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生寫調查報告指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今天,教學副校長,一位年輕,能干、短發齊耳、臉上總帶著清麗笑容的女青年,在迂先生的辦公室與幾位教師討論“怎樣教三年級孩子寫環境調查報告?”這引起了迂先生的興趣。
如何指導學生寫調查報告?這對現在以考試為中心的語文教學來說確是一個難題。但這位有著強烈事業心的副校長正在進行著有益的探索。討論的結果是:指導學生寫調查報告首先要指導學生學會調查,其次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第三指導學生學會查找資料,第四要指導學生學會把調查、觀察和查找資料得來的信息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培養孩子通過這些步驟寫調查報告,實際上就是培養孩子觀察、思考和搜索資料的能力,其中也培養了孩子分析、邏輯、歸納、整理和表達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則是孩子走進社會的最基本能力。
今天的孩子面對寫調查報告這樣很好的作業是如何工作的。
老師們反映,老師提供給孩子調查、觀察的局限性非常明顯,孩子只能在簡單劃一的范圍內進行,有的孩子就連這樣的條件也沒有。家長只關心孩子的考試分數,對這樣的作業很不關心。學校也不可能提供那么多的書籍和資料。
這就為培養孩子真正能力的“寫調查報告”這樣的作業沒有了立足點。
今天的中國語文教學學生重點是聽老師對文章的分析和講解,學生沉靜在教師的理念和感情中,完成著答案單一,需要加強記憶的作業,其核心就像有關專家說的中國語文教學就是教學生“信”,“信”書上寫的,“信”教師講的,“信”考試的答案。所以學生就失去了自己調查、自己觀察、自己查找資料、自己歸納總結、自己的得出結論的鍛煉。
對美國語文教育有所了解的人士介紹說,美國語文教學以教學生“疑”為主,教學生“疑”這正是從指導學生寫調查報告開始,學生只有在自己調查、觀察、查找資料、歸納總結、得出結論的過程中,才能產生“疑”,進而釋“疑”。
一有益的案例。
中國一對在美國讀書夫婦,把他的兒子帶到美國上學,開始對美國的基礎教育極不信任。當有一天,他們發現孩子帶回了許多書,一問才知道,兒子要在假期中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是寫一篇“餃子是文化?”的論文。他們的兒子,就從調查父母開始,又利用回國的機會,隨父母一到深入北京的小吃鋪,品嘗餃子。回美國后,孩子就把自己關在房中,查找資料,著手撰寫論文。最后寫出了好幾千字的論文,并在論文中得出了他自己定義的“文化”內涵。不管這個孩子寫的論文質量如何,不管這個孩子選用資料內容多少,最起碼的是孩子自己學會了自己動手進行調查、觀察、查找資料、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并在其過程中得到課堂中根本得不到的鍛煉。
寫到這兒,迂先生想起了自己的幾件童年趣事。
一、當迂先生七八歲時,正是最起勁的時候,迂先生的父母收留了一位北方流浪人。這個流浪人就在迂先生家以編蘆席為生。流浪人長年流浪在外頗有見識,經常給小迂先生講一些有趣的故事讓小迂先生判斷,向小迂先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讓小迂先生思考,當小迂先生答對時總會得到他的獎賞,也經常要小迂先生自己解決思考的問題。就這樣小迂先生在與流浪人的交往中無形中得到了“疑”的教育。一次小迂先生的父親與流浪人憂慮談起小迂先生今后的生活,這位流浪人說“不要擔心,這個孩子喜歡動腦。”小迂先生聽后心中升起無以明狀的喜悅和希望。這有說明了“賞識”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學生的“懷疑”能力更需要別人賞識。
二、當小迂先生十幾歲時,家里蓋房子需要豎器柱子頂住房梁,一位木匠和小迂先生的父親和哥哥怎么也豎不到位,小迂先生就想起了把一根長一點的木棍捆在立柱的底端,以捆木棍的地方為節點,把木棍分為長短兩部分,一人扶著立柱,其他的抓住木棍的長頭往上翹。這就很輕松地解決了問題,小迂先生正好利用了杠桿原理。事后那個木匠高興地不斷夸獎著小迂先生。把學過的知識遠用于實際并解決問題,這正是“疑”的教學最可貴之處。所以“疑”的教育就是讓學生自己在實際中檢驗前人的結論。創新也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升華。
三、小迂先生十
一、二歲時,電影《地道戰》在中國各地放映的時候,收到地雷的提示,小迂先生就和伙伴們自制地雷,“地雷”先是一張彈弓,彈弦用有彈性的橡皮莖,一小木片插在橡皮莖中旋轉地繞幾下后就別于放在彎弓中間的小棍上,橡皮莖中插著幾根火柴棒。木片的一頭系著一根通向外邊的細繩,細繩在系在橫攔在路上的細繩上。埋地雷時,先挖好一個比彈弓略大的平地小坑,小坑底平放一個貼有火柴紙的木版,幾個爆竹的引信就對著火柴紙。當行人的腳拌著橫在路上的細繩時就拉出了木片,橡皮莖就旋轉起來,帶動火柴棒在火柴紙滑動,當火柴棒點著火時就點著了爆竹引信,引起爆竹爆炸。一個地雷就成功了。孩子的創造性是天生的,一有機會就會展現。“疑”的教育理念正是保護了孩子的創造性。孩子受到啟發后的動腦和動手也就是“疑”教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