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消防部隊應急通信保障體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消防應急通信指揮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面對當前災害事故新特點,特別是在處置重大災害事故跨區域聯合作戰中,消防應急通信指揮貫穿滅火與應急救援工作的始終,通信、網絡與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尤為重要,它能夠實現跨區域、跨行業和跨部門的信息、物資、調度和通信資源的科學調派。因此,如何為滅火和應急救援工作提供層次清晰、調度有序的通信指揮網絡,對部隊能否成功處置災害事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消防應急救援通信保障體系建設,尤其是各級應急通信指揮中心或通信指揮系統建設已經被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以遼寧省消防總隊為例,僅2014年1月至11月,撲救火災34688起,各類接警出動34802起,出動車輛58160輛,出動警力294740人,搶救被困人員1832人,疏散被困人員5033人。要完成如此繁重的救援任務,離不開一套完整、靈活的通信系統和可靠的通信設備。依托公安消防部隊應急救援通信系統的建設,將社會聯動救援力量統一編入聯合救災指揮體系下,為全社會參與滅火及救援工作提供快速、高效的指揮平臺,是當前消防部隊建設的迫切需求。
2消防部隊應急通信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
(1)應急通信指揮體系未建立。當前消防應急通信組織指揮基本上是根據現行滅火救援指揮體系,以消防無線調度指揮三級組網的形式組織,沒有形成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應急通信組織體系,日常現場通信和應急通信演練機制沒有建立,缺乏社會綜合應急通信聯動機制,消防通信調度權限不夠,很難協調和調動其他社會救援力量,而部隊內部也存在類似問題,尤其是在大規模作戰現場的通信保障機制不完善、通信組織混亂等問題。
(2)應急通信技術手段相對滯后。一是應急通信系統抗災能力弱。數字集群、3G圖傳、視頻會議、衛星通信等科技成果已應用于實戰,但仍存在通信指揮系統容災抗災能力弱的缺點,目前使用的通信線路全部依賴城市的通信基礎設施,且限于建設成本的原因,缺乏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應急備份措施。二是現場應急通信保障難。目前,通信器材種類多,對客觀環境要求高,遇到車輛無法通行的現場或是執行跨區域通信保障任務時,重型通信裝備的運輸就需大量人力支持,影響通信保障工作的開展。三是保障能力與上級要求不適應。過去以有線電話和無線通信保障為主,現在不僅需求語音調度上的暢通,還需要能夠實時看到核心現場的情況,并獲取現場音、視頻數據,由于涉及環節多,出問題幾率也較大。四是通信裝備不適應的問題。救援時間長是自然災害救援的特點,參戰部隊普遍出現設備電量耗盡的現象,因此通信設備包括其他用電裝備必須配備大容量電池、備用電池和現場充電設備,保證設備持續、長時間的工作。
(3)應急通信人才隊伍相對薄弱。目前,應急通信隊伍力量薄弱,人員配備數量少,技術力量不強,總、支隊沒有專門的通信保障隊伍,通信崗位人員配備不到位,多數隊伍只有士官和義務兵負責通信保障,基層大中隊通信員多為兼職,更換頻繁,甚至有新兵和合同制隊員負責。通信業務培訓流于形式,培訓內容與實際運用不符。長期以來,通信業務培訓主要靠每年一次的業務理論知識和規章制度培訓,在基層官兵日常學習訓練中缺乏針對性指導,實際運用效果差,基層中隊主要由通信員來負責通信器材的維護保養,由于通信知識的缺乏,不懂維護管理,經常影響執勤備戰工作。
3加強消防部隊應急通信保障工作的對策
(1)優先搭建政府應急通信指揮調度系統。各級政府要建立應急指揮中心,搭建綜合應急指揮調度平臺,聯通相關部門的指揮系統,整合數據資源。實行以政府為主體的應急指揮中心值班調度體系,采取“一鍵式”調派措施,按災害事故的等級和類別第一時間調度相關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形成“以政府應急救援力量為主體、以專業救援力量為輔助、以其他公共部門力量為補充”的救援指揮體系,最大程度地發揮應急救援指揮層次和作用。
