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紙媒災害信息傳播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競爭格局。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亟須尋求自身發展路徑,以應對越發激烈的媒介競爭。融媒時代的到來,紙媒的發展前景看似明朗,但是至今尚未找到一條具有操作性的成功之路,陷入了“不融必死,早融早死”的兩難境地。也有專家對紙媒的發展持樂觀態度,認為“只要傳統媒體指引方向的功能其他媒體替代不了,就有存在的理由”①。無論如何,在媒介競爭中走特色之路,是紙質媒介的必然選擇。
媒介競爭涉及方方面面,包括介質、技術、內容、營銷、整合乃至受眾等。但是,“內容為王”的競爭理念已深入人心②,媒介正是依靠其所提供的優質信息獲得受眾的認可,從而擴大影響力,實現媒介的“二次售賣”,在媒介競爭中獲勝。決定內容競爭的關鍵因素有二:一是信息獲取渠道,一是信息加工能力。新媒體時代信息總量大幅增加,人們獲取信息更加便捷,信息的呈現方式也趨于多元,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生活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這些因素的耦合使得社會公眾走進了“淺閱讀”時代③。在常見的大眾媒介形態中,傳統電子媒介對受眾形成了強烈的感官刺激,新媒體則滿足了受眾對信息自我選擇的需求和對“異見”“真相”自我表達的需求,并通過信息接收終端的不斷革新,制造出了“新媒體依賴癥”。和電子媒體、新媒體進行比較,紙質媒體無論是在信息傳播時效性、信息的內容含量,還是在信息傳播的互動性等方面,都不占優勢,面對市場的優勝劣汰法則,紙媒的生存和發展危機重重。新媒體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壟斷,自媒體信息的門檻較低且信息擴散功能強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媒體新聞選擇的價值取向。對災害事件的全方位報道就是這一變革的重要體現。災害事件具有突發性。在短時間內形成的巨大變化,符合新聞價值中的顯著性要求。加之災害事件與區域內公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抗災救災過程也常常伴隨著國家領導人的高頻度活動,這些因素的疊加,使得新聞媒體近年來對災害事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災害事件正在成為各類媒體的“必爭之地”。面對災害事件,紙媒也結合自身定位和媒介特點進行了大量報道。從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凍災害至今,紙媒不斷摸索災害事件報道的角度和模式。2011年7月23日甬溫線特大交通事故發生后,各地的都市報晚報,不但在頭版發表大幅事故照片,還加大加粗新聞標題的字體字號,除此之外,在版面形式上也凸顯災害報道特點,幾乎所有報紙都把報頭字體顏色改為灰黑色,以表示對事故遇難同胞的哀悼,給讀者帶來了很強的視覺沖擊力。2012年7月21日北京發生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災害,作為北京市委機關報的《北京日報》,對此進行了連續的報道。④這些報道分主題進行內容整合,大大方便了受眾對事件的深入了解。
二、紙媒災害信息傳播的制約因素
出于自身安全的考慮和外部世界變動的信息需求,受眾對災害事件中的信息傳播依賴性強、敏感性強。災害事件中的信息傳播對于各種媒體來說都是重要的新聞資源,但是由于客觀條件和媒體定位的限制,在災害信息報道中,各種媒介形態都各有側重。紙媒的災害報道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制約,這些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物質依賴:紙媒的傳播范圍受限物質依賴性是指新聞媒體信息傳播過程中對外界物質條件依賴的特性。物質依賴性是衡量一種媒介抗災害能力高低的主要標準。紙媒的物質依賴性強,主要表現為對電力和交通的高度依賴。紙媒的印刷離不開水電,紙媒的發行受到交通條件的制約。報紙、雜志和書籍作為新聞載體,紙張的易損性也直接影響了災害事件中的紙媒作為。⑤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導致部分地區停水停電、交通擁堵;2008年的汶川地震也導致震中地區長時間停水停電、通訊中斷、交通中斷,此后國內發生的多次自然災害事件對部分區域的電力、交通、通訊設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這在當時嚴重制約了紙媒在災區開展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正是由于較強的物質依賴性,部分大眾媒介在災區無法發揮作用,這就導致災區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出現信息真空,導致災區民眾強烈的信息需求與傳播媒介較弱的傳播能力之間的矛盾突出。紙質媒介對受眾的要求較高,紙媒傳播的信息具有較強的權威性。紙質媒體的固定受眾群常常在區域內充當著意見領袖的角色,紙媒信息傳播受阻也將直接導致災區群體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信息量和準確度。物質依賴性導致的傳播范圍縮小,對于災區地方紙媒的影響是最大的,甚至直接導致地市級黨報的短期???,基于地方視角的災情、災害救助更新、災區輿情引導,都顯得乏力。
