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用風險管理與財務管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信用風險是授信人因未能履約對交易中的一方帶來損失的可能性。如何規避信用風險、最大限度的獲得收益,是有效使用“信用”的精髓。本文主要在分析信用風險和信用風險管理的基礎上,指出信用風險管理如何給企業的財務活動帶來盈余,并提出了通過加強財務管理以規避信用風險的措施。
關鍵詞:
信用;信用風險;財務管理
從金融史上已經出現過的金融危機可以知道,金融危機下,無論是曾經多么風光無限的企業,即使擁有上千億美元的資產,在金融危機到來之時也不堪一擊。這些企業最終的風險都集中在財務層面,突出表現為信用危機,從而使得企業的信用風險集中爆發。加強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有效利用財務杠杠,是企業從危機中存活的出路。
一、信用風險與信用風險管理
信用風險可以分為銀行信用風險和商業信用風險兩種。銀行信用風險,從狹義上講就是到期無法償還金融機構借款的風險,商業信用風險最主要的表現為客戶在債務到期后不具備還款能力。總體來看,信用風險主要跟以下因素相關:一是經濟周期性。往往在經濟下行階段,企業贏利情況總體惡化,信用風險增加;二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信用風險從其表現形式來看,主要表現為以下特征:一是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二是從個體信用判斷整體信用紊亂的傳遞性;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控制的可控性;四是具有經濟周期性。信用風險管理是針對信用風險進行的管理活動。企業可以通過制定信用管理政策,對授信和收回應收賬款等交易環節進行全面監督,有效控制客戶信用風險,實現利潤最大化。信用風險管理,一般包括事前調查、事中監督和事后調整三個階段。在事前調查階段,一般通過企業征信和信用等級評價等手段對客戶進行分類,建立客戶檔案信息,明確客戶類型,在交易之前規避與高風險客戶發生交易往來;事中監督是指企業建立客戶信用的跟蹤機制,防范客戶因經營狀況變化導致的風險異動,影響到企業的正常還款能力;事后調整是指企業定期對客戶進行再評價,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客戶分類,使其與客戶的風險能力相匹配。信用風險既有復雜性的特點,同時也很隱蔽,它是隱性和間接的財務風險,既不同于籌資風險和投資風險會產生直觀的交易損失,也不同于經營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給企業帶來的經營困難,信用風險存在于企業財務鏈條的每一環節,關注的重點是交易雙方的履約行為,從而表現為隱性和間接性。因此,信作者簡介:張琛,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會計理論與方法。用風險與傳統的財務風險互為一體,難以完全區分,如不加以妥善管理,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沉重的打擊,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中不乏典型的例子。因此,企業在日常經營和戰略發展過程中應時刻高度重視對信用風險的管理,建立符合自身長遠發展目標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完備和高效的信用風險管理機制不但能夠減少企業財務風險,防范和減少由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損失,還將提升企業整體的經營管理規范水平,提高核心競爭力,以利于企業的穩定和長期健康發展。
二、信用風險管理帶來企業的財務盈余
良好的信用風險管理有助于企業獲得財務盈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保持企業持續增長持續穩定的銷售增長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條件。信用銷售的好處在于,企業通過讓渡客戶部分的貨幣時間價值,擴大市場占有率,增加客戶群體。當然,信用銷售本身存在一定風險,盲目的信用銷售可能短期內給企業會帶來一定的增長,但從長遠來看,企業無法保持穩定的收入。如果企業引入信用風險管理機制,就能夠在擴大銷售的同時,有效控制信用風險,從而使企業保持持續增長。當前,國內實體經濟呈萎靡態勢,需求不旺導致訂單減少,企業熱切希望能通過信用銷售政策維持銷售。客戶付款能力減弱后,信用風險直線上升,大大超出企業的實際承受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如果選擇與第三方專業機構合作,借助其專業的風險評估和專業能力,可以幫助客戶在保持企業持續增長的同時,得到相應的風險補償,從容應對經濟周期帶來的危機。
(二)保障企業順利回款,降低企業壞賬信用銷售目前已經成為我國企業主流的銷售方式之一。信用銷售的劣勢在于:一旦出現逾期或者應收賬款長期掛賬的情況,企業的呆壞賬將直線上升。根據銀監會披露的年報公開信息,我國銀行業2015年的不良率接近2%。企業的應收賬款規模增大,回收速度放緩,資產流動性降低,其擴大再生產的能力無疑將受到限制。而企業通過信用風險管理控制并降低呆壞賬率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內部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來實現對應收賬款的有效管理,對應收賬款進行全面管理和良好催收,將呆壞賬控制在目標范圍內;當企業生產擴大、應收賬款余額增加時,可能憑一己之力難以對大量應收賬款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這時可以選擇引入專業的風險管理和風險咨詢機構,通過共擔風險的方式,將部分信用風險轉移到第三方,進而將公司回收應收賬款的概率控制在理想的區間,保障企業收支安全。
(三)帶來穩定的現金流量企業通過高效的信用風險管理,能夠多渠道的獲取現金流,從而為企業經營和籌資服務。一方面,通過信用銷售和應收賬款管理,能大大提升公司業績、擴大業務規模、獲得市場和穩定增長的業務收入,帶來經營性現金流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將應收賬款權益轉讓給第三方進行融資,提前獲得貨款資金,給公司增加籌資性現金流入。