(2)優先建立本級應急通信反應機制及方案。應急通信是保障滅火救援作戰指揮和宣傳報道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各地要按照第一時間通信聯絡、持續通信保障的要求,與戰訓、宣傳、指揮中心等部門制定應急響應預案,建立聯勤聯動協作機制,強化隨警出動意識,在地震24h“白金”救援時間和12h“黃金”宣傳報道時間,快速調集應急通信人員,將衛星電話、衛星圖傳等裝備運送到救援一線,保障第一時間與媒體連線報道和上級指揮通信暢通。從葫蘆島興城市古城建筑類火災撲救和遼中地區跨區域、撫順清原五省區地震應急通信拉動演練情況來看,各參戰部隊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應急通信導調和實戰任務,檢驗了部隊的應急通信戰斗編成、第一時間通信聯絡、持續通信保障和臨機處置“四個能力”,磨合了作戰、通信、宣傳協同工作機制,鍛煉了應急通信保障隊伍日常備戰和“打贏”能力,為公安消防部隊參與重大災害事故救援積累了經驗。另外,要制定應急通信年度訓練大綱,編制應急通信裝備實戰化操法,修訂跨區域應急通信保障方案,加強針對性通信裝備和組網技術的研究論證,大力開展隨機應急通信訓練和演練。
(3)優先建立現場移動消防指揮中心。在應急通信指揮系統中,移動指揮車的建立既能有效發揮當前配備裝備的效能,又能夠展現機動、快速、靈活的指揮特點。由于基層單位的需求各有不同,移動指揮車的建設方案也各不相同,要本著“實用性、可行性、先進性、可擴展性”的原則,完成現場領導指揮車即移動的前線指揮作戰室的配備,以適應復雜情況指揮戰斗的要求。移動消防指揮中心應配備多種形式的通信設備,構建集成語音、數據、圖像為一體的現場指揮通信系統。通過多種通信方式實現信息查詢、災情接收、定位導航、實時記錄等功能。通過通信組網和視頻管理設備,匯接各類電臺、電話等語音源,進行統一調度管理,接發語音、圖像資源,實現跨網絡、跨體制下的音視頻的管理、顯示和傳輸上傳。
(4)優先建立多渠道現場通信覆蓋網絡。在重特大自然災害事故處置中,特別是在特大災害損毀地區基礎通信、電力等設施,組建消防部隊短波電臺通信網和衛星電話通信網,可以在現場快速建立獨立的、上下貫通的應急通信指揮調度網,提升應急通信能力。短波通信是相對于衛星通信的另一類具有獨特特點的遠程通信手段,任何通信方式其抗災容災和自行通信能力與短波通信都是不可比的。它有永固的中繼系統,即距離地面60~450km的電離層,具有不依賴任何基站和線路、光纜等基礎設施,使用方便、受地形限制小、投資少,操作簡便,靈活性高等特點;基于衛星通信系統來傳輸信息的通話器就是衛星電話。衛星電話的主要功能是填補現有通信(有線通信、無線通信)終端無法覆蓋的區域,為應急通信工作提供更為健全的服務。現有應急通信裝備品種多,存放分散,適應地震等大型災害的輕型化、小型化裝備缺乏,不利于按照災害類型快速調集到現場,不利于根據不同災害特點建立有效的指揮通信網絡。因此,要加強輕型化、小型化應急通信裝備的研發,如單兵消防衛星背負站、小型無線轉信臺天線,小型移動供電設備等,便于快速響應、方便攜行、有效組網的模塊化應急通信裝備體系。
(5)優先建設350M集群通信網絡。在執行處置突發事件、重特大火災或大型安保任務中,參戰人員和群眾數量龐大,手機等移動通信設備難以發揮應有作用。350M集群通信系統具有接收效果好、保密性強等特點,其指揮調度效能高于移動通信終端。目前,各省市公安機關都建設了無線模擬集群通信系統,信號覆蓋城區至少85%以上。消防部隊充分利用當地公安350M無線集群系統,購買符合技術要求的終端進行組頻,并在系統中設置相應車載臺和基地臺建立消防無線調度指揮三級組網,根據公安部技術標準逐步向350M數字集群過渡。
(6)優先建立圖像信息傳輸通道。隨著指揮視頻、3G車載或單兵及微波單兵圖像傳輸等系統的應用,進一步增添了對現場情況即時傳輸的手段和措施,使調度指揮人員更加直觀地觀看現場全景和局部細節圖像,其中包括救援實施情況、比鄰建筑及交通道路情況、救援內部狀況及戰斗力量的所在位置情況,更加有利于第一時間為各級指揮員科學指揮決策、把握并發現現場安全隱患提供參考,并能夠及時將信息傳送一線做出戰術和力量調整。在現有采集措施的基礎上,今后要重點加強視頻圖像信息傳輸手段的拓展,進一步加強衛星通信系統的建設和應用,特別是衛星通信指揮車、衛星便攜站、衛星圖像傳輸終端、衛星電話等裝備的配備和使用。這些車輛裝備在公共網絡癱瘓的不利條件下,由于具有機動靈活,操作簡便,不受天氣、地理位置及公共信號限制等特點,能夠隨時將現場語音圖像數據傳送出去,為各級指揮人員提供高效、可靠、準確的現場信息。
(7)優先建設應急通信保障人才隊伍。應急通信保障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重要工程,同時具有科技水準要求高、技術含量要求強等專業特點,各級必須要培養配備一批既懂消防又知通信的專業技術人才,實施定崗定位定責,切實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從入伍招收源頭上抓起,側重有意對學習通信專業,了解掌握通信知識的人員的引進和招收,并結合消防通信特點進一步做好系統培訓,最后要對通信崗位人才采取特殊措施和手段,最大力量和限度予以保留。有條件的單位可建立幾支應急通信“拳頭”力量,如結合衛星、短波、系統平臺等技術裝備訓練周期長、綜合素質要求高、需要長期經驗積累的特點,成建制、模塊化編成人員裝備,開展針對性適應性訓練,構建一批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跨區域機動隊伍,能快速投放到現場,建立暢通的指揮通信體系,保障通信、宣傳任務圓滿完成。
作者:李斌 單位:遼寧省消防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