(二)定期出版:紙媒的傳播時效不強紙媒都是定期出版的,出版周期最短的是日報,每天一期。信息傳播的發展史就是不斷追求時效性和便捷性的過程,無論何種傳媒技術的更新,都向著這個目標邁進,廣電媒體和新媒體都可以通過聲音、文字和畫面的形式開通直播,即時傳遞信息,可以說,電子媒體大大縮短了新聞事實發生和新聞報道之間的時間差,甚至通過新聞現場直播的方式,可以將時間差縮短為零。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公眾參與信息傳播的門檻越來越低,新聞事件常常不需要借助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傳播機構,將傳統的“公眾—媒體—公眾”傳播流程直接縮短為“公眾—公眾”,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新聞機構(人員)對新聞選擇的壟斷,“兩個輿論場”之間的交鋒逐漸形成。災害事件因為關系到社會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災害信息傳播又關系著災害救助能否順利開展。災害事件對信息傳播的要求很高:其一,要求快速傳遞信息;其二,要求準確傳遞信息;其三,要求科學傳遞信息。紙媒無疑可以滿足災害事件中準確、科學傳遞信息的要求,但是對于快速這一時效性的要求,紙媒本身很難做到。
(三)被動閱讀:紙媒的反饋渠道受阻災害事件中的信息傳播要求實現及時有效的反饋。良好的信息反饋要求具有便捷的信息反饋渠道,同時還要求信息反饋與新聞報道之間的時間差最小。用這個標準衡量,紙媒與其他傳統大眾媒介一樣,信息反饋能力較差。盡管紙媒也在不斷拓寬信息反饋渠道,借助網絡平臺吸引受眾進行信息反饋,但是紙媒受眾與新媒體受眾之間的交叉范圍比較小,他們分屬不同的年齡段和社會階層,網絡平臺的信息反饋渠道發揮作用有限。信息反饋能力的欠缺導致了傳受雙方的信息傳播隔閡。災害事件中的紙媒信息傳播,常常是專業的傳播者根據自己的經驗主觀判斷信息的價值,由于反饋渠道受阻,傳播效果無法短時間得以驗證。正是傳受雙方的隔閡,導致受眾的信息需求無法直接快速到達媒體,媒體也無法及時調整報道思路以迎合市場,這就導致受眾常常處于一種被動閱讀狀態。災害事件具有突發性,新聞報道在持續一段時間后恢復常態報道,關于災害報道的信息反饋也就無從談起了。此外,信息獲取渠道的多元化也是紙媒傳播信息反饋受阻的重要原因,可供受眾選擇的媒體越來越多,受眾在紙媒上獲取不了的信息,可以嘗試從電子媒介上獲取。
(四)受眾慣性:紙媒的傳播效果欠佳傳媒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影響著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在慘烈的媒介競爭中,傳統媒體的應對顯得捉襟見肘,其中紙媒尤甚。近年來,關于紙媒“生存還是毀滅”的爭論甚囂塵上,紙媒只能不斷尋求自我革命,以期順利實現轉型發展。受眾是災害信息傳播的根本旨歸。傳播效果評價是基于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到達受眾后所產生的綜合作用,受眾數量的多少對于媒體的生存和發展影響很大。新媒體時代的媒介競爭本質上就是爭奪受眾。在這種媒介生態之下,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紙媒的固定受眾正在逐漸老去,這是不爭的事實。新媒體正在吸引越來越多不同年齡段的受眾,這種強烈的吸引力使得諸如紙媒和傳統電子媒介的受眾群在逐漸縮小,由此衍生的一系列變化正在制約著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的發展。受眾的信息接收慣性與紙媒的傳播效果具有密切關系。紙媒的受眾數量越大,紙媒的發行量就越大,其經濟效益就越好,紙媒的信息生產力就可以得到有效提升,隨之而來的就是良好的傳播效果,反之亦然。
三、紙媒災害信息傳播的突圍策略