(四)優化財務報表根據以上論述,企業優秀的信用風險管理能夠從銷售、融資、風險控制等方面給自身帶來效益,同時,也必將有效地改善企業財務結構,優化報表信息。應收賬款是企業資產類賬戶的主要科目,該科目的質量高低即資產的變現能力的快慢直接影響到企業流動性和短期償債能力的好壞。保證應收賬款正常及時的回款,并通過應收賬款融資提前獲得資金,可以提高資產的變現能力,提升企業的資產質量。另外,銷售收入是企業營業利潤的主要來源,直接體現著企業的成長性和發展潛力,是最主要的財務指標之一。企業保持持續穩定的收入增長,不但能夠帶來資產的積累,同時,也為企業擴大再生產、擴大企業規模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如何通過財務管理規避信用風險
(一)規范會計核算,強化監督審計職能信用風險計量建立在可靠的財務數據基礎之上,因此,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在量化信用風險方面就體現得尤為重要。這要求企業務必重視財務信息披露和會計核算工作,重視專業人員的學習和培訓,建設和培養一支專業素養強、職業道德高的專業人才隊伍。同時,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提升內控水平,根據實際情況完善和再造企業財務流程,加強內部監督和審計,聘請具有良好聲譽的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的財務報告進行年度審計,最大限度的保障企業對外公開的財務數據的全面性、真實性、可信性。
(二)有效利用大數據,拓寬信用風險管理工具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正在成為當下社會的趨勢,這也為風險監控電子化和信息化創造了有利條件。一方面,客戶交易行為的日積月累形成了海量數據庫,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可從數據庫中識別信用風險管理過程中所需的關鍵信息,進一步提升數據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信息廣泛存在于互聯網、電子商務等媒介,整合數據信息,打破數據邊界,降低信息的不對稱程度,能夠使企業對客戶行為進行全方位的跟蹤評估,從而深度的挖掘客戶,實時更新客戶信息,合理確定客戶的信用等級。此外,為了規避企業的信用風險,企業還有多種金融工具可供選擇。如專業的評估服務能使企業快速獲得客戶的財務及經營類信息,避免個別高風險可能性的交易;專業的追收機構有一定的催收專業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可以有效促進信用銷售資金的及時回籠,防范由應收賬款逾期導致的現金流斷裂風險;保理等業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防范因信用銷售導致的現金短缺,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
(三)樹立誠信觀念,堵塞票據管理漏洞稅務的信用風險也是信用風險的一部分。這部分信用的缺失除了與市場主體自身的法律知識匱乏和信用意識薄弱密切相關外,票據的管理手段不嚴,也為此種信用缺失現象的產生提供了環境。所以,治理稅務失信現象的根本,不僅需要加強稅務法制的建設和宣傳,還要加大依法懲處失信行為的力度,同時,加快票據的電子化管理,在全面實行財務電算化核算的基礎上,實現電子網絡系統的無縫連接,實現銀行數據、經營數據和票據行為的實時監控和對接,完善對票據市場的全面升級管理,堵塞管理漏洞,進而服務于信用風險管理。
(四)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財務信息不對稱會導致信用風險的產生,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建立現代企業機制,完善公司治理,定期或不定期對公司制度履行進行監督,將會大大降低財務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從而保證信用風險計量和分析完全以透明和對稱的財務信息為基礎,達到有效規避信用風險的目標。信用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存在和發展使得信用關系在各交易主體之間不斷發展和壯大。一方面,信用能提供交易便利,帶給交易各方雙贏的局面,甚至是高額的回報,促進經濟和金融的發展;另一方面,信用的擴大甚至失控也會給社會帶來損失,甚至導致公司破產或更大的經濟金融危機,降低了帕累托效率。隨著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信息時代的來臨,現代社會對于如何進行信用風險管理有了更多的選擇和工具,相對于西方社會,我國的征信體系不完善,信用市場不健全,信用風險管理的水平和金融工具運用都處在一個發展的階段,但是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最大限度的獲取信用收益,合理管理好信用風險,使其利于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發展,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仍將具有廣泛的研究前景。
參考文獻:
[1]斯蒂芬A.羅斯等著,吳世農等譯.《公司理財》第6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09.
[2]張新民,錢愛民.《企業財務報表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08.
[3]安賀新.《信用管理概論》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06.
[4]李敏,張美靈,韓家平《企業信用管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07.
[5]林鈞躍.《企業信用管理》企業管理出版社,2001-05.
作者:張琛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