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傳播與控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群體性事件中,網絡輿情以普通網民和意見領袖為主體,借助新媒體和移動端,遵循一定的生命周期進行傳播,并呈現出蝴蝶效應和群體極化效應。把握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規律,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輿情和化解危機。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輿情傳播;輿情控制
我國已步入信息化社會,網絡憑借其跨時空傳播、自由開放、即時互動和匿名性等特點,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發表看法和維護利益的主要平臺。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社會形勢更為復雜,各種潛藏的矛盾也逐漸顯性化,導致群體性事件頻繁出現。當前,群體性事件發生后,極易借助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并由此形成較大規模的網絡輿情。另一方面,網絡輿情的傳播又會進一步擴大群體性事件的影響,威脅著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厘清群體性事件與網絡輿情的關系,把握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要素和規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群體性事件與網絡輿情的關系
(一)群體性事件形成網絡輿情群體性事件是某一群體為了表達訴求、維護利益或發泄不滿而規模性集聚的行為。群體性事件一般涉及政府腐敗、醫療衛生、拆遷補償等公共事項,本身具有較大的話題性,容易吸引公眾的興趣和關注。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群體性事件利益主體包括事件參與者、政府、媒體和意見領袖等。事件參與者為了吸引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往往會利用網絡進行宣傳和動員;意見領袖和部分普通網民出于社會責任感,選擇與相關群眾站在同一陣線,在網上對事件進行評論和擴散;媒體由于職業特性,也會對事件進行關注和報道。這一系列行為使得群體性事件迅速在網上成為熱門話題,從而引發網絡輿情。
(二)網絡輿情引發群體性事件互聯網的普及,特別是新媒體的興起,極大地拓寬了言論空間,使每個網民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當眾多網民為同一問題而發聲時,就會形成網絡輿情,并通過社交媒體進行裂變式傳播,在社會上廣泛地引起影響,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
(三)網絡輿情對群體性事件具有兩面性作用從消極方面來看,網絡輿情會將群體性事件擴大化和復雜化,增加治理的難度。很多群體性事件一開始只是少數人之間的利益糾紛,但經過網絡的傳播后,往往會演變成較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從積極方面來看,網絡輿情對于預防和化解群體性事件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網絡輿情是民意的匯集,其形成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如果能在輿情發酵階段及時偵測到網絡輿情,可以對群體性事件做出預警,此時政府如果提前采取應對措施,能有效預防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和惡化。在群體性事件發生后,對網絡輿情的分析有助于把握事件的演化和群眾的訴求,為輿情回應和事件處理提供決策依據。
二、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概述
(一)網絡輿情的傳播媒介與傳統輿情依賴于電視、報紙等媒介傳播不同,網絡輿情主要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特別是新媒體的興起,使人們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官方的控制和傳統媒體的束縛,在獲得海量信息的同時也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網絡的社交性、匿名性和新媒體的話題性,使網絡輿情更容易獲得裂變式傳播和擴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網絡資費的降低,使用網絡的門檻大大降低,手機網民的規模不斷擴大,手機上網已成為網民最常用的上網渠道,因此網絡輿情的傳播也呈現出移動化趨勢。與傳統環境相比,移動環境下的網絡輿情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影響面也更大。在移動端,內容載體除了傳統的圖文形式外,新興的短視頻開始在輿情傳播中發揮出巨大力量,比如在六安教師集體討薪事件中,一段教師與警察沖突的視頻迅速點燃了網絡輿情。此外,移動端網民數量龐大,網民素質參差不齊,很多人對網上的信息缺乏必要的辨識能力,更容易相信和傳播網絡謠言。
