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文化符號的影像書寫淺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劉郎紀錄片的文化品格
劉郎紀錄片賦予俚俗以格調,予以雅遜以生機。《江南》里的古今的對比,《蘇園六記》里的東方審美,《蘇州水》里的古城意蘊,都離不開文史的大范疇,《西藏的誘惑》里的朝圣意識。那批作品呈現出典雅、崇高、深沉、陰柔、婉約、豪放的面目,似乎也順理成章。劉郎的作品并非生活表象的簡單再現,而是充滿文化意識的。這種由南向北的情思轉變,充滿一種文化時空維度。他從文化的現狀和背景上對我們的民族和歷史文化做了深層次的反思,既揭示了千百年沉淀的歷史痼疾,又展現對民族新文化的渴望和需求。他的成功在于拍出了電視片的文化品位,文化的精神和文化的詩意。例如他在《蘇園六紀》中就涉及到了園林文化、建筑文化、詩歌文化、書法文化、科舉文化、哲學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
二、劉郎紀錄片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
在劉郎的紀錄片里,從頭至尾都書寫著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這日益發展的經濟時代,我們重拾前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今天的文化氛圍結合相待,無疑不乏一種價值性意義。
(一)符號的含義所謂符號,是具有某種隱喻性的標識,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觀形式,它是意義的載體,是精神外化的呈現。日本學者池上嘉彥說:“現代符號學關心的是人類的‘給予意義’的活動結構和意義,即這個活動如何產生了人類的文化,維持并改變了它的結構。”②由此看來文化是具備符號性的,而且符號所涉及的范圍和內容非常寬泛,一切均有意義的事物都可以構成符號。劉郎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提煉,用影像語言傳達觀念、思想,讓人置于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國傳統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蘊積累伴隨時代的進程滲透著眾多的文化符號。在劉郎的紀錄片里,符號通過視覺語言里被創造成一種獨特意境和思維方式。例如《西藏的誘惑》里面的山川石頭,《蘇州水》里面的湖水映月;而人造符,則是先哲們根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宏觀透析原理,通過練功,氣韻生動、傳移模寫等采集宇宙之氣和自身之氣混合后再以中間媒介發放于體外,存在于天地各種具有形態的符號形狀之中。
(二)劉郎紀錄片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分類和形態在本文,筆者以劉郎紀錄片里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作為一個符號導視列出一些類型。總體分為自然符,人造符和符號象征的情節。其中自然符包括一對牛角、石頭、孔子、李白、水、天空星宿、柳樹、桃花、寒梅、紅荷、銀杏、雪、茶等;人造符包括易經、八卦圖、民間吉祥圖案、吉祥符號、印章、石橋、古井、昆曲、刺繡、年畫、古建筑、篆刻、傘、斷橋、花窗、蘇繡、滄浪亭、滄浪漁夫、石碑、兵馬俑、古琴、琴棋書畫、蘇繡等等。包括人造情節比如雨打芭蕉、水滴殘荷、香市燒香拜佛民俗、民俗婚禮等。
三、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劉郎紀錄片中的影像呈現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劉郎的紀錄片中以各種形式表達它們本質寓意。
(一)傳統文化影像符號化的轉換在劉郎的屏幕世界里,每一處客觀物象都是他內心的主觀情感和原始情節的表達,并且這些符號通過鏡頭之間的轉換展現它們最本質的符號魅力。劉郎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選擇頗有講究。在《七弦的風騷》片斷中,劉郎把古琴理解成一種道器,視聽契約賦予古琴以氣質和一種形而上精神。“古琴的身長,三尺六寸五分,比喻一年的光陰;古琴的身寬,一般都是四寸,比喻一年的四季;一年共有十二個月,若是加上閏月,便會有十三個月份,而這個數目恰好是一張古琴上作為音階的‘徽’位的總合。”這里解讀出了中國文化的玄妙,“道”與“器”的結合體現出哲學式的二元對立,彰顯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張力。
(二)傳統文化符號與畫面造型的關系一個傳播符號總是通過一種特定形式來表達,并通過一種規約意義來傳遞內容。在《七弦的風騷》中,彈琴者手指劃過古琴的那幅鏡頭采用了慢鏡頭,手指“撫”、“鼓”、“奏”、“弄”、“彈”,隱約中出現兵馬俑,體現出人的內在情懷和歷史文化的交融。《同理印象》里的民俗婚禮背景音樂出現了歡樂的鑼鼓,畫面配以對門環的特寫,笛子、古琴和大提琴讓人感到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意味。除了畫面式語言外,解說詞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和哲理性通過方明和林如兩位老藝術家的具有深沉意味的解讀,更是為觀眾營造了想象的空間,增添了符號與造型表現的維度。
(三)傳統文化符號的象征性詮釋在劉郎的紀錄片里,劉郎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運用賦予符號深刻地文化意義,他以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藝術造詣詮釋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索緒爾在談論“能指”和“所指”的時候認為,當人們接到某種事物信息時,立即會經過聽覺、視覺或其他感官接收到一個直觀的、形象的、具體的東西。③在拍攝江南系列紀錄片時,每一部片子都把每個地方的文化展現得淋漓精致,對劉郎來說,從兵馬俑到天一閣,從敦煌到江南絲竹,從駿馬再到江南紅花細雨,既有空間和審美上的距離感,更有文化的時間感和歷史感。他非常懂得中國古琴的藝術真諦,既強調大道與小器同根共生、文化與技藝互為表里,又強調人間萬物都需要陰陽平衡,性情調和與天人合一。如果把符號比作西湖,那么它孕育的文化境界就是博大。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時代都會產生屬于這個時代的欲望和需求,我們不能完全以我們現在的藝術眼光和文化訴求去評論它,而更應該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上去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以其獨特的形式立于民族文化之林,它讓我們反思歷史、思考現在并展望未來,在現世這個物欲橫流,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時代。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回望過去,遙望將來,糾結于現世或徘徊于現世與未來,要尋求最適合心靈深處感受的那一點,離不開一種情感共鳴,即對人性的一種關懷,而劉郎的紀錄片帶給了我們更多這樣的思考。
作者:湯霞 單位:揚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