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融媒體時代保持新聞傳播初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時代在變,新聞傳播的手段和方式也在變化。把握住這種變化,就能在新時代的新聞傳播中掌握主動,在輿論引導上先發制人。隨著移動終端技術的進步,手機上看新聞、刷微信成為很多人的閱讀習慣。如何加強主流媒體的微信公眾號建設,使之成為人們了解資訊、接收觀點的重要渠道,是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必須解答好的課題。
一、化生硬為鮮活,化平凡為神奇
新媒體發展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機遇。對于互聯網時代的新聞傳播,不只是需要好的內容,如果沒有好的傳播渠道,沒有創新的表達方式,就會陷入“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困境。生硬的話語體系,呆板的表達方式,不僅會給人“老一套”的感覺,而且會失去讀者,失去受眾。借助微信公眾號的傳播渠道,運用新媒體的表達方式,將新聞信息進行傳播形式上的改造,往往能擴大傳播效果,讓讀者愿意看、喜歡看。僅以湖北日報微信公眾號的探索為例,加以分析闡釋。讓傳統政務新聞鮮活起來。2018年7月12日,以“新時代的中國:湖北,從長江走向世界”為主題的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樣非常正統的政務信息,如果不從形式到內容加以改造,很可能只能流于一般的信息傳遞,難以引發廣泛的關注。為了抓住向世界宣傳湖北的絕好時機,湖北日報提前策劃,出品一系列融媒體作品,一手抓內容,一手抓傳播,大膽嘗試多種表達形式,創造了多個“爆款”產品。其中,原創微信文章《你好,我叫湖北!這是我的最新簡歷》,以擬人化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湖北的概況,突出了湖北的亮點,讓人們讀出了新意,讀出了自豪和喜悅,創造了瀏覽、轉發數量的新髙。讓經濟新聞通俗起來。2018年7月17日,《一圖看懂!湖北上半年GDP出爐,增速超全國》一文,以圖片、小動畫的方式,描繪出上半年湖北經濟成績單,農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品、出口貿易、財政金融、居民收入……等信息一目了然,展現了2018年上半年湖北經濟運行情況。將枯燥的經濟數據,轉換成圖表、動畫等可視的內容,多樣化的呈現方式,讓普通讀者看得懂、記得住,也讓經濟成績單不至于單調無味、深奧難懂。在經濟新聞的傳播上,微信公眾號還需要進一步在通俗易懂、深人淺出上做探索。讓社會新聞充滿正能量。2018年4月,湖北日報微信號推出頭條文章《“我家孩子絕不能那樣”,中國農大髙材生成反面教材?這個湖北娃讓人肅然起敬》,圖文并茂,寫法生動,從標題到內容都深深吸引讀者。窩棚創業者馬偉的故事隨著這條微信的傳播,被廣大網友、讀者知曉。這個創業故事,既代表個體命運,又帶有普遍性質,令人感慨、同情,更發人深省。湖北日報不僅跟蹤報道了馬偉的創業故事,更通過這個個案,透視出返鄉創業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促進問題解決。
二、警惕文風不實,忌諱內容庸俗
從全國范圍來看,媒體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尚在探索階段,盡管摸索了一些經驗,但也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一些媒體微信公眾號在內容選取、表達方式上出現了一些偏差。這些問題的存在,容易讓處于發展階段的微信公眾號走人誤區,也會讓微信公眾號的成長失去方向。警惺渲染和浮夸。一段時間以來,網上冠以“美國害怕了”“中國超過XX,居世界第一”之類的文章屢屢成為“爆款”。這類文章往往只是標題很抓眼球,但是內容卻經不住推敲,有的言過其實,有的以偏概全,流露出浮夸自大的影子,彌漫著過度渲染的情緒,值得聱惕。網絡輿論宣傳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強網上正面宣傳,并不是要脫離實際、嘩眾取寵的宣傳,弘揚網絡正能量、凝聚同心圓,更不可能依靠一驚一乍、故弄玄虛、內容空洞的“標題黨”文章來實現。