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身保險業務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人民經濟水平的提高,需求也在不斷升級,人們除了基本的社會保障之外還需要更高級的保障。人身保險作為其中一種,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從經濟、人口、社會和其它因素分析人身保險業務的區域差異。
關鍵詞:經濟因素;人口因素;社會因素
1經濟因素
1.1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水平是人身保險業務發展的前提,只有在不斷增長的經濟背景下人身保險業務的發展才有基礎。國內外多名學者通過實證分析研究得出經濟水平與人身保險業務發展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1~2]。我國通常采用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國家或者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水平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人們的需求層次也是不同的。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初期,經濟發展處于較低水平,居民的需求僅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保險意識較為薄弱,更不會有多余的經濟投入到保險購買中,此時人身保險業務是很難發展的。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開始進入發展階段,因此在上世紀末期我國經濟水平還處于較低階段,整個保險市場的發展也處于起步階段,對于人身保險來說,居民個人是沒有購買意識的。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業務覆蓋面也在拓寬,隨著人們需求升級和多樣化情況下,人身保險產品也逐漸多樣化,例如滿足人們退休后仍享受高收入的退休金人身保險產品,防范重疾出現后經濟損失的重疾險等。
1.2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消費理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提高是建立在收入水平上升的基礎上形成的。收入水平決定了收入分配方向,根據馬斯洛五層需求理論可知,當人們收入水平處于較低階段時他們只會購買生存需要的必需品,只有當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才會購買人身保險產品滿足高層次的需求。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是決定國家或區域保險購買力的最主要因素。有關學者[2~3]認為區域居民收入水平不同是人身保險業務發展呈現區域差異的因素之一。隨著區域經濟持續增長下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區域消費邊際水平不同也會導致人們在人身保險方面的需求不同。
2人口因素
2.1人口數量
人口是國家或區域經濟建設的基礎,人口增長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因此人口也是人身保險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區域內人身保險業務的現有客戶和潛在客戶數量取決于區域內的人口總數,人口基數越大則客戶轉化數量越多且市場需求越大,而人身保險的保費總收入也會越多。
2.2撫養比
人口因素方面除了人口數量對人身保險業務產生影響之外,人口年齡結構也是業務發展呈現區域差異的主要原因。袁成[4]認為撫養比是區域人身保險需求出現差異的原因之一。人口年齡結構通常分為勞動力人口和非勞動力人口,勞動力人口指的是15到64歲的人口,非勞動力人口又分為少兒和老年人,少兒指的是小于15歲的人口,老年人指的是65歲及以上的人口。根據人口結構,撫養比指的是非勞動力人口與勞動力人口的比值,它包含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前者指的是少兒人口與勞動力人口的比值,后者指的是老年人口與勞動力人口的比值。撫養比越高則意味著勞動力人口收入所需要負擔的人口數量越多,當撫養比處于較低水平時,隨著撫養比的增加勞動力人口為了分散風險則對人身保險的需求會提高,而當撫養比超過一定水平后,特別是老年撫養比,勞動力人口比重的逐漸下滑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因此人身保險市場需求也會出現下滑。
2.3城鎮化率
城鎮化推進指的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的過程。區域城鎮化率指的是該區域常住城鎮人口數量與總人口數量的比例。城鎮化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人口逐漸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城鎮人口的增加和集聚會出現規模經濟,并且可以降低公共投入的邊際成本,提高資源使用率。隨著區域城鎮化的推進,資本、勞動力和技術要素都會集聚于此,區域居民的需求也會逐漸升級,社會分工會逐漸細致,服務業占比水平會提高,保險作為服務業中主要的行業也會出現快速發展。區域城鎮化率越高則說明城鎮常住人口數量越多,收入水平也會越多,因此人身保險市場的需求量越大。
3社會因素
