茶葉大市場。提高產品的深度加工能力,及分散茶葉市場的整合及兼并,吸引跨區域茶商的加盟,更有利于名品的推廣;實行網絡化銷售,拓展營銷市場,江西茶葉發展要不斷開拓外部銷售市場,不斷創新茶葉營銷方式,如綠色營銷和虛擬市場營銷等,搶占外部市場,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第三創新機制保障農戶的利益,增強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不僅要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還可以推廣茶業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企業對農戶進行統一技術指導、規范生產過程、統一收購、銷售盈利后二次分紅,確保農民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保障農戶的積極性。第四大力發展先進的茶葉加工技術,茶葉作為茶鮮葉的加工產品,其價值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茶葉本身的品質,二是茶的加工技術的高低。我省傳統的茶葉加工技術,目前還處在粗加工階段,有的甚至較為原始,其他行業相關的先進設備尚未引進運用。作為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品,茶葉加工急需引入創新機制,實現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轉移,由出口原料茶為主向以茶葉精制品為主的方向轉移。應順應世界飲品追求綠色、純生態、保健、便利、營養和安全的趨勢,對茶葉進行深加工,開發出條塊狀、晶體狀、粉末狀、液體的茶葉新品,提升茶葉產品的附加值。
第三,把“茶產業”和“茶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提升我省茶葉的品牌效應,提高我省茶葉的附加值。依托茶產業基地,開發以“茶文化”為旗幟的旅游經濟,以茶園的生態優勢吸引各地的游客從而帶動茶葉經濟的發展,使茶葉成為饋贈佳品。比如說我們到杭州旅游,就會想到西湖龍井茶和杭白菊,到福建就會想到鐵觀音,到云南就會想到普洱茶,在這里茶葉不僅僅是茶,而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象征。江西的廬山云霧、婺源茗眉、遂川狗牯腦茶、三清云霧、井岡翠綠、浮瑤仙芝等名茶,如果當地政府加強宣傳,完全可以成為全國知名的品牌。比如婺源的“曉起皇菊”,它講述了清朝光緒年間江西婺源上曉起村的江人鏡因任兩淮鹽運使政績顯著,獲贈皇家花園作為藥用的黃菊花帶回曉起村栽種,并獲光緒皇帝賜名“曉起皇菊”的故事,很有文化底蘊,值得我們借鑒。
有了上述的政策與措施,江西茶葉經濟展望勢態良好。據我省海關統計,2008年1-10月江西省茶葉出口約4864噸,出口金額近1440萬美元,同比數量下降2.6%,金額增長17%;2009年全年,江西出口茶葉14135.28噸,貨值3315.75萬美元。與2008年同期相比,重量和貨值分別增長9.77%和12.19%。據江西經濟晚報2011年8月5日報導“自去年7月以來,江西示范區新增出口茶葉備案基地4個,面積1.3萬畝,出口茶葉352批,9900噸,貨值2580萬美元,同比增長18%、2.1%和10.7%”,江西茶葉出口形勢喜人,量價齊升,數據顯示的結果是我省正在向全面振興茶葉經濟的目標邁進。但反觀國內的其他茶葉經濟大省,江西還有較大的差距:2010年,浙江省茶葉出口15.52萬噸,金額3.94億美元,分別占茶葉出口量51.3%,出口額近50%;湖南省茶葉出口3.5萬噸,同比上升10%,金額6700多萬美元,增長22%,位居全國第二。
建國六十余年來,我國茶葉出口改變了從生存到發展的問題,形成了較完整的生產、出口體系。中國茶葉出口總量從原來的1萬噸,上升到接近30萬噸。從1999年至2008年,中國茶葉在出口方面表現出了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出口規模從1999年的20萬噸增長到近30萬噸。但近五年來在出口方面,我國茶葉出口穩定在28-30萬噸之間,始終沒能超越30萬噸大關。2009年1-11月我國茶葉出口27.65萬噸,出口金額約6.36億美元,與2008年同期相比,數量增長1.25%,金額上升1.4%。從此可以看出,我國茶企仍有較大提升空間。2010年全國茶葉出口企業共400余家,出口量超過萬噸企業共7家,57家企業在千噸以上。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提供的資料,預計2011年全國茶葉總產量將會達到140萬噸,國內銷售預計將超過100萬噸,中國茶葉產量已穩居世界第一,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也逐步加大,中國茶葉年出口量在30萬噸左右,僅次于肯尼亞,居世界第二位。
客觀地認識差距,知恥而后勇,江西人不會就此止步不前。省委、省政府對振興江西茶產業事業高度重視,有關職能部門也結合實際情況陸續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首先,省委、省政府把茶葉加工產業列為江西省著重發展的農業產業之一。其次,茶產業列入了農業廳的重點幫扶對象,今年已提供給茶葉企業160萬元的農業產業化資金貸款貼息;并在全國最早把茶葉加工機械列入到農機補貼范疇,享受了與糧食生產機械同等的補貼待遇;第三,省農業廳在安排重點推廣技術資金方面,也把茶產業作為重點支持對象,安排了扶持資金70多萬元,還額外安排了茶苗補貼資金40多萬元。第四,省外經貿部門也針對茶葉產業推出了獎勵政策,對入選商務部出口名牌商品的,給予35萬元獎勵資金;入選省級出口品牌的,給予12萬元的獎勵資金;對茶葉出口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保費按當年實際保費的50%給予保險資金支持。第五,省委、省政府要求老建扶貧資金、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退耕還林資金等都要向茶產業傾斜。這些政策的實施給我省茶葉經濟的復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相信江西通過茶葉加工技術的升級、機械化標準化生產、優良品種的引進、種植資源的整合、名品產品的推廣、大市場及大物流的建設、茶文化旅游市場的建設、惠農政策的推行等多項措施及手段的運用和實施,江西的茶葉經濟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復興之路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