相反,這樣一些做法還會助長不良的傳播鋨圍,形成不客觀、不理性的社會心理。繁惕內容庸俗化。一些媒體公眾號,為了追求熱點效應,在一些微信內容的編輯上生搬硬套蹭熱點;為了吸引眼球,在一些價值不大的社會新聞上動心思。“震驚!”“發現驚人秘密!“真相竟是……”一些雞毛蒜皮的社會新聞,經過圖文并茂再加工,立馬變成微信公眾號上的熱點新聞。這樣一些新聞,往往涉及違法亂紀、色情暴力、稀奇古怪的事件。用這樣一些素材制作的微信,內容上沒有多少含金S,而且流露出庸俗的審美趣味,也拉低了新聞融媒體產品的品味。這股庸俗的風氣蔓延開來,只會讓微信公眾號變成新媒體“小報”,喪失權威性和公信力。警惕表達框架化。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現在,一些融媒體產品出現了框架化的表達,漸漸失去鮮活的創造力。為了獲取點擊童,一些微信公眾號產品挖空心思在標題上做文章,成為名副其實的“標題黨”。盡管一些抓眼球的標題一時之間可以起到較好的傳播效果,但如果不加以創新,不與時俱進,就會陷入標題制作的固化思維。在新聞報道轉化成微信的內容編輯上,也出現了一些低幼化傾向。圖片、動畫,本是為了活躍微信內容,讓讀者不至于感到閱讀枯燥。但是,實際操作中,有的圖片無法表達內容的需要,有的小動i田1明顯降低了新聞報道的格調,甚至過多、過濫的圖片和動畫,將一些較為嚴肅的新聞內容肢解得面目全非,不利于讀者閱讀。
三、表達方式求變,價值追求不能變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新聞輿論工作的生命線。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新聞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盡管在新聞的傳播渠道和表達方式上要應時而變,但新聞輿論工作的價值導向不能變。在傳播所處的新時代,新聞工作者肩負的職責和使命不變,其所起的思想引領、價值導向、精神支持、輿論保障的作用不能有絲毫減弱。這意味著,面對多元復雜的傳播環境,面對競爭激烈的傳媒市場,必須保持一份新聞事業的初心,葆有一份責任和情懷。保持理性的價值判斷,避免人云亦云。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要講究方式方法,要增強政治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提髙政治素養、理論素養、媒介素養,進一步提升開展網上輿論引導的能力水平。在一些輿論熱點事件上,不能被網絡情緒牽著走,不能被幾篇丨〇萬+的網絡文章左右了認識,更不能失去陣地意識,失去辨別是非真偽的思考能力。主流媒體要積極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在關鍵的事件和時間節點上不能失語、妄語,而應以更髙的站位、深刻的思想、專業的精神積極引導輿論。堅守新聞的價值底線,避免被點擊率綁架。微信公眾號傳播追求更髙的點擊率、閱讀量、轉載設本沒有錯,因為這是影響力和傳播力的一種表現,但是,這只是衡量一個媒體微信公眾號的指標之一,并不是全部,更不是唯一。在媒體公眾號內容的制作和推廣中,既要看中點擊率,又不能唯點擊率,更不能為了追求這一目標而放低內容的監管,更不能制作一些庸俗、虛假賺噱頭的微信文章。這是媒體微信公眾號必須堅守的價值底線,也是融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的價值操守。堅持形式為內容服務,避免本末倒置。在融媒體傳播時代,受眾會被各種新鮮的傳播方式吸引,會厭倦一層不變、老舊刻板的表達,但是,有價值的內容始終是支撐新聞傳播的骨血,是媒體贏得受眾信任和喜愛的根本。無論是微信公眾號,還是H5,或是AR這樣引領潮流的“黑科技”,變化的只是呈現方式和技術手段,不變的應該是新聞所傳遞的價值追求。無論是人才還是資金的投人上,不能只盯住一些新技術、新方式,而應該多從內容建設上著力,出品更多閃耀著時代光彩的作品,書寫更多反映人民心聲的佳作,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打造新聞傳播的壓艙石。
作者:艾丹 吳若林 單位:湖北日報評論理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