3.1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指的是國家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確保社會成員特別是經濟困難者能夠維持基本生存,保障勞動者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時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同時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進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社會保障的本質是在維護社會公平下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社會保障形式是對居民社會福利的表現,隨著經濟水平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居民收入水平和需求不斷提高,市場上出現了商業保險的形式可作為社會保障的替代品和補充品,因此也影響了居民對人身保險的意識。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僅能援助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并不能滿足更高品質的生活所需。人身保險在市場上出現后,有額外資金追求更高品質生活的居民逐漸對商業保險有意識并且愿意購買對保障進行補充。例如,社會保障中的養老保險則是以生命作為標的,生命終結后則停止服務,這會造成家庭收入的降低,而人身保險剛好可以補充這部分的損失。社會保障支出因為各區域經濟情況不同也會存在差異,因此不同社會保障水平對人身保險市場需求的影響也不同。
3.2潛在保源轉化率
潛在保源轉化率是影響人身保險業務區域差異的重要影響因素。孫秀清[5]采用區域保費收入與居民儲蓄存款余額計算潛在保源轉化率,他們認為中國各區域潛在保源轉化率呈現上升趨勢,與保費收入的走勢相同,區域潛在保源轉化率越高則保費收入水平也會越高。區域居民當儲蓄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開始做其它投資和保障補充,人身保險可以滿足他們對抗死亡、傷殘、疾病、年老等事故導致的經濟損失風險,潛在保源轉化率越高則說明儲蓄轉化為人身保險的投入越多。
3.3受教育水平
教育制度和水平會影響一個國家或者區域居民的思維模式,影響他們的收入水平及對收入的分配選擇,進而影響他們購買人身保險的意識。教育水平層次對人身保險需求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1)受教育時間越久的人學識和理解能力都較高,因此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較高,他們對購買商業保險的意識也會相比于低層次學歷的人強,進而會促進他們對人身保險的需求。(2)學歷越高的人在就業時的選擇通常會更好,因此收入水平也會較高,他們的收入除了可以滿足基本生活所需還可以有能力購買人身保險。區域受教育水平因為教育資源不同而存在差異,對人身保險業務需求的影響也會存在差異。
4其它因素
4.1保險機構數量
區域人身保險業務的供給由保險機構數量來決定,包括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服務機構的全部數量。保險機構的數量是隨著保險業務需求的增加而增多的,從壟斷市場到寡頭市場最后進入完全市場競爭局面,保險產品和供給主體數量會逐漸增加。當市場上只有一家保險機構時,保險市場呈現壟斷情況,此時的人身保險價格較高,服務水平也較差,產品類型較為單一。而隨著保險機構數量的增加,人身保險業務進入競爭局面,保險機構為了提高市場份額就會降低價格和提高保險服務質量,而產品類型也會為了滿足不同人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區域由于經濟和人口因素不同,金融業發展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保險機構數量也會根據保險需求而變化。
4.2從業人員素質
我國保險業發展長期以來處于較低水平,從業人員素質是重要原因,保險業整體形象和服務水平影響了大眾對人身保險的需求。保險發展初期大家對保險銷售的印象不好,因為當時保險銷售從業門檻較低,而保險產品已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多數銷售為了順利將保險產品推銷出去以至于對保險服務條款的內容有所得隱瞞,從而讓消費者后期覺得貨不對版。在保險業發展初期,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對保險產品了解程度不夠的情況較為普遍,嚴重影響保險業在社會大眾心中的形象。保險從業人員素質越差,消費者后期理賠越困難,對人身保險市場信心越不足,進而導致對人身保險的需求越低。區域因經濟水平和人口教育程度水平不同,保險從業人員素質也會存在差異。經濟水平較好的地區教育水平通常較高,而保險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也會較高,保險形象和服務水平也會較好,消費者購買人身保險過程中出現銷售誤導和理賠難的情況就會逐漸減少,理賠速度越快和對保險合同條款更清晰會讓消費者對保險產品更有信心,進而增加大眾對人身保險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春燕.我國區域壽險發展水平差異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6(2):101-104.
[2]葉文真.農村小額人身保險現狀及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7(05):273+275.
[3]潘常娟.我國人身保險發展的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9.
[4]袁成.人口結構轉變對江蘇省人身保險市場發展的影響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9(1):37-42.
[5]孫秀清.中國區域保險差別及其效應分析[J].山東經濟,2007,9(5):69-72.
作者:譚國芳 單位: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