(二)網絡輿情的傳播主體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主體主要包括普通網民、意見領袖和網絡推手。網絡為普通網民提供了一個發聲的平臺,身為草根階層,他們容易對群體性事件產生共鳴,并具有一定的階層認同感和凝聚力,因而往往成為群體性事件中輿情最初的傳播者和最廣泛的接收者。意見領袖是具有一定話語權和影響力的精英人士,出于社會責任感,他們也會對群體性事件發表自己的意見,并擁有主導網絡輿情走向的力量。網絡推手則出于特定的目的或利益,對群體性事件進行加工和包裝,以此引導網絡輿情。
(三)網絡輿情傳播的生命周期在群體性事件中,網絡輿情從出現到消退的傳播過程是分階段進行的,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可以用生命周期理論來說明。本文將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分為五個階段:一是潛伏期,此時群體性事件的誘因已經存在,只是由于缺乏足夠的力量或合適的觸發點而沒有顯性化,因此難以得到大眾的關注,此時是預防事件出現和惡化的最佳時機。二是萌芽期,此時群體性事件已經逐漸顯露,并在小范圍內進行傳播。三是成長期,此時群體性事件開始在網上擴散,意見領袖紛紛發聲,網絡意見迅速集聚,引發廣大網民的關注和各路媒體的報道,事件熱度持續升溫。四是成熟期,此時群體性事件已演變為社會熱點事件,主流意見形成,網絡輿情達到高峰并趨于穩定。五是衰退期,隨著群體性事件得到解決,事件熱度逐漸下降,網絡輿情最終消退。
(四)網絡輿情的傳播效應在群體性事件中,網絡輿情的傳播具有明顯的蝴蝶效應和群體極化效應。蝴蝶效應是指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動會導致結果的巨大差異,很多群體性事件一開始只是普通事件,但往往會因網上的一條發帖而引發連鎖反應,由于輿情的傳遞是非線性的,在這一過程中會造成信息失真和謠言四起,從而使輿情不斷演化和擴散,甚至背離事件真相。群體極化是指群體討論會使群體的保守或激進傾向更加極端,根據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群體性事件中,由于謠言的傳播和網民群體的復雜性,理性的聲音容易被非理性的聲音淹沒或極化,從而使網絡輿情處于失控的危險之中。
三、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的應對和控制策略
(一)轉變落后觀念,加強理論學習網絡的發展使信息傳播渠道日益多元化,在群體性事件發生后,一些政府部門由于對網絡輿情認識不足或不夠重視,仍舊堅持官本位的思維觀念,對相關消息采取封鎖、回避等方式,錯失了控制輿情的最佳時機。因此,各級官員需加強網絡輿情的理論學習,轉變落后的思維觀念,才能在群體性事件爆發時正確地引導和控制輿情。
(二)加強對網絡輿情的預警和監控網絡輿情是對群體性事件訴求的集中反映,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有助于防患于未然。要培養和吸納專業的人才隊伍,充分利用最新的計算機技術,積極開發和更新網絡輿情監測工具,深入分析和歸納網絡輿情信息,及時掌握網絡輿情的動態和走向。
(三)加強網絡立法,完善追責機制網絡的匿名性為網民披上了一層保護外衣,但也容易使其制造和散布謠言,而一些自媒體為了吸引關注和獲取流量,在報道事件時有意夸大或歪曲事實,很多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就是在虛假信息的誘導下逐步失控的。因此,要繼續加強和完善網絡立法,全面落實網絡實名制,健全謠言追責機制,切實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為凈化網絡環境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四)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在群體性事件發生后,相關情況會通過網絡迅速傳播,此時政府如果不能及時回應,就會給謠言提供滋生的空間。通過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及時、透明地公布事件真相,滿足群眾的知情權,才能遏制謠言的傳播和事態的惡化,掌握輿情控制的主動權。
(五)發揮權威媒體和意見領袖的作用權威媒體和意見領袖對網絡輿情的走向具有主導作用。在群體性事件發生后,政府可以利用權威媒體事件真相,過濾負面信息,傳遞正能量,同時也要加強與意見領袖的合作,利用其影響力來引導普通網民理性發聲,達到控制網絡輿情的目的。
四、結語
必須指出的是,有關政府對群體性事件中的網絡輿情傳播與控制探究,不只是一個理論旨趣的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由于網絡輿情的復雜多變,使得政府必然面臨著許多理論研究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進一步的解決。
參考文獻:
[1]周素珍.網絡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策略研究[J].學術論壇,2014,37(04):112-116.
[2]陳潭,黃金.群體性事件的網絡輿情及其傳播邏輯[J].理論探討,2011(04):140-142.
[3]彭知輝.論群體性事件與網絡輿情[J].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01):46-50.
作者:吳洋 單位:江蘇警官學院