無論學界和業界對紙媒的發展持悲觀態度還是樂觀態度,爭論者仍然在一些問題上達成了共識,那就是紙媒必須勇敢面對當前的媒介競爭,進一步完善定位,尋求差異化發展。⑥災害事件在短期內就能聚集很高的社會關注度,作為當前新聞報道的重要題材來源,正在成為各類媒介新聞競爭的主戰場之一。災害事件中,社會公眾對信息要求的范圍廣、層次多、深度大,這為不同類型媒介的信息傳播提供了廣泛的空間,災害事件正在成為紙媒突破發展瓶頸的重要隘口。媒介競爭背景下的紙媒災害報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信息整合:彌合受眾碎片化閱讀障礙傳播技術的發展在不斷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從印刷媒介到電視媒介再到互聯網絡媒介,受眾對媒介的迎合不僅推動了傳媒生態的變革,甚至對整個世界宏觀層面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具有重要影響。信息傳播時效性的大大提升,不可避免地導致信息傳播的碎片化。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訊息表述簡要但缺少語境,這就會影響到訊息的確定性。碎片化閱讀正在成為受眾進行新聞消費的重要方式,但是碎片化閱讀的弊端也正在日益顯現,一方面,碎片化傳播沖擊了信息的真實性,另一方面,碎片化傳播解構了受眾對客觀世界的整體性認知。由此,一些習慣于接觸傳統媒體的受眾正在遭遇碎片化閱讀障礙。彌合受眾的碎片化閱讀障礙,紙媒大有可為。前文述及,受到定期出版的制約,紙媒在突發事件尤其是災害信息傳播中的時效性相對較差,辯證地看,犧牲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可以換來充足的時間來裁汰虛假新聞和深度整合信息。災害事件發生后,相關信息會爆炸性出現,這些信息魚龍混雜,尤其是微博等自媒體中的都是對災害事件的個體感受,短時間內真假難辨。但是微博具有“自凈功能”,隨著時間的延長,虛假信息會被“識破”,這就大大降低了紙媒災害信息傳播中出現虛假信息的風險。此外,充分利用新聞事件和新聞報道的時間差,全方位整合信息,為受眾呈現出全面、深刻的專題報道,能夠大大降低受眾的碎片化閱讀障礙,這將成為紙媒應對競爭的必由之路。
(二)差異報道:突出紙媒災害信息傳播價值的唯一性災害事件發生后,為了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獲得更有價值的“獨家新聞”,一些有實力的媒體都會向災區派出報道團隊,紙媒也不例外。災區受眾和外圍受眾對信息的訴求也有所不同,在信息需求上有理性和感性之異,在信息內容上有廣度和深度之分,在接受態度上有信任和懷疑之別。最主要的是災區受眾親歷過災難,強烈的無助感和恐懼感深深影響著他們對災害信息傳播的需求。不同媒介的災害報道各有側重點,新媒體重互動、電視媒體重畫面、廣播媒體重時效,它們和紙媒的最大區別就在于關注動態還是挖掘深度。災害事件中,紙媒的差異化報道主要體現在信息的深度挖掘。災害信息的深度挖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第一,典型人物的深度挖掘。2008年汶川地震中,新華社記者朱玉的作品《一個災區農村中學校長的避險意識》對于紙媒的災害報道具有重要啟示,另辟蹊徑,訪人之未訪、報人之未報,深度挖掘可以成就“獨家新聞”。第二,災害成因的深度挖掘。如果說其他媒體要在第一時間告訴受眾“發生了什么”,那么紙媒與之競爭的關鍵點應該放在“為什么發生”上。汶川地震之后,《南方周末》記者馬昌博就發表了《長時間“強震缺失”的后果?——地震專家眼中的汶川大地震》,借地震專家之口解釋了地震發生的原因。這些報道及時有力,揚紙媒之長、避紙媒之短,信息傳播效果明顯。第三,社會關切的深度挖掘。災害事件發生之后,社會公眾都會更加關注自身的安全問題,迫切需要媒體相關信息,馬昌博的另外一篇報道《地震預報的中國“江湖”》,將地震預報這一敏感話題擺在了明面,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討論??梢姡疃韧诰蚓褪羌埫綖暮κ录町悎蟮赖闹匾问胶褪侄?,借此可以突出紙媒災害信息傳播價值的唯一性。
(三)重視評論:正確引導災時社會輿論新聞評論是紙媒的一大優勢,也應該成為其災害事件中媒介競爭的一大利器。在我國,輿論引導是執政黨賦予新聞媒體的重要使命,也是新聞媒體社會效益實現的前提。隨著媒介競爭的加劇,廣電媒體和新媒體也正在引進這種新聞體裁。2008年5月,央視《新聞聯播》改版,配發“本臺短評”。⑦在此之前,央視《新聞聯播》的評論只有一種形式,即播發紙媒的重要評論文章來表達觀點。新媒體評論指向兩個輿論場,指向官方輿論場的評論是時評家風格,指向民間輿論場的評論是網民風格。災害事件中,新聞評論在表達觀點、引導輿論方面更加直接,也更適應災害信息傳播的生態環境。因災害事件造成的社會心理恐慌,急需權威媒體發表聲音,為受眾解疑答惑,予以正面引導。紙媒發表評論要緊密結合災害發生時的受眾信息需求,大量的災害信息令受眾應接不暇,信息的篩選甄別難度較大,紙媒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通過新聞評論高屋建瓴地引導社會公眾的信息消費。災害事件中紙媒的新聞評論,要遵循自然災害發生變化的規律,也要遵循災害信息傳播的規律,分階段有重點地進行評論。比如在災害發生之初,搶救生命是第一位的,紙媒的評論應該引導社會輿論關注救災;當黃金救援時間過去,災害救援轉為災后重建之后,紙媒的評論也要及時跟上,將社會輿論及時轉移到重建上來,為防災減災造勢。
作者:徐占品 朱宏 劉聰偉 單位:防災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