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域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多元一體”“相互依存”“互動發展”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地域文化的傳承發展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具體體現在:增強文化認同、保護文化多樣性、提高文化滲透力。以地域文化為落腳點,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構建良好的地域文化教育生態體系、保護好地域文化遺產、推動地域文化融入生產生活。
【關鍵詞】地域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之源,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自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日益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且把它與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1]這就要求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以服務于現實的人為出發點,而現實的人總是在一定地域文化背景下從事社會實踐的,地域文化本身又是傳統文化的現實形態,因此,以地域文化為落腳點,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一、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延續至今的文化整體。“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中國傳統社會中華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及其價值系統”[2]。同樣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因不同地域由于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而形成各具特色和不同樣貌的地域文化,它是從文化的個體意義上界定的。作為文化整體的傳統文化與作為文化個體的地域文化既區別又緊密聯系,表現為一體多元、相互依賴、互動發展的關系。
(一)一體多元的關系
費孝通先生認為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是“多元一體”的關系,被學界廣為接受。“多元”“指中國有著眾多的民族、地方和民間文化小傳統”,而“一體”是指“中國又有一個為大家認同的歷史文化大傳統”[3]。費孝通先生還把這種關系進一步具體化,認為“一體”的范疇包含了“多元”因素之間的共性、互通性以及共同認可的東西,即地域文化為文化個性、多元的因素,傳統文化為文化的共性。從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來看,主要在黃河流域形成的農耕文化即華夏文明是核心,但在發展的過程中,華夏文明也廣泛吸收周邊地區的不同文化要素,包括長江流域的農耕和漁獵文化和若干少數民族的游牧文化和漁獵文化。考古學發現,在我國不同地域性中都有早期中華文化的源頭和生長點,呈現主體文化與地域文化既統一又并存的格局。文化根源的多樣性和地域文化的相通性形成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和文化機制。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對中國傳統社會的作用通過不同的方式得以體現,“相對來說,中國哲學、文學、史學、科技、教育、法律等,各地域的差異較小,能體現中華文化一體性的一面;而風俗、習慣、民間信仰、樂舞戲劇等,各地域顯示出五彩繽紛的,較能體現出中華文化多元性的一面”[4]。中華文化之所以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源于這種“多元一體”的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機制。
(二)相互依存的關系
從文化的發生學角度來看,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黃河流域形成的華夏文化剛開始只是地域文化,但在傳播和發展過程中逐漸轉化為主體文化,作為主體文化的華夏文化又在與地域文化交流碰撞過程中不斷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長期大一統的政治社會結構促使中國的地域文化具有獨特性:既有自然性又有人為性的綜合特點。從中國地域文化的演進過程來看,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自發形成的自然屬性較強而人為性較弱的萌芽階段;以相對獨立的各封國為邊界發展成型的地域文化的方國時代;人為性較強又兼具自然性的以地方行政區區分為特征的史志階段。在發展過程中,由于改朝換代,中央——地方的不斷變化產生了文化的核心——邊緣的不斷游移,最終由中央——地方形成的政治格局和社會結構形成了整個國家地域文化的全面綴連。中國地域文化因不同自然環境而各具特色,而大一統的社會和政治格局又使中華主體文化與地域文化相互滲透、相互交織、共性與個性并存,形成了傳統文化整體上既有人為性又有自然性的綜合構造的特點。“認識和研究我國地域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個體特征,對于研究我國整體文化,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5]綜上分析表明,作為個性的地域文化與作為共性的傳統文化整體密不可分。兩者相互依存。
(三)互動發展的關系
從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來看,兩者之間又存在“互動發展”的關系。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史來看,其最初發源于適合農耕的黃河流域,形成華夏文化。其后,華夏文化又與周邊的部落和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至先秦時期,在相對獨立的封國基礎上衍生出了三晉、秦蜀、燕齊、鄒魯、楚、吳越、鄒魯等各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而封國競爭又促使陰陽、儒、道、法、墨等諸子百家的興起。經由長期的歷史演進,最終形成了儒家文化為主和法家文化為輔,二者互為表里的統治文化,以及儒、道、佛三教文化共存互補的文化格局。縱觀傳統文化的整體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地域文化與整體的傳統文化相互交流過程中因不斷相互融合而創新,而不斷互動而發展,二者相互促進,互為發展之動力。
二、地域文化對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既包含精華也包含糟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經過歷史檢驗,能夠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人民群眾長遠利益、順應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我們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發揮其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作用。鑒于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密切關系,以地域文化為落腳點和抓手,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現實的意義。
(一)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
中華民族有祖先崇拜文化和與之相生的尋根意識。祖先崇拜文化與尋根意識跟中國社會結構的連續性相關,中國自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及至封建社會,都延續了依賴土地形成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庭和家族關系,并由此形成了家國一體的倫理治理模式。這種家庭、宗族與國家的同構性,形成了家國一體的觀念。由此,對以家庭、家族為基點的地域文化的認同與對整個國家的整體文化的認同具有一致性。文化認同是通過每一地域的人們在日常生活的微觀生活中孕育而成的。“文化,盡管在學理上描述它時可能必須采取抽象的方式,但它本身從來都是具體的。在這一點上,中國老祖宗的智慧具有異常的重要性,因為它告訴我們:那種感覺是滋養出來的。文化是人與人之間聯系起來成為一家人的紐帶,但它并非只是一種無形的紐帶。”[6]鄉愁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就是通過家、家族、地域的日常生活滋養出來的,它是中國人的祖先崇拜文化與尋根意識的具體體現,這種鄉愁意識甚至使很多海外華人即使遠離國土,仍然保持對祖國的認同。因此,鄉愁作為一種地域文化,是我們對民族和國家產生認同的文化紐帶和環節。中國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尋根意識通過鄉愁這種地域文化與意識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也增強了國家認同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有文化認同的統一性又有源自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也是其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的原因。文化多樣性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也是其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的原因,但目前面臨經濟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的威脅和挑戰。首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經濟全球化的名義,通過現代發達的信息傳媒技術和網絡技術輸出資本主義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極大地威脅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其次,“工業化”和“城市化”促使鄉村和城市按照工業最有效率生產和商品集中消費的模式進行建設,導致一些珍貴的民間傳統文化遺產,包括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面臨著瓦解、消亡。“大街上隨處能聞到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的油酥香味,而小巷里‘桂花糖粥、酒釀圓子’的吆喝聲卻隨風殆盡!”[7]經濟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使鄉村和城市的面貌“千篇一律”,不同地域鄉土文化和市井文化體系日漸衰微,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面臨散失的危機。地域文化多樣性不僅是中國幾千年歷史形成的一筆巨大財富和資源,而且,也是整個人類的財富和資源。“因此,保護好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域文化的多樣性,不僅是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更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貢獻。”[8]因此,保護地域文化就是保護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就是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性。
(三)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力
地域文化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雖然傳統文化賴以形成的傳統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結構已發生變化,但一定地域形成的傳統文化仍然具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它滲透在一定地域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當中,維系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的影響。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天人合一”的生態保護觀,但這種抽象的觀念要發揮現實的作用,需要通過一定地域的人們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資源稟賦,在具體的生產生活過程來實現的。中國不同地域的人民依據各自的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了豐富的生態保護的地方性知識,在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平衡上有許多有效的鄉土措施。如鄱陽湖的開港,每到秋季為禁漁期,選擇適合魚冬棲的河港,制定鄉規民約予以封禁。開禁期則在冬令——小寒之間,開港約20天。事實證明,地域文化中有著不同地域的人民形成的生存智慧和地方性知識,時至今天,仍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地域文化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發揮其積極作用。
三、在地域文化中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地域文化對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實踐當中。以地域文化為落腳點,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切實可行的方式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
(一)構建良好的地域文化教育生態體系
教育人類學認為,“教育是文化的一種‘生命機制’,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文化的保存、延續和發展有賴于教育的傳承、溝通與創新”[9]。由于傳統地域文化賴以產生的社會經濟基礎以發生變化,因此地域文化的傳承發展必須立足于當代社會整體發展環境,以服務于地域民眾為出發點,綜合平衡各種利益訴求,系統整合地域文化傳承發展的教育基因,發展多種形式、整合各種元素的多維立體和良性互動的地域文化教育生態體系。要發展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等傳統教育方式,也要“發揮數字媒體技術、文創產業、旅游休閑、現代鄉賢等非傳統的教育傳承機制的作用”[10],使地域文化以鮮活的方式與地域民眾建立多方位的生活的聯系,多層次多維度地發揮地域文化的社會功能。概言之,構建良好的地域文化教育生態體系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途徑。
(二)保護地域文化遺產
地域文化包含了精神理念和形式載體兩個層面。系統的教育是傳承發展地域文化精神理念的最基本途徑。但對于地域文化的形式載體方面,由于已經脫離了原先的經濟基礎和生活環境,容易被破壞,因此需要政府和社會有計劃地系統性保護。對于地域瀕危文物,要實施搶救性保護,地域已被破壞的地域文物,則實施有計劃性的修復。在城市化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不能因為要改變落后面貌而拆字一條鞭,而要注意修復和維護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和文物。為此,對于中國傳統村落要系統保護,要保護好各城市的傳統民居、歷史遺跡、名人故居、工農業遺產等。對于各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以制度的方式實行完善的保護。語言的多樣性也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因此有必要以多種方式保護傳承方言文化。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多元和豐富的表征,要通過翻譯、出版和符合實際的方式傳播等多種方式保護和推廣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經典文獻、民族地域音樂和民間地域文學,地域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不同地域和民族生活和生產智慧和生存技巧的體現,也需要加以研究和保護傳承。
(三)融入生產生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和激發其活力,就要融入一定地域的人民的生產生活當中,在日常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發揮其潛在的積極作用。在城市建設方面,要防止同質化,就需要深入挖掘和提煉各個城市歷史文化價值,如在公共空間如廣場雕塑、公園中體現城市獨特的文化個性和元素。在城市建設中,注意把傳統建筑文化與當代建筑文化的有機融合,延續城市文脈。在鄉村振興方面,要注意發掘和保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小鎮和村莊;在企業發展上,用地域文化的精髓滋養企業精神,為現代企業文化的形成提供養分。對于那些具有濃厚文化特色、民眾認可度高的中華老字號,要實行保護發展工程,并支持其做精做強;在傳統節日上,保護富有地域特色的節日并弘揚其時代價值,并挖掘其文化內涵并加以適應時代的改變,以傳統地域節日的深厚底蘊涵養人文精神,促進不同地域人民增強家國情懷和文化認同;在服裝服飾方面,把各地域文化形成的服裝服飾特色與當代流行的服飾設計有機融合,展現傳統地域服飾的魅力和特色,激活其生命力;在地域文化旅游方面,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規劃設計富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旅游路線和旅游景觀,推動地域文化與休閑生活融合發展,培育能夠當代人精神需求的地域休閑文化。
作者:鄭玉麗 單位:九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